。在《人类对意义的追求》一书出版后,弗兰克尔依然向人们讲述为什么囚禁在集中营里的人们有的满怀希望,有的幸免遇难,而有的却屈从了命运。
在该书中,弗兰克尔详尽地讨论了人们得以幸存下来的原因:他们不断地提醒自己,活下去是有原因的。也就是说,这些人希望活下去。而此处的希望即出自爱或是对爱的回忆。
到1997年弗兰克尔谢世之时,全世界有近900万人读过他的这本书。在这本书中,人们了解了爱与希望是如何能使人活下去的。弗兰克尔使人们懂得,痛苦、死亡和苦难皆是人生中的自然动力,在此中,希望则起着平衡的作用。
少林和尚不畏惧死亡,他们心存希望。他们每日致力于为世人消除痛苦。他们修行、念经,以求入得佛境,或者是修炼成佛。对于我们来说,夜以继日地修炼念经以求未知,似乎有些荒谬,但是这实质上是希望的表现。少林和尚希望所有世人都生活美好,但是世上有许多事情是人无法控制的。因此,他们不会说:“我有信心解除世间所有的苦难。”实际上,他们只是竭尽所能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并希望愿望有一天会实现。
希望而非期望
西方文化对希望过于强调,所以当事与愿违时,人们通常失望难过。其实这不是希望,而是期望。
有趣的是,《美国遗产词典》(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中用“期望”(expect)一词来指代“希望”(hope),但是实际生活中,二者的意义是迥然不同的。许多佛教学者警告人们:不能将期望当做生活的拐杖,那样太危险。王明(Wang Ming)是6世纪时中国的一位大师,曾经写下一首名为“平心静气”(Calming the Mind)的发人深省的诗。该诗有一部分讲的是,过于注重后果,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并且这些又会阻碍人们冥想。在诗中,他建议弟子“关世孔,闭六感”(close down the orifices and shut down the six senses)以鉴当下形式,而非期冀感受他物。
传授王明及其他一些佛教学者的晟隐(Sheng鄄yen)大师则写道:“强求与贪婪皆因期望与失望而生。”他写了如下这段话:
从前,当我还是一个小和尚的时候,我和一群穷孩子住在靠近上海的一个地方。当时的我们穷得吃不上饭。有一天,来了个老和尚,他把多余的饭菜留给了我们。其中有一盘豆腐。豆腐对大家来说可是稀有之物,所以有个孩子就留下一片豆腐,想留着日后细细品尝。每天,他都咬一小口,居然得以留存了三天。后来,我们的一位老师发现了。老师打了他一耳光,然后把那豆腐扔掉了。老师告诉他:像你这么想的话,早晚得成个饿死鬼!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六章:希望就是一种行动(2)
这个故事的寓意当然要比做块豆腐的意义大得多。事实上,那个孩子希望不要再挨饿,所以就想,如果自己不是一下子把豆腐都吃光,那么留着它就可以体味饱的感觉。于是这种想法便萦绕在心头。他不再出去觅食,或者是赚钱买吃的。他只是期望只要自己有豆腐可吃,别的事情与他无关。
当我们满心期望某件事时,我们就注定了会失望和失败。生活中许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比如说我们期望过生日时父母会送辆车,但是如果家里恰巧破了产,买不起车了,那会怎样?我们会失望。满心以为他(她)会打电话给我们,结果没有,我们就会心烦意乱。
许多西方人有理由认为,只要自己是好人、善良、乐于助人,做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那么幸运就会来临。即便没有什么好事降临在头上,至少也不会倒霉。或者至少我们希望霉运不会降临。但是,不论你有何种宗教信仰,宇宙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总是会失望。即便我们再努力或者再怎么“希望”自己不要失望,失望终究会发生。我们无法控制所有的事。这也就是说期望是没有用的。
满怀希望与一味追求结果毫不相干。我们努力赚钱,想要将来什么时候买辆车,还希望有那么一天自己会有足够的钱花。可能就在我们16岁生日时父母给我们买了辆车做礼物,我们就会喜出望外。因为这让人觉得出乎意料。即便是他们没有给我们买车,那也无所谓,反正我们是要自己买车的。我们不会受结果的束缚,而且结局怎样都不会使我们止步不前或是飘飘然。我们仍旧会每天勤奋工作,希望实现自己的梦想。少林和尚就是这样。梦想成真的希望鞭策着我们不倦地努力工作,所以即使不能遂愿,我们也不会失望。我们可能希望某个人会做某件事或者会出现某种局面,但是假如事情并没有朝我们期盼的方向发展,因为我们没有刻意地为这希望的结果做出建设性的行动,那么,除了感觉那人或那件事令我们沮丧以外,还会怎么失望呢?
