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评论
编辑推荐
? 1986年欧洲图书奖获奖作品
? 入选时报“开卷”年度十大好书,长踞畅销书排行榜十余年
? 冲击全球千万读者黑色杰作 已翻译成35种语言
? 中文简体版首次独家完整推出
相关评论
透过儿童无垢之言,描述病态的世界,但是却也能在残酷刻薄的情节中读到赎罪的契机。眼前地狱般的景象,故事中的主角却视而不见,反而以无畏的勇气去面对。
——纽约时报
小说中的主角孪生少年和外婆,虽然行径怪异,几乎如同鬼魅,但是却让人感受到人类在抵抗恐怖与压抑时所产生的精神火花。
——法国世界报
以简单、浅显的文体,淬炼出一把寒光利剑,直指人类最原始的面貌。
——法国传真报
。 想看书来
凶猛流逝的童年
文/乔歌
我们都知道,并非所有的童年是美好的。
然而当我们看到双胞胎面对面坐在餐桌前辱骂对方,不断练习,以使彼此尽快适应别人的羞辱时,我们的内心深处依然感觉到一种钝痛。你不能说出那是一种怎样的痛,亦不能真切描绘出那痛的来历,那种痛从身上每一个细胞渗透出来,缓慢的,沉重的。
双胞胎另有一种练习,用温柔的话语呼唤彼此,以不断的重复来使那些令人热泪盈眶的词语失去意义。这一双俊美的小孩,用自己所能找到的最直接的方法来适应残酷的生活。他们的父亲在战争前线,母亲无力负担他们的生活,与他们朝夕相处的外婆是一个吝啬的邋遢的谋杀者。他们每日工作,学习,照顾穷苦的邻居。他们清楚的看到世界丑陋的一面,并且要求自己以毫无感情判断的简练笔触记下来,对哭泣的逃兵说“流泪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我不知道,作者雅歌塔?克里斯多夫是否也曾经这样坚定决绝的对自己说,流泪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1935年她生于匈牙利,21岁时离开故土定居瑞士。之后她离开自己的丈夫,开始学习法文并以法文写作。二战时期的匈牙利饱受战争蹂躏,而她颠沛流离的经历最终使她成为一位与众不同的小说家。1986年她的小说《恶童日记》获得欧洲图书奖,双胞胎即是这本书中的主人公和叙述者。我在网络上看到雅歌塔的照片,她一头短发,明亮的眼睛里藏着一重经过时间荡涤而澄澈的忧伤。但她的眼神里另有一种安静,暗示着她将对自己所经历过的苦难保持缄默,她不会是一个感慨自己所经受的痛苦的妇人。
双胞胎也不会。他们彼此紧紧联系在一起,背靠背站在一起,以全方位的清醒态度来面对世界。那个世界里有战火有硝烟,有轻浮的爱情有深藏的痛苦,有丑陋的人###也有爱的一点点光明。战争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国破家亡,更是将普通人逼入绝境后所扭曲的人###。这并不是能够简单的用丑恶来形容的扭曲,也不是能够通过道德上的谴责来回避的扭曲,这种扭曲中尚且闪烁着一点点善的光亮,尚留有一丝温暖,尚留有一寸理解的空间,这种扭曲因为其迫不得已,而令观者感到一种发自肺腑的同情与疼惜。
在雅歌塔构筑的世界中,每一个人物都是鲜活的,生动的,无法简单概括的。正如小说中双胞胎的写作练习一样,没有谁是好人,也没有谁是坏人,读者无法用正常的道德标准对其进行判断。凶恶吝啬的外婆,甚至是一名杀死丈夫的凶手,每天晚上酗酒,倒在床上泣不成声。没有人知道她为何啜泣一整夜,但是她白天里强悍的###格和夜晚脆弱的表现,却为读者对她的同情和试探###的理解留下可能。教堂的神父不是一位绝对严谨自律的神父,他以一种并不光明磊落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对女###的渴慕,但他面对双胞胎却依然是仁慈的,尽管他自己是个卑微的小人物,却依然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尽自己的努力,为双胞胎祈祷平和友善的心灵。而那位慷慨的鞋匠先生,尽管只占短短的篇幅,却为整本书添上一抹必不可少的亮色。他慷慨和善的将靴子送给双胞胎,双胞胎与他告别时说希望他不会死,非常感谢他和他的礼物。他的死大约是为追求自由或是抗拒###,雅歌塔并没有明说,但是这位鞋匠的身上已经透露出某些具有善的力量的理想主义色彩,这种理想主义尽管渺小脆弱,但是却非常温暖。在那样的时代,温暖是很稀少,很珍贵的。
整本书中另一个令人略感温暖的所在,是双胞胎一直在一起彼此陪伴。在动荡的战争环境下,这种相依为命似乎是一种安慰。而结尾出人意料的分离,则宣告着双胞胎童年的结束。雅歌塔以非凡的勇气将现实的动荡力量推到极致状态,而现实在很多时候是不留给人安慰的。
《恶童日记》作为三部曲的第一部,并不仅仅是一部致力于批判与谴责战争的小说。其后,在1988年和1991年相继出版的《二人证据》和《第三谎言》中,雅歌塔继续深入探索爱与孤独,欲望与失去,真相与骗局。她以自己独特的构思探索这些人类永恒的思索主题,她的表述方式虽然极为简洁克制,但却有内在的庄严与郑重。她的书,给人们一个去经历悲剧的契机,也促使人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的荒谬与混乱。双胞胎的童年是暗流汹涌的,是痛苦的是艰辛的是残酷的。他们一面是天使,另一面却像是小恶魔。但我们,并不能真的去评断他们,因为他们是如此真实,真实到我们都无法留下眼泪。
请允许我普通地活
文/kivo
早在世纪文景书目中看到要出版雅歌塔?克里斯多夫的“恶童三部曲”,我心中那朵邪恶又贪婪的火苗被悄悄点燃。终于在书店见到第一册《恶童日记》,想也不想捧回家,硬是让他从很多待读的书单中插队优先,并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一口气读完。
读完的片刻,有一种说不出的奇妙感。
像是想笑,又想流一些眼泪,更像在炮火纷飞的乡野小镇中被震撼的响声和灰尘震得呆若木鸡。
该怎么说那对双胞胎?该如何来说雅歌塔?克里斯多夫?
