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旧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朝旧事- 第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的年龄也是个大问题。

  刘邦五十三岁登基,而此时太子刘盈年仅九岁!

  他是个高龄皇帝,汉朝十二帝,除了著名的汉武大帝活过这个岁数,其他的都没跨过五十岁这个槛。

  在那个没有社保退休金养老金的时代,即便在普通人家,这样的家庭年龄结构也不见得合理,想想看,限于卫生水平医疗条件的落后,老爹随时可能搭上地府的班车,儿子这么小,家里的活谁来干?

  在皇帝的家里,问题更大。

  皇家是权力的中心,有权力的地方就有*。有*的地方从来不缺野心家,刘邦一旦轻轻松松的解脱了,也就意味着他儿子们的痛苦日子来临了。

  虽然刘邦的长子刘肥已经成年,但才能不足,不堪大任。看着那些权势熏天,威信日重而又年富力强的臣属,刘邦坐卧不安,最终动了杀机。

  如果在政局稳定,根基牢固的年代,国家有着明确的继承人,只要托孤正确,问题也不大。不怕一万,只怕万一,汉朝的根基并不牢靠,刘氏江山并没有接受时间的考验,赢胡亥的教训可并不久远。

  有朝一日,当刘邦接到阎王爷请柬或者卧病不起,很难想象,他儿子接替他干活,局面会成什么样?当然,事实证明,刘邦的担心有点多余,他光惦记了他的儿子,却忽略了他的老婆……吕后,一个伟大的女人,一个天生的政治家。他的这位结发妻子在政治水平上可不逊色于任何一个帝王。

  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而且是越早解决越有利的问题。

  刘邦分封了八位异姓诸侯王,其中闽粤王称作外诸侯,因为地处偏远落后,一般不被视为国人,而楚王韩王淮南王梁王赵王燕王称为内诸侯。

  刘邦给每个诸侯王颁发了丹书铁券,皇帝与诸侯王各执一半,铁券上写着:使黄河如带,泰山如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

  领到丹书铁券的人除了拥有无上的荣耀,更有实际的好处,如果当事人犯了重罪乃至死罪,可以用铁券赎罪甚至免罪。而且只要铁券在手,可以反复利用,儿子用不上,可以留给孙子用,孙子用不上,留给重孙子,重孙子用不上。。。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然而,这块铁牌,不同的人的眼中有不同的效果,诸侯王当它是宝,而在刘邦的眼里,却是块不折不扣的废铁。

  在赏无可赏的情况下,发块废铁当支票,至于能不能兑现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此券是我发,此牌是我刮,要想活命吧,还由我来拿。

  有些事,就这么毫无征兆的发生了。

  公元前202年,燕王臧荼造反。

  燕国在诸侯国中最弱,燕王臧荼在楚汉战争中无所作为,只求自保。

  刘邦当初承认燕王的存在,并非心甘情愿,实则出于无奈。

  最弱小的诸侯王却敢大张旗鼓的第一个造反,我们在佩服他的勇气的同时,不得不怀疑他的智商。臧荼反后,刘邦御驾亲征,臧荼部下纷纷反水,两个月内,臧荼就兵败身死。

  这次叛乱,来的快,去的也快,在随处可见谋反大案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这件案子实在太不值一提。

  由于叛乱的规模小,时间短,连史家在记载时都惜墨如金。尽管如此,还是有必要做深入些的分析。

  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统计者出于统治的需要,往往会隐藏一些不太光彩的事情,而大多数的史官们出于对生命的热爱,对富贵的留恋,经常委曲求全,帮着领导说话,从而让后世的人们陷入云里雾里。

  正是因为有着迷雾,分析才有了更大的意义。真相只有一个,只有分析才能得到。

  那么,接下来,请大家集中注意力关注本次非典型性谋反案。

  喂,后排打瞌睡的同学,对,说你呢,就是你,不要再流口水!

  在分析之前,我们必须再一次强调掌握探究历史迷雾的方法的重要性。

  第一个问题,臧荼有谋反的实力吗?

  燕王臧荼是跟着陈胜起家的,陈胜死后,他跟随陈胜部将韩广恢复了燕国,后来,他把韩广杀了,自立为燕王。他做了燕王后,不思进取,只求自保,韩信一灭赵,便望风而降。在汉初七大内诸侯国中,燕国的实力最弱,而且燕代之地,靠近边塞,北临匈奴,人口稀少,国力不强,虽说燕国弱,但如果从汉朝一盘棋来看,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自古有天子守国门的说法,而燕代之地即是大汉朝的北大门。

  再则,燕王臣属中能臣强将几乎没有,要跟中央政府抗衡,无异于螳臂当车。

  可以肯定的说,燕王不具备谋反的实力!

  不具备造反的实力,却主动造反,而且偏偏选择刘邦统一天下,力量强大的时候造反,这不是太奇怪了吗?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要么是天才,要么是疯子。

  那么,他造反的动力在哪里呢?

