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吐莲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口吐莲花-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然,宗教便是很古老的尝试之一,让它继续发挥作用好了,既然佛法在很多人那里是非常有效的,我完全同意并尊重他们的感受,就像那句俗话说的,“黑猫白猫,抓着耗子便是好猫”。佛法能使那么多人自我审视、自我批判,最终得到自我解脱,自然是一种很好的想法,说人们本来便是解脱的,在我看无非是换一个方式告诉人们,人人具有自由意志,当然,这方面有“人权论”说得更加系统,只是佛法倾向于从个体角度谈论,当代人权论倾向于从社会关系的角度谈论。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世俗与超越
世俗与超越世俗,在我看来其中隐藏着一种人类文化历史中沿革下来的矛盾偏好,即对于绝对的质疑与向往。人们总是试图在有限的人生之内,寻求一种无限的或终极的意义,但每一种绝对的意义都因太过偏激而不能取得大家的一致同意。
  佛教悖论便是其中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答案,用通俗的话讲,叫作“终极的意义就是无意义,终极就是无终极”等等。这是一种原始思维,在很多文明中都出现过,无论是出于恐惧或好奇,面对宇宙的千变万化,尽管知道不可能,但人们仍需要一种语言上的简单描述,使人们获得一种表面上对于问题的答案,而在当代仍坚持提供这种答案的就只剩下宗教了。但人们已经懂得,宗教只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层面,它的作用早已不像古代那样几乎是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了,其实我们现在已拥有很多远为方便快捷的理论与方法可以代替宗教——我从未看到哪一种宗教提供的价值观能像当代伦理学、政治学与经济学那样,提供出细致而清楚的分析与全面的考虑,从而更有助于人们建立自己的价值观;现代法律的复杂程度与人性化,也绝非某种宗教的戒律可比;当代科技虽然没有那么神乎其神,也远比神通或魔法更加可靠;当代的价值观同样具有道德作用,对于局部的细小的问题,可说是更加的究竟。而曾经困扰佛陀的问题,对于很多现代人人来讲已是闻所未闻,甚至没有意义,生与死,被看成一种自然流程,多数人也不会因想到自己会死而惊慌失措,从而决定立刻着手解决它。人们也不会因为在生活中遭受了苦难,而试图仅靠个人的力量,从根本上脱离出来。事实上,在世界上很多地方,人们对于那些佛教所提出的问题与答案闻所未闻,但人们仍可快乐地生活下去。在当代,如果你想当一名先知或是救世者,那么也许开个公司比建个寺庙更加合理。
  当然,仍有很多人觉得现代资讯太过繁多复杂,更偏好借助远为简单的佛法,从而生活得更加满意,更加心安理得,对于这一人群,佛法仍具有勃勃生机,当然是善莫大焉。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由捐款想到的
我的一个朋友老牛沉迷佛法当中,比我还要沉迷,他结识了一帮“金刚兄弟”,隔三差五地募捐,有一次他竟向我借了钱去捐,把钱从钱包里掏出来之际,我忍不住刻薄地叨唠了一句:“哎,怎么都过了两千多年了,这佛教徒四处要饭的老毛病还没改啊?不是社会上有慈善组织么?”老牛听了只神秘地笑一笑了事儿。
  其实佛教徒要钱的目的无非是帮帮穷苦人,建个小学什么的,有时候会再顺手儿为自己建个寺庙,这不是与政府行为一样吗?在西藏,以前便是政教合一的,也没看出佛教徒在管理社会方面的智慧高到哪里去。我对比过其他宗教圣城,比如耶路撒冷,看到1930年前后两地的某些作家的生活笔记,就我所知,宗教权威们把自己待的地儿弄得挺好的,而同地区的穷人待的地方就不那么好了,信佛的统治者与其他的统治者没什么不同,只是称呼有点变化,若不是与宗教搭上了关系,我简直不想弄不清“明妃”和“妃子”有何区别。
  

行为
佛教的行为准则是自利利他,我认为这与任何正常健康的人的行为准则毫无差别,呵呵,老牛捐了,我就不捐,要是人人都捐,那么我宁可当募捐者。方便啊,我的偏好是随心所欲,有时我走半道儿上会顺手儿把钱塞给一些要饭的,或看着就不幸的人,图一个直接方便及心里踏实,但有时我会对那帮要饭的破口大骂,叫他们滚蛋走人。当然我一点也不反对老牛捐钱,或别人向庙里捐钱,我也捐过,瞎捐捐而已,人那儿立一个捐钱箱,往里扔点儿零钱比较合理,扔进一空烟盒儿就不太合适了。
  历史上的基督徒曾因狂热的信念而建立加尔文教派,出现过十字军东征,更有众多教士不怕千难万险而积极传播福音,这些成为我喜欢或不喜欢基督教的理由。对于佛教,我也有不太喜欢的地方,回教徒曾入侵古印度,毁无数寺庙并杀十万佛教徒,竟未遇到抵抗,反倒是印度教徒奋起还击,我认为这表现出佛法中软弱愚蠢教条的一面。
  另一原因,是一些佛教徒表现出的狭隘僵化所致,他们把别的宗教观点都看成不究竟的,全是偏见,他们只在语言上强调只有佛教的观点才是究竟的,是正见,而在具体行为上却并不令人信服,很明显这是一种极端的见识,在不信教的旁人眼中,更容易把所有这些宗教见解都当成偏见。当然,把本教派的见地当成正见,也很容易被看成是玩弄词藻,谁都知道,哪一种宗教见地是究竟的,完全取决于对于“究竟”这一词语的解释,依我看,佛教徒与其一遍遍宣称自己的见地是正见,还不如另一些类似“让一切如其所是”的稀里糊涂的说法儿听着更不招人烦——不过对于佛教徒,我的态度仍是一如既往的同情及友善。好啦,朋友,我知道你得到了属于你的信仰与真理了,通过佛法,你认为你自己更好了,更坦然了,甚至更快乐了或不再害怕了,虽然我不一定那么认为,甚至不一定同意你,但我为你自我感觉良好而高兴,就是这样。
   txt小说上传分享

