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岳飞--品南宋中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看岳飞--品南宋中兴-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哈哈哈哈哈……” 看着大宋一代宰执的狼狈样,宰执完颜昌开始时还比较给面子,只是侧着脸一抖一抖地闷笑,可听到最后,却一发而不可收拾,竟肆无忌惮地狂笑起来。

  老杜的云盘大脸象被针扎了一样,痛苦地抽搐着,半晌才恢复了平静……

  1129年11月27日,江苏南京陷落……

  我们无法知晓老杜改户口时的心情,也许临降前,他也真的很痛苦,甚至彷徨,但最后,却终于做出了留骂名于青史的选择……

  杜充,虽然不是高宗一朝奸党中的招牌式人物,论受关注的程度,也远在后来者居上的秦桧之下。但是在当时,他的投降的确起到了动摇军心、不战而屈己之兵的效果。据说当赵构听到了自己手下这位榜样式的人物弃主的消息后,虽然收回了老杜的那些高到几乎快到天花板了的“光荣称号”,但也为此而付出了“不食者累日”,只用凉水和臭豆腐充饥的代价,一副悔不当初的样子。

  马家渡之战失利、杜充投降,这两则雷人的消息相继出台后,南京周围的数万宋军几乎在瞬间彻底变成了自由职业者。以前的一切组织关系似乎都乱了套,有的入山为匪、有的就地为民、有的远走他乡、有的投靠金军……

  虽然终于享受到了可以自由行动的待遇,但天知道明天会是什么样,大家都在惶恐不安中焦急地等待着。
  作者题外话:本书作者qq号740342639,愿广结书友!

第2节  武夫陈词,岁月蹉跎何言愁
马家渡之战失利后,岳飞率领人马撤退至今天南京市东北的紫金山,1129年11月22日整军南下向南京东南方向、今天镇江地区句容市(县级市)境内的茅山一带行进。

  当时岳飞所部尚还隶属于坐镇南京的杜充,依据常规似乎应当是向南京靠拢与杜充的主力部队汇合,或据守紫金山——这座南京地区群山中的最高海拔、古金陵的东北屏障和咽喉之地。据后世史学家分析,岳飞引军南下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擅离职守,而是在当时南京地区大势已去的形势下及对老上级杜充(当时尚未投降)心灰意冷,为保存实力的一种无奈之举。果然,历史很快证明,重用杜充的确是高宗赵构嘴巴没毛的标志之一。

  当时与岳飞所部一起率军南下的尚有统制官刘经、扈成两军。对于三支部队之间的关系,目前有两种说法:

  一种认为是大家公推岳飞为首领,但相互间的隶属关系并不明确,属于松散联盟系列;

  另一种认为三支部队是临时搭伙、互相取暖;三个首领平起平坐、彼此彼此、不分大小王。

  为避免与金军发生遭遇战,这支部队不得不选择一些平常连兔子拉屎都懒得去的地方,一路上抱怨声、长吁短叹声甚至是骂娘的声音不绝于耳。

  到达我国古代著名的三大名山之一 —— 茅山后,劳累了一天的将士们开始支架搭篷、洗脸做饭,然后便是倒头就睡,在梦乡中静静地等待着明天的降临。

  夜晚,辗转难眠的岳鹏举望着火盆中那忽闪忽闪的光亮、听着战友们那此起彼伏的呼噜声,心中一阵烦躁不安。最后索性穿好衣服,悄悄地走出了帐外,独自一人沐浴着凉意刺骨的山风,似乎是要用这山风来好好地压一压自己内心深处的那股燥热。

  对于老乡兼领导杜充的投降,岳飞并不感到非常意外。其实早在东京留守司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这种不详的预感,所以也就谈不上有多么的痛彻心扉。目前最让他揪心的是两个问题:

  第一是越吃越少却始终得不到补充的粮草;

  第二就是军心:在这支近万人的队伍中,大部分都是其他各军的溃兵、散兵,兵源可谓是良莠不齐,没准哪一个就是金军派来的粽子(指间谍)。

  更让他感到可气的是,自己的前工友,已经开始“拉杆子”(指沦为盗匪)的戚方,居然秘密派人到自己这里招工来了,而且据说条件还挺优厚。不过,小虾、小蟹再折腾也翻不起大风大浪来,自己暂时还能以“一哥”的身份压住。因此最令岳鹏举感到忧心重重的还不是这些“四个兜”的士兵,而是名为下级,实则为盟友关系的扈成、刘经二将。

  扈成,是三个将领中资格最老的军人,思想简单、行为单一而执着,也就是俗称的死心眼。据说老扈和水泊梁山的“一丈青”扈三娘有些斩不断、理还乱的拐弯亲戚关系,因此在军队里也算是一个有名人做背景的中层干部。老扈对于大家经过海选后选出的首领岳飞颇感不服,固执地认为自己才是最合适的人选,当之无愧的“一哥”。所以强烈要求所部人马保持独立建制,与岳飞之间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工作关系。

