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好孩子,就这么简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教好孩子,就这么简单-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问、爱思考、爱探索的好习惯,进而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但也有部分家长,他们很烦孩子的问题,很怕孩子的提问,对孩子可贵的好奇心,往往报以冷漠的拒绝或无情的打击。他们常常批评孩子:“你怎么这么多话这么多问题,少问些问题好不好?”或者说“你问的问题多傻”“你的想法多可笑”“快别这样,人家知道会笑你的”。就这样,一个对外部世界充满渴望、充满好奇的孩子,渐渐变成一个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不求进步、循规蹈矩、缺乏热情、缺乏创新精神、平静而平庸的人。而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好奇心的丧失。
  所以我们在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千万不要打击孩子的好奇心,千万千万!
  13。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
  对孩子报有希望,是每一个家庭,也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共同情怀,也是我们花大力气进行教育投入的根本原因。但是对孩子期望过高,当脱离了孩子自身实际能力阈限的时候,期望就会变成束缚、变成压力、甚至是灾难。
  我们常常看到、听到因为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太严而使孩子产生精神障碍或是自杀的悲剧。我们自己也常常因为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辛苦,自己也辛苦;在达不到目标时,孩子痛苦,自己也失望。我们常常要求孩子次次考试都得第一,各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最好是满分。我们常常要求孩子这也优秀、那也出色,但仔细想想,一个孩子能够承载那么多的期望吗?再说了,大家都想当第一,那么谁当第二?毕竟第一只有一个,更何况孩子得不得第一、考不考得出好成绩,除了孩子自身的努力外,还有学校、家庭氛围、老师水平以及家长的遗传基因等因素。我们怎能不顾实际而一再要求孩子呢?所以我们应当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一切。对孩子的适当希望是可以并且是必须的,但希望太高反而适得其反。大家一定要记住:“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的俗语。
  以上十三条是我们在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应该注意的,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不要过分表扬或批评孩子。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孩子树立自信心,但不停地过分表扬,结果却容易适得其反,使得孩子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不做。过分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家长只要指出错在哪里就可以了,这样可帮助他们吸取教训。家长还要注意不要过分*,否则会把孩子宠坏,变得为所欲为。也不要对孩子发脾气,因为父母向孩子大发雷霆虽然可以一时震住孩子,但长远来看其威信却降低了。家长应该在孩子面前少发脾气,如果控制不住,可以先平静一下,然后再回来对孩子严肃地指出他的错误,这样效果会更好。
  

笨孩子的产生过程(1)
据生物学和统计学原理推测,生一个“笨孩子”和生一个“天才”一样不容易。95%以上的人都是差不多的普通人。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在部分家长和老师眼里,“笨孩子”还是那么多、那么普遍,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一个普通的孩子,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在上学后慢慢变成了“笨孩子”?你在看了下面几个故事后,就会知道“笨孩子”是怎么产生的。
  案例一:我曾经的邻居有个孩子叫洋洋(化名),上小学二年级。他在班上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他是一个很有上进心的孩子,平时对自己要求也比较严。每天放学回到家,都要先写作业,然后才去和其他小朋友玩或看电视。洋洋的父母对他的学习成绩非常关心,经常要求洋洋多学一些课外的东西,并且规定洋洋在班上一定要在前几名。洋洋姑姑家有个小孩叫龙龙,跟洋洋是同班同学,虽然学习不太用功,但由于脑子聪明,学习成绩还不错。洋洋的父母经常拿龙龙跟洋洋比。一次考试,龙龙比洋洋高了两分。回到家,洋洋的父母就对孩子大发雷霆:“你怎么这么笨,平时是怎么学的,看人家龙龙考得多好,你呢!学习不上进,看你将来怎么办!你简直太让人失望了!”洋洋听了,觉得很委屈,可又无言以对,他确实比龙龙少考了两分呀。
