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怀明如烟如火话周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郝怀明如烟如火话周扬- 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右。周扬深深感到,戏曲改革与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也关系到广大艺人的生计,对旧戏主要是修改,禁演的剧目应越少越好。文化部一成立,就建立了戏曲改进局,由田汉任局长,杨绍萱、马彦祥任副局长,集中了一批有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戏曲工作者参与领导管理工作。周扬要求他们同艺人商量,尽快拿出一个戏曲剧目的审定标准。1950年5月,戏曲改进局下面成立旧戏编审委员会,复审旧戏。不久,周扬又同有关同志商量,把旧戏编审委员会改为文化部戏曲改进委员会,有田汉、欧阳予倩、梅兰芳、老舍等作家、艺术家、专家及大区负责人共43人组成,周扬任主任委员,作为戏曲改革的顾问机构。周扬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说,戏曲改进委员会的任务是:审定戏曲改进局提出的修改与改编的剧本;就戏曲改进工作的计划、政策向文化部提出建议。在这次会议上,根据在政治上提倡有益、允许无害、反对有害的原则,讨论了旧剧剧目的审定标准,认为对下列情形的剧目应加以修改,其中少量最严重者,应予停演:(1)宣扬麻醉与恐吓人民的封建奴隶道德与迷信者;(2)宣扬淫乱与奸杀者;(3)丑化和侮辱劳动人民的语言和动作。会议同时指出,审定工作必须注意神话与迷信、爱情与淫乱的区别。根据上述标准,会议对各地提出的认为应当停演的剧目逐一进行了慎重的讨论,停演了12出戏,这次会议明确了如何对待传统戏曲剧目的方针政策,为如何剔除传统剧目中的封建性糟粕确立了标准,为什么样的戏必须禁演树立了标杆。
  周扬在戏曲改革方面抓的再一件大事是在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10日文化部召开了全国戏曲工作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有中央及各大行政区、各军区、各省、市、自治区的戏曲改革工作干部、戏曲音乐工作者、各戏曲剧种的主要演员和曲艺演员共219人。周扬作为会议的主要主持人之一,为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他在会议开始时的讲话中讲了戏曲改进工作的成绩,提出了戏曲表现现实生活的任务。他说:“京戏有它好的一面,就是比地方戏更细致、高级一些,同时范围比较广泛,带有全国性,这是它比较有成就的一方面;它不好的一面,是比较不能够反映现实,和更加脱离了人民,我想这是应该承认的。现在我们应该把它权衡一下,那种戏有长处,就发挥它的长处,去其短处。……京戏则利用它比较完整的形式方面来表现历史。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人民的生活、民族形式变了,我们的演出也必然要起变化;内容一改,形式一定会变;只有经过这样的改变,才能担负起反映新的历史的责任。”周扬在这里表达了他对戏曲也包括京剧在内应与时俱进,表现现代生活的期望。周扬在讲话中还盛赞戏曲是人民的创造,人民的优秀传统,对民族艺术遗产表示极大的尊重,也对戏曲专家和名演员表示极大的尊重。他说:“今天我们所有的艺人都是精神劳动者,和其他劳动人民一样可爱;……今天我们尊重所有的艺人,更尊重我们戏曲界的老前辈、专家;谢谢他们保存并发展了我们几千年来丰富的戏曲遗产;现在我对我们予人民有很大贡献的戏曲文艺专家们有个要求,就是请你们把宝藏在脑子里的丰富的传统,用书面把它写下来。如果自己忙不能写时,可以口述叫人写下来,或直接给我们戏曲学校的学生上课,以便永远把它保存在人民的心目中,不要让它消失了,如果消失了,那对人民的损失是很大的。”(文化部机关革命战斗组织联络站、红代会北京师大井冈山公社中文系联合大队合编:《彻底揭发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周扬在文艺界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滔天罪行》)在这里,周扬把艺人看做是“精神劳动者”,“同其他劳动人民一样可爱”,同等看待,这同周恩来在文代会的报告中对文艺工作者看法完全一致。

15为新中国文化艺术事业铺基开路(3)
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这也成了周扬的一条严重“罪行”。 〖HS(4〗〖HT4,4”H〗〖JZ(〗戏曲改革“五·五指示”和政策“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形成〖JZ)〗    周扬在这次会议上还做了总结报告。会议成果集中反映在《全国戏曲工作会议关于戏曲改革工作向文化部的建议》中。文化部根据周扬总结报告和这一建议起草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经周恩来总理审定后于1951年5月5日签发,这便是有名的“五·五指示”。周巍峙回忆说:“记得周扬向我们传达过周恩来总理的一些意见,说关于戏曲演出现代题材,对京剧等大戏和地方戏的要求应有所不同,地方戏尤其是民间小戏,更易表现现代生活,应特别重视。似还说了些京剧等演袍带戏为主的大剧种动作程式化,演现代人物可能困难多些,要求不能太急。在肯定戏曲的积极作用方面,也说了一些看法。周扬根据周总理的意见,在文字上作了修改。”(周巍峙:《新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一位创始人》,《忆周扬》第130-131页)
