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演艺生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们的演艺生涯-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行。
  

三、前言  老一代红色文艺家:我们永远的榜样(2)
从事过左翼文艺运动,担任过新华社和《新华日报》特派员的著名作家周而复,原来还是一个做统战工作的行家里手。他担任过中共中央华东局统战部秘书长、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第一副部长、中共上海市政协党组书记、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第一副会长等要职。无论是在白色恐怖的上海,还是在条件艰苦的陕甘宁边区、东北战场、北京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上海市委、国家有关部委,周而复同志始终都是愉快地听从党的呼唤,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干一行,爱一行,钻研一行,出色地完成党中央和周总理交给他的每项重要工作和特殊使命。从不为级别、待遇打过什么小算盘,即使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他也能以大局为重,化郁气与悲愤为力量;日夜兼程,埋头笔耕,在垂垂老矣的暮年,终以22卷诗文的辉煌成就,结束了壮丽的一生。
  同样,17岁参加著名的省港大罢工,组织“广州文学会”;19岁与鲁迅结识为友,在鲁迅的帮助下,组织成立了“南中国文学会”;24岁在广州成立了“广州普罗作家同盟”,不久又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欧阳山,青年时代就与党领导的革命活动紧紧地联系在一起。33岁到延安之后,更是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党。在党的安排下,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延安中央文艺研究院文艺室主任和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陕甘宁边区政府文委委员等重要的领导工作中。解放后,他想专心致志从事创作,但党需要他做文艺领导工作,于是,他便肩负党的重托,一连当起华南分局宣传部文艺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华南文联主席、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院长、广东文联主席、广东作协主席来。“文革”后还担任过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由于领导工作繁忙、杂乱,自1957年就开始创作的5卷本长篇小说《一代风流》,直到1985年才写完。超常、繁复的领导工作,占去了他许多宝贵时间,影响了创作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一生听从党指挥的欧阳老对此无怨无悔,甚至在小说创作最紧张的最后几年,还把不少精力用于中顾委的工作,显示了一位真正的老共产党员为了党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本色。
  用不着繁琐地举例,仅从上面几位老文艺家非凡的事迹中,读者朋友就可以充分地体味到,我们的老一代红色文艺家,具有怎样一种顽强纯正的党性和何等晶莹剔透的心灵!
  

