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法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如此法国-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善良的敲钟人;经过巴黎###院的古堡,使你为红颜薄命的路易十六王后惋惜;南岸老得变形的楼让你想到伏尔泰在窗前时而瞑思,时而奋笔疾书;仰望夜空,似乎看见音乐家肖邦与女作家乔治桑在谈情说爱,窃窃私语;也可能体会到大文豪海明威穷逛巴黎时自得其乐的悠闲。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啊。不过在游船上,不会只沉浸在对历史的追思中,周围兴奋的游客会将你拉回现实生活。两只游船擦肩而过时,大家都亲切地招手致意。游船驶过桥下,桥上常停留一群一群的游客,热情地向船上招呼“你好吗”,然后他们随手将手中瓶子里的水洒下来,有时洒的可不是白水,没喝完的可乐都洒下来了。桥上人开心大笑,船上挨洒的人对恶作剧者也不在意,同伴不仅不为他擦拭,反而继续捉弄他。河两岸一些游客席地而坐,有人弹琴,有人聊天,看游船驶来,手舞足蹈,有的小伙子甚至在游船明晃晃的灯光下顺势脱下裤子,光屁股冲着游客跳现代舞,引得船上女士大声尖叫。  塞纳河边还住了一些船上人家,他们与住在楼里的人家无异,船上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电视、电话一应俱全,他们是喜欢住在水边,不住楼里罢了。不过这条船只能停泊,没有航行的权利。尽管如此,这条老旧的船比市区相当面积的房子要贵。有些水上人家将桌子搬到河边,几人围坐桌前正儿八经地开烛光晚会,看得船上游人直咽口水。  '返回目录'  

不夜城巴黎
住在巴黎不需“今夜星光灿烂”,夜幕降临,星星月亮那点光亮对巴黎没有意义。无论什么时间逛巴黎都不会有伸手不见五指的时候。万家灯火,遍地明辉,巴黎之夜比白天还美。  迷人的灯光  我们的住区是办公室区,几十层的大楼就那么开一夜灯。国内坐办公室是人走灯灭,法国人开着灯离开办公室,远远望见灯火通明的大楼,开车可作为路标。不仅办公室的灯一开一夜,巴黎高档店铺也开一夜的灯。  游客正好做“橱窗购物”(),这个英文词的意思是只看不买。人们往往有逛店的欲望,却不想真买东西,进高档店不买东西骚扰了售货员不好意思,所以看看橱窗满足一下逛店心理。巴黎这种地方很多,香榭丽舍大街不用说了,著名的高档时装街蒙岱涅大街和圣多诺瑞大街,两边的店都布置得雍容华贵,灯光打在展示的时装上,整夜供人观赏。由于这些店领导着世界时装潮流,有的游客专门晚上去拍照,一些服装业的专业人员来巴黎也猛拍橱窗,拿回去启发自己的灵感。  办公大楼和高档店铺亮一夜灯还起点宣传作用,巴黎连建筑工地的塔吊晚上也像巨大的灯柱彻夜通明。塔吊的灯经过布置,横的臂竖的塔灯光还不一样,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因为其高度影响不到空中飞行物,也无警示作用。  巴黎不仅灯火通明,而且灯光迷人。法国人对灯光设计品味颇高。照建筑物的灯,多从下往上照射,所以看不到光源,只见灯光烘托着建筑物明暗相间。夜色中的埃菲尔铁塔,有种透明的感觉,好像不是灯光照塔,而是铁塔本身发光似的。凯旋门的灯光设计分了几个层次,地面的灯照出了它的庄严,接近顶的高度又隐蔽了一排灯,再为它平添几分魅力,加上地处高坡,从协和广场远远望去,香榭丽舍大街另一端的凯旋门真有天堂之门的味道。法国人不喜用强光,偏爱柔光,像旺多姆圆柱广场首饰店的橱窗,夜晚一束束柔光聚在展品上,突出了首饰的珠光宝气。  法国人对家庭居室的灯光感觉也与众不同。设计装修时,中国人最大效益地利用光源,法国人则让光最好地配合居家气氛。中国人喜欢吊顶灯,往下照得满室生辉。法国人用落地灯,往上照天花板,再反射下来,不夜城巴黎嫌不够亮时加台灯。讲究的台湾朋友,万里迢迢买巴黎灯具捎回去,将家里布置得带点异国情调。  巴黎之夜的灯火没有华而不实的感觉,连霓虹灯广告牌都不大,不像香港,从港岛看九龙,巨幅广告沿海林立,铺天盖地,充满喧闹的商业气氛。巴黎市里的建筑物不设广告牌,公司的名字也不矗立在楼顶,而是小小牌子贴在墙上,离远就看不清了。那些中层建筑物上设的广告牌也都整齐划一,没有香港广告牌比楼还醒目的架势。巴黎的夜不以广告增色,而以景点增色。  核电的效用  巴黎不夜城也是因为电费便宜。1度电,只相当于人民币1·10元,考虑到与国内收入水平的差距,电费占生活费的比例微不足道。生活费用比较高的巴黎,为什么电这么便宜呢?主要因为它核电发达。法国是全世界一流的核工业国,拥有核电机组共65座,目前运行的共54座,绝对数虽然低于美国、苏联,但核电占总发电量的比例平均高达75%,就是说每4度电中有3度来自核电,相对比例居世界之冠。