  岳飞早已从扈成那“七个不服、八个不愤”的目光中得到了些许答案,知道这小子迟早要和自己闹掰。

  “该如何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呢?”岳飞暗自思量:“若采取极端的方式主动出击,将其制服,办法好是好,效果也会很明显,但缺点是副作用太大。眼下正是多事之秋,“同事之间操戈”会使本已不稳的军心雪上加霜。”

  想了许久,岳鹏举也没有想出一个既能解决眼前矛盾,还不至于挑起新的矛盾的良策:“没办法,只能以静制动,骑驴看唱本——走着瞧了。”

  次日清晨,岳飞简单地吃过早餐后,将诸将士们召集到一片空地上,开始了自海选胜出以来的第一次训话:“今乃多事之秋,若降而为虏,或溃而为寇,作恶于民,此便是偷生苟活,走身死名灭之途。我辈惟有忠义报国、名垂丹青以共勉。”

  会场上鸦雀无声,早无了往日的嘈杂,静得似乎能够清楚而真切地感受到每个人那有节奏的呼吸声……

  “而今番人的铁骑已经杀遍了黄河南北,占领了长江两岸,他们不仅要占我们的土地,还要娶我们的媳妇、打我们的娃,我们还能再忍吗?还能再退吗?还能再去当土匪吗?”说到动情处,平素给人“冷男”感觉的岳飞竟已泪流满面。

  “不能!”“不能!”……全场一片群情激奋的声音,有的将士已经将刚刚收到的红头巾(戚方匪帮的标志)狠狠地摔在了地上。

  这时,只见一个老妇颤悠悠地走了进来:“孩子,哦不!长官;长官啊!你们;你们可真是人民的子弟兵啊!”

  岳鹏举的慷慨陈词,令众官兵为之动容,军心暂时得到了稳定。

第3节  心胸狭隘,扈成私奔;移师广德,战神显威
几天后;大约是为了解决给养问题,岳飞、刘经、扈成三军离开茅山,向可“资粮于官”、今天的安徽省东南部宣城地区与江苏、浙江一带接壤的广德县(当时叫广德军)一带进军。但是在南下途中,三个人之间终于发生了分歧。

  产生分歧的原因很简单,也很传统——到底该谁说的算?毕竟,三个老大同时出现在士兵面前时,会令大家产生不知所云的效果;毕竟,士兵们不是幼儿园里的小孩,不大可能同时面对三个“阿姨”。解决问题的办法更简单——分家。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班底。扈成径自率军向今天江苏省常州地区的金坛市(县级市)一带出发,后为自己的老部下、已经沦为盗匪的戚方所害。

  岳飞、刘经两部所要进军的安徽广德,是南京通往浙江杭州的必经之路,用今天的话讲那就是一个具有着加油站性质的交通枢纽啊!

  1129年12月7日,金将完颜宗弼的主力大军自江苏南京直取广德。当时广德的南宋守臣周烈,是一位比较幼稚的老同志。对敌情竟然闭塞到了将来犯的敌军当成了扰民的游寇。大军兵临城下的时候,老周不仅没有像其他守臣那样或弃城而逃、或出门降敌,而是居然在没有摇头丸协助的前提下深刻体会到了发“嗨”的*,竟准备亲自出马去寻找有可能已经沦为劫匪的同事,来加以感化,以便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结果,因疏于防范而遭遇了被斩首的厄运。

  占领广德后不久,完颜宗弼只留下少许部队,主力则继续向杭州进军。

  备注:1129年11月27日,金军占领南京后兵分两路:一支偏师向西南方向的江西进军;主力部队向东南方向的浙江杭州进军。

  完颜宗弼领衔的主力军从南京出发,经南京地区的溧水县——安徽省东南部宣城地区与江苏、浙江一带接壤的广德县(当时叫广德军)——浙江省北部湖州地区的安吉县——浙江省北部湖州地区的湖州市一带,直取杭州。

  趁着金军主力南下的机会,岳飞、刘经两部终于找到了捏软柿子的感觉,先后收复广德、建平、溧阳市(县级市)等地,堪称是一发而不可收拾。
  作者题外话:本书作者qq号740342639,愿广结书友!

第4节  赵九龄巧言令色,岳鹏举愿作党的一块砖
1130年正月的一天,岳飞正在一片空地上操练新招募的人马,忽听得亲兵前来禀报有故人求见。

  “故人?”岳飞的脑海中打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何等模样?”

  “一个书生。”亲兵随口应道。

  “书生?”一听要见自己的人是个书生,刚刚还有些兴致的岳鹏举顿觉索然无味,下意识地轻轻晃了晃脑袋,别转过脸去,漫不经心地答道:“让张宪、李廷珪他们招呼一下吧,我这里还有要紧事,无……”话还未说完,岳飞忽然像想起什么似地摆了摆手:“慢!”,随即转过身来,向正抻着脖子听的亲兵连说了两句:“有请!有请!”说罢,便捋了捋袖子,正了正头顶的小帽,随那亲兵去了。

  但见来访者大约四十岁左右年纪,头戴一顶方筒状东坡巾,身着一袭蓝绸的宽身袍衫,手持一柄牙骨折扇。虽面色清廋、颌下少须,但双眸中却隐着股令人振奋的寒光。

  “九龄兄!”岳飞的嘴角咧开了一个充满惊讶感的弧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