四、前言  老一代红色文艺家:我们永远的榜样(1)
以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帅旗的解放区文艺,把“五四”开创的新文艺运动推到了一个新阶段,它从理论和实践上真正地解决了新文艺运动中的根本问题,即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和如何为的问题。从此中国文坛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划时代的大变化,劳动人民第一次以主人翁的姿态登上了文艺舞台。真实地表现劳动人民的斗争生活和精神面貌,富有民族艺术特色,为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解放区文艺,为新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蓬勃发展和繁荣,拉开了璀璨夺目的一幕。也可以这么说,没有解放区文艺打下的坚不可摧的良好基础,就没有后来的社会主义文艺。
  本系列所选的许多老作家、老艺术家都参加过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有些人还非常荣幸地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聆听过毛主席在会上的讲话。毛主席的教诲使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文艺观发生了彻底的、决定一生事业取得成功的巨变,诚如会议的参加者欧阳山所讲:“大家参加了这个会,都感觉到心情舒畅,又都感到中国文学艺术界过去长期没有解决的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都由于这一划时代的《讲话》的发表得到了解决。”
  老一代红色文艺家,都是说到做到的实干家,绝不是那种夸夸其谈,只说不干,却被捧之为或自封为“实力派”作家、“先锋派”理论家的天桥把式。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文艺家们掀起了下乡、进厂、上前线的热潮。打开历史的篇章,拂去岁月的风尘,本书中一些老一代文艺家满怀激情的叙述,让我们欣喜地看到:萧山、艾青、塞克到了南泥湾,陈荒煤抵达延安县。刘白羽和陈学昭分别下了农村和连队,欧阳山去到合作社的农民中间。高原、柳青也去了陇东的农村,凌子风在西北战地服务团,一连摸爬滚打6年时间……不久,他们就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获得的第一批丰美的果实,呈献在人们面前:秧歌剧《兄妹开荒》、《一朵红花》、《牛永贵挂彩》、《赵福贵自新》、《刘顺清开荒》……紧接着,又诞生了第一批新歌剧《白毛女》、《血泪仇》、《刘胡兰》、《塞北黄昏》、《孙大伯的儿子》、《无敌民兵》、《军民进行曲》、《英雄刘四虎》……那一出出大戏催人泪下,令人心醉;那一曲曲歌儿穿云裂石,激越高亢。在解放区明朗的天空下,文艺舞台上真可谓五彩缤纷,一片兴旺。与此同时,一批内容全新、形式活泼,深受读者青睐的文学作品,也相继问世:李季的长诗《王贵与李香香》,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马烽的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丁玲和欧阳山的报告文学作品《田保霖》和欧阳山的《活在新社会里》……在这些千古永存的作品里,工农兵的英雄形象,真正成了文艺天地里的主人。就这样,在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大地上,一个崭新的描写工农兵、歌唱工农兵时代就此开始了。今天,这些作品已成为传世流芳的红色经典。这也是我们称老一代文艺家为红色文艺家的另一个原因。
  对我们老一代红色文艺家缺乏全面了解和存有偏见的人,有时轻率地散布一些“他们只是资深的老革命,未必有很高的艺术修养”的闲言碎语。这是不该有的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诋毁。我们老一代红色文艺家,虽然大多数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是,他们都是悟性很强、灵气超常的人,加之又能在实践中刻苦钻研,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广泛汲取中外一切优秀文艺的有益营养,长期地、痴迷地向民间文艺学艺,因此,他们大都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这种造诣是今日艺术院校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乃至博士生都无法相比的。让我们还是先以我国新歌剧的发轫之作《白毛女》获得的空前的成功,对此加以说明。《白毛女》成功地运用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创造性地吸取了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合理地借鉴西洋歌剧创作有益的经验;在音乐的戏剧性和性格化方面也作了卓有成效的尝试。这样,它便成了音乐形式新颖独特,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中国气魄,又含有西洋歌剧韵味的独树一帜的中国式歌剧。《白毛女》在艺术上是十分成功的。全剧自始至终没有一句政治口号,完全是按着艺术规律创作的真正的艺术品,崭新的艺术品。它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新的天地。《白毛女》的出现具有无与伦比的重大意义,正如著名诗人、诗论家贾漫在《诗人贺敬之》一书中所说:“《白毛女》是劳苦农民第一次以自己的语言和热情,以自己的表现和艺术,走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历史舞台的主人,彻底实现了毛泽东提倡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文艺方向。”
  

四、前言  老一代红色文艺家:我们永远的榜样(2)
《白毛女》是由延安鲁艺集体创作的,不过,起关键作用的当然是剧本的主要执笔者贺敬之同志。《白毛女》取得的史无前例的成功,无疑与贺敬之同志政治思想的成熟、艺术修养的全面、写作技巧的娴熟密不可分。贺敬之同志原来也是个小神童,十四五岁读初中时就在成都、重庆的报纸上发表了不少散文和诗歌,后来在奔赴延安的路上还写了《跃进》组诗,其中第二首《在西北的路上》还在大名鼎鼎的诗人胡风主编的《七月》上发表过。到了延安之后,他如鱼得水,创作劲头大增,18岁之前又出版了《并没有冬天》和《乡村的夜》两本诗集,炼出了过硬的童子功,为20岁时创作《白毛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白毛女》是贺敬之和他的同事们为中国歌剧史创造的一大辉湟,迄今也没有任何一部歌剧可以与它比肩。《白毛女》之后,贺敬之同志如痴如醉地爱上了民歌、民间戏曲和其他形式的民间文艺,创作出《放声歌唱》、《回延安》、《雷锋之歌》、《三门峡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一大批内容深邃、艺术精湛,为一切诗派的诗人交口称赞的力作。文学(尤其是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否有功力和特色,是决定作品成败的最关键性的因素。贺敬之诗歌的语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完美程度,诚如人民文学出版社资深老编辑王笠耘先生所评点的:“在诗的语言方面,我认为贺敬之在‘五四’以来的诗人中,是无与伦比的;是我最崇拜的南唐诗派(李后主派)在语言上的继续。”(转引自贾漫《诗人贺敬之》)我甚至认为:贺敬之和郭小川是中国当代诗歌天空的双子星座。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老一代红色文艺家在艺术上都是有着独到见解的大方之家,都是永不满足、精益求精的创新者。正如有的老艺术家所说:艺术总应该有些创造,要不断地有所追求,不断探索,不断学习。艺术是永久的,总得探索下去。在这方面,素来被誉为“拼命三郎”的著名电影导演凌子风艺术生涯中一些不寻常之举最为令人叹服。初到延安时,他根据抗战期间农村的艰苦条件,搞起了利用现成的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