  由于父母经常责骂洋洋,孩子的胆子越来越小,他在学校上课也不敢举手,怕回答问题出错受老师的批评。但是教他数学的班主任老师,恰恰是个爱批评学生的中年女老师,而且对孩子的成绩要求也特别高。每次考试,只要谁在98分以下,就必定受到老师的批评。而洋洋也是被经常批评的对象。
  一次,老师让洋洋回答问题,洋洋的声音太小,被老师严厉地训了一顿。随后,老师又让洋洋上黑板做题。因为紧张,洋洋呆呆地站在那里,这时老师更生气了,她大声地斥责洋洋:“傻呆呆地站着干什么?你怎么这么笨呀!真是个无脑儿。”
  就这样,洋洋的胆子更小了,而且还得了个“无脑儿”的外号。再后来,洋洋完全成了一个没有自信心、不爱交往、胆小怕羞的“笨孩子”,而且别的小朋友也开始排斥他。
  一次,一群小朋友在一起玩游戏,只有洋洋一个人在一旁看。我问他为什么不和小朋友一起玩,洋洋腼腆地对我说:“他们说我笨,不和我玩。”我问他:“谁说你笨了?你和他们一样聪明,而且还懂礼貌!”听到我的夸奖,洋洋的眼里有一丝光亮,但随即就消失了。“我爸爸老说我笨,老师也这么说我。”听了孩子的回答,我无比愤怒,恨不得去找他的爸爸和老师理论。
  看,就这样一个好好的孩子,因为父母不恰当的要求和老师不恰当的教育使他变成了“笨孩子”。这样的事情是多么让人痛心啊!不,除了痛心还有愤怒!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曾经非常轰动的马玥的故事。
  案例二:马玥是个聪明的女孩,咿呀学语时,父母就对她开始了学前教育,教她识字、算术,才四五岁就让她学琴。马玥的乐感很好,可是手型却不符合老师的要求,严厉的老师见了便一边喝斥,一边用铅笔打她的小手。这使马玥对老师充满了恐惧,只要见到老师就紧张,越紧张就越弹不好。学了没多久,她就被无情地淘汰了。
  要上小学了,父母找了关系将她送进一所重点小学。上学不到一个月,家长发现她眼睛弱视,于是带她去医治。在治疗的一个多月里她的瞳孔被放大了,因此看不见黑板上的字。结果期中考试她两门功课不及格,马玥成了差生。班里同学歧视她,欺负她,喊她“傻子”。一天下午,全班同学都要挨个去校长室考朗读,为了能得个好成绩,马玥早就将那篇课文读得滚瓜烂熟。轮到她了,站在一旁的老师在校长耳边说:“这孩子有点傻,可能脑子有问题。”她一下子呆住了,望着课本,脑子一片空白。

笨孩子的产生过程(2)
一次上体育课,老师让大家围成圈做游戏。班长点了人数后报告说:“老师,多出一个人。”老师指着马玥说:“你出去,自己一边玩去吧。”马玥只好低着头忍着泪走出队伍,背后传来一阵讥笑声:“傻呆呆的,还想做游戏……”她孤独地走到操场外,用树枝在地上拼命地写着:“我不是傻子,不是傻子……”
  学校要举行歌咏比赛。马玥想,这次是全班合唱,不会没有她。可是排练的那天,老师却让她提前放学回家。她愣住了:“老师,为什么不让我参加排练?”老师皱了皱眉头说:“这次合唱没有你。”她鼓了鼓勇气问:“为什么没有我,老师,我唱歌得过满分的!”老师不耐烦地说:“这是班上的安排。”站在一旁的同学说:“你傻里傻气的,上台会给我们班丢分的。”
  从此后,马玥将自己更深地封闭起来。她恨那些用看傻子眼光看她的老师,恨那些将她当傻子耍弄的同学,她讨厌学校。
  小学六年,马玥转了三个学校,可是她对学习已失去了兴趣,对学校已失去了美好的感觉,她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妈妈和爸爸一次次被老师或校长喊到学校。回来后,马玥总逃不了一顿痛打。马玥对学校充满了恐惧,也充满了厌恶。她不愿上学。她先装肚子疼,后来又装着双手颤抖。可是“好”了后还得上学。要真正逃避上学,只有装疯。11岁那年的一天,马玥突然“疯”了,爸爸妈妈不认识了,钢琴不会弹了……她被送进了疯人院,到了那里她才知道疯人院比学校更可怕,于是百般哀求、自我证明,被折磨几周她才从里面出来。
  从疯人院出来后,妈妈决定自己给她补习落了3个月的功课。才补习了半个月,学校就要期末考试,马玥主动要求回校参加考试。她是想以此告诉父母,她不是傻子,不是疯子。考试结果令老师和父母惊讶,一个学期几乎没上学,她语文居然考了80多分,数学也考了70多分。妈妈想:女儿也许并不傻!她将马玥带去做智商测定,几家医院的测定结果几乎是一致的,马玥是个智力超常的孩子,她的智商指数在130以上。
  虽然父母不再怀疑她的智力,但是因为逃避上学装疯,进了中学后,在同学和老师的眼里,她不但是个傻子,还是个疯子,走到哪里都会有人指指点点地说:她是疯子,进过精神病院。
  马玥真正地绝望了。她怕老师,怕同学,见了他们心里就打哆嗦,她还惧怕考试,只要考试,她就会真的生病。马玥知道,自己已走进了人生的死胡同:不去死,就真的会疯。一天深夜,马玥用刀片划开了自己的手腕,她想到了死。幸亏发现及时她被救了过来,可是第二天她又将缝的伤口划开了,她下了必死的决心。
  幸运的是,就在这个时候她被送到通州二中李圣珍老师的家。在李老师的爱与鼓励下,她不但变成了正常的阳光女孩,还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大学……
  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例子,我们清楚地看到:原来孩子并不笨,“笨孩子”是“笨家长”和“笨老师”联手造就出来的;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例子,我们是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