  “五·五指示”正确地指出:“戏曲应以发扬人民新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人民在革命斗争与生产劳动中的英雄主义为首要任务。凡宣传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爱祖国、爱自由、爱劳动、表扬人民正义及其善良性格的戏曲应予以鼓励和推广,反之,凡鼓吹封建奴隶道德、鼓吹野蛮恐怖或猥亵淫毒行为,丑化与侮辱劳动人民的戏曲应加以反对。各地文教机关必须根据上述标准对上演剧目负责进行审查,不应放任自流,而应采取积极改革的方针。进行改革主要地应当依靠广大艺人的通力合作,依靠他们共同审定、修改与编写剧本,并依靠报纸刊物适当地展开戏曲批评,一般地不应当依靠行政命令与禁演的办法。对人民有重要毒害的戏剧必须禁演者,应有中央文化部统一处理,各地不得擅自禁演。”“目前戏曲改革工作应以主要力量审定流行最广的旧有剧目,对其中的不良内容和不良表演方法进行必要的和适当的修改。……在修改剧本时,应注意不违背历史的真实与对人民的教育的效果。……必须防止在戏曲改革工作上的急躁情绪,和由此而来的粗暴手段。”“中国戏曲种类极为丰富,应普遍地加以采用、改造与发展,鼓励各种艺术形式的自由竞赛,促成艺术的‘百花齐放’。地方戏尤其是民间小戏,形式较简单活泼,容易反映现代生活,并且也容易为群众接受,应特别加以重视。今后各地戏曲改进工作应以对当地群众影响最大的剧种为主要改革与发展对象。”指示还强调了艺人的学习和提高的问题,以及旧戏班社制度的改革的问题,说:“旧戏班中的某些不合理制度,如旧徒弟制、养女制、‘经励科’制度等,严重地侵害人权与艺人福利,应有步骤地加以改革,这种改革必须主要依靠艺人群众的自觉自愿。”(1951年5月7日《人民日报》)可以说,“五·五指示”的中心内容就是“改戏、改人、改制”,就是随后毛主席所概括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具体化。
  “五·五指示”中提出的“鼓励各种戏曲形式的自由竞赛,促成戏曲艺术的‘百花齐放’”,是我们党和政府历来的文献中从来没有过的新提法。“百花齐放”这样一个新颖而重要的思想,是在这次会议上争论到在戏曲的改革与发展中京剧和地方戏何者为主时,一位老艺人提出来的,他主张鼓励各类戏曲剧种自由竞赛,共同繁荣。当时担任毛泽东的秘书和###常务副部长的胡乔木认为这个提法不科学,不赞成这样说。周扬却认为这个意见很好,不仅把“百花齐放”四字写进了给政务院的报告中,而还亲自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听了也很赞赏,说就是要百花齐放。1951年4月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时,梅兰芳院长请毛泽东题词,毛泽东就把他1942给延安平剧研究院写的“推陈出新”四字前面又加了“百花齐放”四字,题赠该院。从此“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就成为中国戏曲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1954年5月,周扬在谈到这个方针时解释说:“‘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是什么意思呢?翻成比较不通俗的话就是经过文艺的自由竞赛,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新文化。目的是创造新的文化,道路是自由竞赛。‘百花齐放’,就是自由竞赛,‘推陈出新’就是让群众、让历史来判断,好的花就开下去,不好的花,开一下就完了。”因此,“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15为新中国文化艺术事业铺基开路(4)
不仅是戏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而且也“应当成为我们整个文艺发展的方针”。(周扬:《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发言》,《周扬文集》第2卷第293页)
  最初提出“百花齐放”的那位老艺人是谁?虽经多方打听,都说不记得了,有的说好像不是个很有名的人物。“百花齐放”,生动形象,明白易懂,喜闻乐见。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形成,以及1956年以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的提出,可以说正是党的群众路线的一个光辉的范例。
  根据政务院“五·五指示”的要求,“在可能条件下,每年应举办全国戏曲竞赛公演,展览各剧种改进的成绩,奖励其优秀作品与演出,以指导其发展”,1952年10月6日至11月4日在北京举行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这是周扬在戏曲改革工作方面抓的第三件大事。这是一次空前的大规模戏曲会演,参加会演的有全国有影响的剧种23个,演员1600余人,演出大中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