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法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如此法国-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此法国
车耳先生旅居海外近二十年,曾在国内外媒体发表大量作品,好评如潮。这些文章不仅是世界各国民族风情、城市文化、旅游名胜的精彩描绘,更内含了作者风趣幽默、富有批判色彩的思考和评论,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以轻松的笔法阐述生活的哲理,读来意味深长、引人入胜。

  法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法国的艺术作品、文学经典、名胜古迹,甚至还有法国人的生活方式,近百年来一直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仰慕。本书讲述了一个时代的故事。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这是法国由盛转衰的时期,也是作者在法国工作和生活的时期。虽然文章触及法国的历史渊源、风土人情、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但是作者无意去写法国全貌,而是以自己多年的切身感受,抓住法国独特之处,描写了法国鲜为人知的侧面:先进的、落后的,文明的、愚昧的,理智的、荒唐的……行文中常常和亚洲人尤其中国人进行生动的比较,使读者从具体事例中看出自己民族的与众不同之处。

难忘巴黎(1)
世界的大都会中,纽约给人的印象是气势和财富。那里到处都是顶天立地的高楼,耸入云霄,人在街上仰着头看到的只是一线天。如果天空上有流动的白云,分不清云动还是楼动,那你真有眩晕的感觉。从楼缝里看世界,就是纽约曼哈顿的最好的写照。高耸的楼群意味着财富,纽约聚集着世界级的大款。  伦敦则显得庄重肃穆,白金汉宫门前的警卫总是穿着一身黑白相间的礼服,大热天也戴着黑色长毛帽,不苟言笑地站在那里,连游客拉着照相都拍不到他们咧嘴笑的样子。街上跑的黑乎乎的老爷车,沿途带着高帽的警察,再加上总是雾蒙蒙的天气,伦敦给人的印象是严肃的。罗马和雅典则是另一个样子,无论是罗马的古老,还是雅典的破旧,都掩盖不住这两个城市曾经出现过的灿烂文化,在那里任何地方掘地三尺都可以挖到2000年前的古迹。  巴黎则不然,这个城市有纽约的气势,但没有纽约的财富,法国人不像美国人那样在乎钱,他们曾经富裕过;巴黎有伦敦的庄严,但是没有它的肃穆,巴黎没有金融城,没有那些行色匆匆、穿着清一色黑西装的投资银行职员。巴黎讲特色,雷同就不美;巴黎也不同于罗马和雅典,有古迹但没有那么多废墟。2000年前这里是古罗马帝国的边缘,它的辉煌是近几百年的事。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巴黎都值得怀念,虽然不是故乡,但毕竟是我生活十多年的地方。巴黎是这样的一个城市,去过的你想再去,没消费过的想再去消费,停留短的想在那里多待一些时间,待久了会觉得烦,离开后又让你怀念。  迷人风景漫游  访问巴黎的中国人善于总结,认为必须看的那几个景点叫老三样,就是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和凯旋门。这三个地方是中国人最熟悉的,访客无人不晓,看过以后便认为没白来巴黎。以后来的人多了,停留的时间也长些,就把其他要看的景点称为新三样,即卢浮宫、凡尔赛宫和奥赛博物馆。老三样在世界上齐名,无法说哪个最值得看,哪个次之。对中国人来说巴黎圣母院名气更大些,它也因为雨果的那部小说而广为人知。实际在世界上的大教堂中,巴黎圣母院的规模并不算大,建筑风格也比较朴素,但地理位置独特,历史故事众多,使这个教堂的名气远在其他教堂之上。  这个教堂从12世纪开始兴建,100多年以后才全部完工,以后经历了许多天灾人祸,19世纪后期的一场大火几乎将教堂烧毁。1804年罗马教皇为拿破仑的皇帝加冕是这里举行的最著名的盛事,这次加冕使法国的世界影响力达到顶峰,拿破仑一度成了欧洲大陆公认的霸主,不过不久他就遭到了其他国家的围剿,10年以后兵败滑铁卢。  这个教堂的历史故事和它建筑上的故事多得无法一一列举。不过细心的游客们都知道参观以后绕到它的后面,在河对岸拍它的侧面照,将塞纳河岸边上的树挂和圣母院的后殿那些拱形支撑的肋状构架摄入镜头。我常常事先预告来访的朋友,如果本人表情正常的话,在这个位置会拍到在巴黎最美的照片。  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则是一个地标性的建筑,就像罗马的圆形角斗场、纽约的世贸中心双塔。看到铁塔就意味着来到了巴黎,因为没有什么能比它更引人注目的了。实际埃菲尔铁塔并不高,只有320米;也不算重,只有7000吨;历史也不长,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为了迎接世界博览会而在1889年建成的。那正是法国大革命的100周年纪念日,是封建王朝被推翻,人民共和国诞生的日子。  巴黎圣母院的哥特式风格,从后面才看得出来难忘巴黎埃菲尔铁塔造了几十年以后由于毫无用处差点被拆毁,只是后来由于通信事业的发展,人们在上面安装了天线,才总算有了个用途。