无我见
“无我见”多多少少叫我觉得有点可笑,看着一个个挺顽固的大师被别人说成是无我的,我觉得滑稽。有信徒很愿意相信那些大师可做到无我,我没意见,我觉得这跟我相信有人百米可跑10秒以内没啥区别。
  我们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物理学家从未说过物质是有我的,小如电子,大如我们可观测到的宇宙到底有何归属,完全是没有定论的,有关人类的自我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有关自我的本质是人类探讨相关问题的一个方式,“无我”只不过是换一种方式谈论事物罢了,它并没有给讨论带来什么新的进展,沿着“无我之路”说下去,是没个完的,它非常容易堕入一种假讨论,你根本弄不清这讨论到底是何意味。我们说,无时空,无人我,无圣者,无天地,其实傻瓜都知道那些时空、人我、天地、圣者都是一些为讨论方便而暂时约定俗成的符号与声音,它们都是人类语言的元素,当你不偏好人类语言,那么,你就少了一种方便,我相信,原始人依靠指指画画也能交流一些信息,只是那信息不是很少就是太粗放了而已。
  我以为,还是更方便的那一种讨论方式较好,即使大师也需要一个名字,大师之间定有高低胖瘦之分,即使让他们相互换件衣服穿穿彼此都会看着好笑,这是“有我”的好处,还用问吗?发现人类欲望有时会给人类造成痛苦,并不能说明人类欲望是邪恶的,或是欲望是痛苦的根源,因我们的快乐同样来自于这些欲望。
  “无我论”的另一个意思是说“事物在本质上无本质”,这是古代印度人的小聪明,其实是句废话,没什么意思——你完全不必以本质方式看待事物,那是本体论的讨论方式,现在多多少少已经被扬弃了。但另一种讨论方式很明显是更为艰苦的,那就要发现一些规律了——你可以做水稻杂交实验以期得到更好的种子;你也可以把房子盖得更耐久,以便你的儿孙仍能住在里面;你可以把纺车搞得更有效率,以便织出更舒适的布——古印度人很明显不爱朝这个方面使劲,他们喜欢待着,搞自我控制,调呼吸,回忆他们无尽的前生,成为人类叫他们感到兴趣的唯一理由,是能够通过人身成就佛果。其实成为天人或阿修罗或饿鬼照样也有机会成佛,他们对什么感兴趣呢?他们对什么也没兴趣,除了成为“什么都不成为”,当然,无理想的好处是,可免去努力及焦虑。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有个核心渴望,使自己“要成为”,而很少“成为”,这使我们不时地对自己的理想感到内疚、焦虑及失望,但我们又受到这理想的鼓舞而奋力前行,展示出强大而坚韧的生命力,我以为这是很自然的。
  

中观
看《中观》却令我感到不自然,甚至倍觉沮丧,全书语言犀利,势如破竹,却未提供出人们关心的信息,只是否定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信息,就如同有这样一种天气预报:“明天没有泥石流,也不会发生宇宙大爆炸,明天早晨太阳既不会从西边出来,更不会从南面出来,也不会从北边出来,明天在太阳上没有龙卷风及沙尘暴,明天火星上也没有超级大地震,明天绝没有月亮撞击太阳这一回事,当然,明天的村民也不会在井里养鱼——”
  但我们关心的却是明天是否刮风下雨。
  即使说到刮风下雨,佛法也会这么谈,“明天与今天是相续相依的,明天的天气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取决于今天的天气,世界万物都是有因果的,要坚信因果,今天没下雨,导致明天可能下雨,但也可能不。不过你们要知道,无论是风还是雨,都是没有本质的,我们的圣人具有‘六通’,已经完全知道了明天的天气,但是,这只是雕虫小巧,与解脱无关,若是公布了,还会妨碍诸位解脱,但你要相信我们的圣人是知道的,情况就是如此,一切都清清楚楚,总之,该刮风刮风,该下雨下雨,希望各位善待自己,如实地看待明天的天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