听说有人生病了,你会脱口而出:“希望他(她)早日康复。”随后就把这件事抛到脑后。这样说出的话不过是空话而已,根本没有希望而言。你没有付诸行动:没有从心底为他(她)祈祷;也没有送去一张问候卡。对你自己而言,这样说出的话毫无意义。不过,你可能确实希望那人有一天会好起来。当然,即便是没有好转,对你也无妨,毕竟你根本就不在乎。
希望是一种有中心、有方向、有目标的行动,不论是实际行动还是心理活动。自然灾害一旦发生,我们会希望受灾的人们能够安然无恙。有了这种愿望,通常你就会去教堂为他们祷告、捐钱,或者以其他形式来为这一愿望的实现出一份力。
我的母亲——少林勇士
我的母亲卡罗尔就是希望的完美化身。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她一辈子都是勤勤恳恳地工作。不论事情怎么不如愿,母亲总是乐观对待,往好的方面去想。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艰难的生活中,她展现出的始终都是少林勇士的风范。
母亲和外祖母的关系很僵。在外祖母怀孕时,她就想把肚子里的胎儿打掉。由于天主教严禁堕胎,所以作为意大利的天主教徒,外祖母为了除掉胎儿,在一天晚上开车的时候故意撞到树上。结果母亲生下来便有骨折,有一只手只有四个手指,还有许多地方都是畸形。母亲的大部分童年都是在圣·吉尔斯()天主教医院度过的。医院给她做了许多手术以校正她身体上的畸形。
快到9岁时,母亲又做了一次手术。在此之前,她因患小儿麻痹症而畸形的腿做过一次手术,但手术很失败,引发了坏疽。母亲进了手术室,医生给她打了麻药,等她再度醒来时,却发现自己没有了双腿。震惊、恐惧、迷惑,她却没人可问,当然也无腿可以使她站立。医院未经她同意,就擅自锯掉了她的小腿。多年以后,她说:“或许这样对我更好,我也说不清。”
第六章:希望就是一种行动(3)
接下来便是数年的疗养。我的祖父约翰·德玛斯科(John Demasco),人称“废品旧货商约翰”,是收购废金属的。他靠收购废金属赚的钱,为母亲付医疗费。鉴于外祖母对母亲的嗤之以鼻,为母亲付点药费对祖父来说不算难事。当然,对于母亲来说,生活却是何等艰难,她无时无刻不在做着身心的挣扎。
母亲是由修女抚养长大的。这些修女叫她的中间名格特鲁德(Gertrude),这名字不太好听。手术后的一段时间里,母亲几乎对自己和让自己残疾的上帝失去了信心。有一次,她对我说:“我没了双腿,可是我也没想着要离开床。”后来有个长相很凶的修女来到她面前,对她说:“格蒂,你知道吗?你可以只管待在床上,为自己难过。但是,你也是可以脱离床,起来行走的。不起来,你就一辈子离不开床!”
母亲站起来了。遭遇了如此多的磨难,她是怎样得以死里逃生的呢?在这个过程中,心中的希望起了多大的作用呢?她又是怎样学会用两条木腿走路,而且走得与常人一样好的呢?本来医生断言,母亲再也开不了车,不能生孩子。他们对她讲,说她生的孩子一定会是畸形儿;但是母亲还是要了孩子:姐妹们和我都是四肢健全的。那么母亲又是怎么证明医生的话是错的呢?
不信教的人会说,那个修女的一席话是母亲生命中的转折点;母亲之所以能够克服重重阻碍,纯粹是因为她有着顽强的意志。母亲意识到,摆在自己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待在床上等死;要么希望一切有所好转,努力站起来,学会用那副假肢走路,从而使她的“一切好起来”梦想成真。
信教的人则会说,因为我母亲是天主教徒,对上帝充满希冀和信念,这使她得以渡过难关。对于此,和尚则会说,格蒂所以能够接受现实,这是佛的旨意,她不过是按照这旨意过着自己的生活而已。
按照少林的说法,母亲注定要遭受这一切:一个失去了双腿的人,她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起死回生,这样在她的后半生,她便可以在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方面给人以激励和帮助,消除他们的疾苦。倘若当初她面对死亡而万念俱灰、惊恐万状,那么她很可能早就死了,因为人一旦钻进这样的牛角尖,那么就会愈加痛苦、消沉、虚弱,直至死去。
最后母亲居然可以开车,生了五个孩子,照顾一家老小,还当上了地方上“抢步教育计划”(Head Start)扶助项目(该项目是美国联邦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建立的反贫穷教育工程,这包括为学前儿童进行抢先起步的课堂训练,以此作为对进入正规学校学习的准备——编者注)的主任。母亲全身心地救助他人,得到了无数人的尊敬和爱戴。
面对生活之路上的一些“坑洞”,母亲一笑置之。她曾经向我讲起她在中央车站发生的一件事。那时她正在车站等车,因为长得漂亮,吸引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