【恶童成长史】
《恶童日记》的主角,切切实实是两个“恶童”。
无赖,凶狠,好斗,邪恶,狠毒,撒谎,无礼……这对双胞胎因为战争而被母亲从城市送到乡村的外婆家,与那个毒死自己丈夫,、被人家称为“老巫婆”、尖酸刻薄的外婆生活在一起。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中,他们书写着自己的故事。用很简单的语言,用没有情感的语句。
雅歌塔?克里斯多夫在书中故意为恶童设计了《上课》这样的一段情节:两兄弟为自己设计了很多的学习,其中一项就是写作文,而作文的好坏的标准,则是“一切须属真实”(P34)。他们甚至还有一种几乎苛刻的自我要求,“表达情绪的字眼太含糊不清。所以最好避免使用这样的字,而尽量去做事物、人物、自我的描写,也就是忠实地描绘事实”。(P35)
正是这样一种克制,恶童的成长空间被放得无限大。当我翻过书页,看着他们自己拷打自己,自己辱骂自己,自己把自己变成畜生一样生活,我不会因难过而停止故事的前行;看着被强暴致死的小女孩,看着屈辱的囚犯,看着恋童、###等隐秘的情节被一一展露,我也不会因撼动而悲观厌世。
我好像总能看见那两个瘦弱,但是眼里却闪着###的小孩站在角落里,冷冷的嘲笑了我一下,然后用最平静不过的语气说“就是这样而已”。
苦难不就像被遗弃后在记忆里不断反刍的蜜语,经历了,习惯了,就不会痛苦了。
所以,《恶童日记》并非一本让我看了对战争厌恶、对世界失望、对人###恐惧的书,它只是一本告诉我,生活如果经历了反复的穿过,一切就只是那样而已。
恶童会长大。我们亦然。
【只是普通的外衣】
阅读《恶童日记》的时候,我一直在担心着。因为在读之前,我就大力推荐一位朋友也买了这本书,但是,此刻我却很担心,对方会不会受不了如此生猛的议题。
这两个孩子,是一把锥子,轻易地东敲一下,西凿一下,等你回过神,你的心已经被整德千疮百孔。
但是,他们又是那么不在乎,只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地活着。
就连做“恶事”,他们也毫无愧疚之心。仿佛一切天经地义。
或许有些评论家会为其辩解,认为这是战争之中人###的异化,然而,我却真切地看到,他们真的在做“恶事”,那些标准之中的“恶事”。
然而,当他们那么平常的做着这一切,我们居然又无话可说。或许,我们其实了解,尽管是恶事,底层却是悲的。只不过,因为训练习惯了,他们便不会哭了。正像我们,因为习惯了我们世界的标准,所以我们懂得了谴责。
就是这么简单。在非黑即白,你错我对的思考逻辑下,这个世界其实很复杂,却又很好解释。
恶童也只是依照他们对我们错的逻辑,安然地生活。就连家族的亲情,在恶童的世界里也被撕碎如枯叶,到时刻就该落了。
我突然不再担心,朋友会不会喜欢这本书。那个在地下室的小酒吧里争吵的女人骂出的那些话,让人很容易就清醒。
“我们(女人)不知道战争?我们做的、关心的才多呢!有小孩要养,有伤员要照顾,而你们(男人),战争一旦结束了,你们个个就都成了英雄。死了的,是英雄;活着的,是英雄;残废的,也是英雄。你们就是为了逞英雄,所以才引发战争!你们这些男人,这是你们的战争,既然你们想要,就去做啊!狗屁英雄!”(P114)
再也###不住,我笑了。披上一件外衣,我们就成了英雄。我们身边,不是有很多这样的人吗?!以花枝招展赢取名利,以明争暗斗陷害他人,甚至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掩饰自己无赖的面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