1995年法国总发电量4442亿千瓦小时,其中核电3582亿千瓦小时,占81%。在1974年世界能源危机,全世界陷入油价暴涨愁云中的时候,法国利用政府的力量选择了核能,把美国的技术发扬光大,20年内建设了几十座核电机组。现在它的电力不仅充分满足国内的需求,还输往英国、意大利等国,赚进大笔外汇。  1995年净出口电力700亿千瓦小时,出口额将近20多亿欧元,法国电力公司因此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力公司之一。  核电对欧洲各国的重要性一如他们的民族性,彼此有很大差异。像意大利,世界七大工业国之一,同样是拉丁语国家,连一部核电机组都没有。意大利本身能源匮乏,每年进口大量石油,它在一场公民投票后关掉了所有的核电机组,宁愿花钱向法国买电。意大利说到做到,但瑞典核电政策则很富戏剧性,瑞典1980年举行一次公民投票,决定2010年之前一步一步地关掉所有的12部核电机组,并不再建新核电厂。但1990年再一次的公民投票,支持原案的人降为47%,未过半数,等于冻结了1980年的决议。不死心的瑞典人投票后促使政府用5年时间寻找替代能源,找到的话,现有核电机组仍需2010年前逐步关闭,找不到的话,核电厂继续运转发电。所以,左右一个国家核电政策的因素还是公众接受程度的高低,这一影响力比天然资源匮乏与否大得多。  欧洲联盟发表的关于未来能源的白皮书指出,能源问题所考虑的层面应达到三项目标:整体经济竞争力,供应的安全,环境的保护。换言之,使用能源,尤其核能时,最好以此三目标作为选择的指标。欧盟专家评论道,选择核能就是为了配合达到这三项目标。在决定核能作为主要能源时,专家们认为首先要获得社会公众的广泛接受,以及政治领袖对使用核能的推动,使公众对核能安全、运输安全、废弃物储存与核扩散有清楚的认识。法国之所以成功地推广核电,也是由于它的政治领袖的推动和公众的接受。法国采取门户大开的做法,核电厂的门打开,民众随时可以参观和检查电厂运作情况和安全防护措施,有的核电厂围墙都没有,缩短了民众与核电的距离。一些核电厂对外开放,每年每座设施大约有15000到50000人前往参观。中国驻法国的使团就多次被邀请参观巴黎附近的核电厂,大家都视此为增长知识的机会,顺便看看热闹。全年统计下来,参观核电厂达30多万人次,而且法国核电厂许多建于风景优美的河畔,因为核电机组运行需大量冷却水,不靠海就靠河。海滨河畔电厂所建之处,铺路架桥,营造公共设施,居民区随后兴起,游客接踵而至,结果又成了观光胜地。法国政府还极力普及核能知识,建立区域核电信息委员会,至少半数成员由民选的地方官出任,另一半则留给工农业界、环保人士等。还有一点应该指出,著名的居里夫人是在法国研究放射性物质而获诺贝尔奖的,法国人对这位女性的崇敬或许是没有出现大规模反核运动的原因之一。  '返回目录'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巴黎下水道(1)
维克多·雨果在著名的《悲惨世界》中写道:“在我们这个世纪,巴黎下水道仍是一个神秘的场所。如果知道自己的下面是个可怕的大窖,巴黎会感到不安。”雨果写此书是1862年,距今100多年了,那时巴黎地下开始挖空,下水道已经星罗棋布,但巴黎人对此了解甚少,下水道也不让参观。雨果笔下的人物多次从下水道逃生,《悲惨世界》的主角冉阿让就利用它救出了马里尤斯。  耐用的排水管道  巴黎第一个弧形封闭下水道出现于1370年,当时只有一小段。以后几百年,排水仍是露天阴沟的形式。19世纪初拿破仑时代,巴黎封闭式下水道已建了30公里。19世纪中期巴黎城市建设的功臣奥斯曼和贝尔格朗设计了巴黎主要街道,也大规模地修建了下水道。到了1878年,巴黎弧形封闭式下水道已建成600公里。1894年时,政府又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所有饮用水供应、废水排泄均采用封闭式。所以准确地讲,巴黎下水道不仅仅是一个阴沟,而是一个完整的给排水系统。除排水沟外,它还设有两套供水系统,一套供饮用水,一套供非饮用水,以及一条压缩空气管道,一个气压文件传送系统和一些电话线路。今天的巴黎下水道总长2100公里,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下水道。  巴黎下水道是世界上惟一可供参观的地下给排水系统,每年接待10万参观者。导游是真正的清洁工,他们身着绿色工作服,头发整齐油亮,除了那双粗壮有力的手与众不同之外,彬彬有礼的态度不亚于博物馆的导游。通过他们的讲解,会增加你对巴黎下水道这个每天享用却一直忽视的设施的认识,也感受到清洁工人对工作的挚爱,是他们在暗中美化着这个城市。进入下水道第一个印象是它的气势。它距地面不算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