  相信接下来的分析会让你明白过来。

  一个人要干掉另外一个人,可能有很多因素,比如情杀,仇杀等等,但对政治人物来说,你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为情是假的,为仇也是假的,只有政治利益的争夺才是真的。那些挂在嘴边,写在纸上,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是掩人耳目的障眼法而已。所以,如果你相信吴三桂会冲冠一怒为红颜,那么,恭喜你,你被平西王彻彻底底的给蒙蔽了。

  因为没有记载,臧荼采用什么造反口号,无从得知,我们所知道的只有某年某月,燕王造反;某年某月,燕王兵败。

  以臧荼的经历与能耐,他没有必要反更没有能力反,如果要反,早在楚汉打得不可开交时,他完全可以攻城略地,招兵买马,扩充势力,扩大地盘。

  可是,他没有。

  臧荼没有造反的需求,可他的的确确造反了。以刑法理论来解释,犯罪的主观故意除了自发产生,还有胁迫产生!

  分析到了这里,我们已经越来越接近事实本来的面目了。

  结论是,臧荼被迫造反。

  那么问题又来了,谁能有这么大能耐,逼迫一个诸侯王?

  关于背后元凶的问题,有一条普遍用于破案的经验很值得借鉴,那就是谁从中得益最大,谁就有最大的嫌疑!

  也许你会马上不假思索的给出答案,卢绾。

  卢绾同志,不要激动,这个案子还没最终定论,请坐下!

  当然,卢绾老兄并不是没有嫌疑,臧荼死后,卢绾马上被任命为新燕王,两件事不能不让人产生联想。

  卢绾同志虽说与刘邦同年同月同日同村出生,两人打穿开裆裤的时候就形影不离。但在大汉开国的功劳薄上,卢绾没有几件拿得出手的功绩,却被封为长安侯,封地在长安最肥沃的地方……关中沃野蓝田,而且官至太尉。

  臧荼一死,刘邦就示意大臣上书奏请卢绾做燕王。

  卢绾老弟能有今天的成就,与刘邦的信任是分不开的。

  换句话说,刘邦之所以能那么信任他,是因为可以控制他。

  最终,我们的推理指向了卢绾背后的身影……刘邦。

  对,就是刘邦。

  他无疑是整件事最大受益者,这也符合正常的分析。

  你可能又会说,那可不一定,也许刘邦真的是念及当年的兄弟之情,为了封他为燕王,再逼反臧荼呢!

  我不否认你的想法,但是,我们以上所做的一切推理,都是要告诉你,揭历史中君君臣臣的老底,你必须站在利益斗争的立场,否则,你就号不准历史的脉搏。

  为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请刘邦同志一起来做些特别的探讨。

  好,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刘邦同志,你这样做会不会略显龌龊了?

  刘邦同志,不要生气,你说说你的理由。

  寡人必须这样做的理由有四。

  第一,臧荼对于我大汉并无功劳,却封了王,那时候寡人与项羽作战,对燕国鞭长莫及,无奈之下寡人只能封他为王。其实,寡人早就看他不顺眼。

  第二,寡人年纪大了,儿子又小,大汉天下四十八郡,朝廷直辖才十八郡,有三分之二的土地掌握在诸侯手上,现在寡人身体还能撑着,寡人一旦驾崩,寡人弱妻幼子,谁来护佑?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千秋万代,寡人必须未雨绸缪。

  第三,燕国最弱,寡人初登帝位,根基不稳,只能拿软柿子捏。而且为了不让诸侯王恐慌,只能秘密迫使其反叛。而且只能先让寡人的好兄弟顶着燕王的帽子。卢绾兄弟能力不强,便于控制,况且他又是寡人从小玩到大的好兄弟。

  第四,臧荼只是寡人巩固皇权系列组合拳的试探,接下来会更加的精彩。

  各位还有什么疑问?

  那么,刘邦同志,你说得在理,但是万一被各诸侯发现,情势不就更加不利了么?况且,你是怎么做到逼反一个诸侯,能不留痕迹呢?

  所谓兵行险棋,*总要冒点风险,不过,大家请放心,要说玩阴的,天下还没人能玩得过寡人。再则,要逼反诸侯王,那再容易不过,寡人只要故作怀疑他,他晚上就得做噩梦了。

  (鼓掌)

  通过刘邦同志的掏心挖肺,相信诸位已经领略到了传说中的帝王之术。

  当然,对于一些特例,比如晋惠帝之类的帝王,他做出一些什么奇怪的事来,就不能用常理来做推断。

  刘邦让卢绾当这个燕王,一是为了表示恩宠,二是为了便于控制。

  在他看来,这位儿时的玩伴,现在的大臣依旧值得信赖,让他去看管帝国的北大门,自己也放心了。

  事实往往都无法预料的,谁曾想到,刘邦的好心反倒将他眼中唯一的挚友送上了不归路。

  令刘邦更想不到的是,历史跟刘邦开了个玩笑,臧荼谋反未成,但他却阴差阳错的成了汉武帝的外曾祖父。

  臧荼的事件余波未平,有人就一纸诉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