再到后来,人们发现它在世界人民心目中已经是巴黎的象征了,于是拆除之声销声匿迹。法国人对铁塔开始精心维护,减轻其重量,增设灯光,将它打扮成现在这个样子。这灵巧而挺拔的钢铁之物在许多地方被人仿造,人民对它崇拜痴迷的程度就像对埃及的金字塔一样。巴黎的铁塔不仅值得白天看还值得晚上看。白天可以体会它的冷峻,晚上可以感受它的柔情。当夜幕低垂后,灯光下的铁塔在漆黑的夜色中发散着奇异的光亮。  凯旋门不是法国人的创新,2000年前的古罗马就已经有这样的建筑了。但巴黎的凯旋门依然是世界人民的憧憬之地,这个高只有50米的建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个杰作。巴黎凯旋门只有200年的历史,建在巴黎市的一块高地上,周围是12条同样宽度的大道。许多来巴黎的人在凯旋门远远照张相就走了,实际上这是老三样中最值得登顶望之处。铁塔登顶因为距离太高,俯视看不出层次,而凯旋门高度适中,在顶上绕一圈,那12条大路直射远方,你会感觉是在世界的中心,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气势是在别的地方感受不到的。  来过巴黎的人又发现了新三样也是必去的地方。第一个就是卢浮宫了,卢浮宫13世纪时是一个城堡,14世纪时才成为王宫,在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两代国王手中,卢浮宫进行了扩建,并搜集了大量的雕塑。法国式对外开放,开始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公共建筑。以后这里的馆藏不断增大革命后,卢浮宫成了一个博物馆,在1793年那个雨果笔下恐怖的年代正加,拿破仑在位的十几年间许多被征服的国家都向法国贡献了自己的艺术珍品。如今卢浮宫收藏的艺术品数量已达到400000件,从古埃及到希腊罗马、到叙利亚和两河流域的艺术品,再到东方各国的断笺残碑,汇集了全世界各个时代的珍品,还以大量的油画馆藏著名。卢浮宫是强盛时期的法国的象征,在艺术史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难忘巴黎(2)
卢浮宫的建筑艺术也是相当国际化的。早期的卢浮宫是法国历代艺术家的手笔,以后加入了外国人的设计。17世纪时意大利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家为卢浮宫设计了巴洛克风格的长廊。法国人的建筑师又把立柱式的长廊建成了带有新古典主义特色的建筑。20世纪后期,当时的总统密特朗决定,占据卢浮宫部分面积的财政部限期搬出,迁往它处,整个卢浮宫都用来做博物馆,并御笔钦定扬名世界的美籍华人建筑设计师贝聿铭设计卢浮宫的正门新入口。贝聿铭设计出一个现代派风格:由玻璃和钢支架构成的透明金字塔。这个设计曾经在法国社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但是最终还是按原计划实施了,使这个古老的建筑与现代派的艺术融为一体,包容了法国人、意大利人和流着中国人血的美国人的特长。  卢浮宫的金字塔开工的时候,我刚去法国,曾经陪着贝聿铭中学同宿舍的经书平老先生,在卢浮宫的施工现场穿着高筒雨靴、踩着泥水考察过建筑工地。经老告诉我,贝聿铭特意做此安排,让他从古典法国中感受一下现代主义气息,可能当时贝聿铭就预见到这将是一个惊世之作。多年以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已经受到世人的交口称赞,有一次在金字塔的底下巧遇贝聿铭,我贸然致意,他还记得起这段故事。那时看他在大批法国人的簇拥下,悠然自得地欣赏自己的传世之作,作为华人,我真为他自豪。  卢浮宫河对岸的奥赛博物馆也是游客必到之处。这座被誉为欧洲最美的博物馆曾经是个火车站,以后一度被废弃不用,甚至差点被拆除,也是在20世纪的后期被改建成博物馆。与古典艺术云集的卢浮宫相比,奥赛博物馆以19世纪以后的绘画与雕塑为主,大量印象派大师的作品在这里收藏,还有以后的象征主义、学院派绘画和多个罗丹的雕塑。和其他博物馆比起来,奥赛博物馆主厅中的圆拱气势惊人,走进去没有其他博物馆中那种被压抑的感觉,艺术作品在高大的殿堂中摆放,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意。  来巴黎必看的另一个是凡尔赛宫,它其实在巴黎西南20公里处。20公里对现代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却显得相当遥远。凡尔赛宫距离巴黎的位置和在历史上的地位正如同颐和园之对北京。本来这是法国王室打猎的城堡,后来在路易十四手下把它建成了今天的这个规模,建好后他索性从城里搬到这里办公,以躲避城市的喧闹。以后的100多年中,波旁王朝的后代像中国的慈禧太后一样,在这里花天酒地,寻欢作乐。后来大败法国军队的普鲁士,在这里登基当上了皇帝,让法国人丢尽了颜面。50年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德国人屈辱地在这里签了和平协议,法国人终于报了一箭之仇。《凡尔赛和约》是历史性的,将世界做了重新划分,英法的势力被削弱,美国在世界上成了强大的国家,美国的霸权由此开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