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在离首都三十里时就看见了盛大的迎接队伍,文武百官衣冠赫赫,仪仗喧天,无数的百姓争先恐后地簇拥在道路两旁等着瞻仰他绝世的风姿。白起看着这些并没有志得意满,他心里很清楚未来还有无数的仗要打,一旦自己失败,大家也会欢天喜地的来看自己的脑袋是怎么掉下来的,所以他表现得很谦虚,对每一个来迎接的官员他都点头含笑致意,绝没有功臣的那种自傲。
到了都城,秦昭王举行了热烈而又隆重的欢迎仪式,当众褒奖他说:“老白不但能打仗,还能安抚手下的士兵,让每一个士兵都心甘情愿的接受他的指挥。老白同志打仗是一等一的,从来没有打过败仗,每次发起攻击,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而且老白的军队从来不敢骚扰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啊!”
秦昭王热泪盈眶的说着,他手下的文武百官齐声应和,当时的场面极为热烈,弄得白起的眼睛也湿润了,心中无比感激昭王给他的巨大荣耀。
昭王等大家的情绪平稳下来以后隆重宣布封白起为武安君(言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当他宣布完了以后,全场响起了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这里我们有必要把“武安君”这个爵位解释的详细些,以便大家了解昭王给了白起一个什么样的封号。
首先“武安”的意思就是能够以武功治理乱世,平定*、入侵,在作战中能够大批量的消灭敌人,享有崇高的威望,在各个国家都很出名,这样的将领才配得上“武安”两个字。
“武安”这个称号最早出自西周,后来的历朝历代都把自己国家里最勇悍的将领称之为“武安”。
“君”是卿大夫的一种新爵号,一般是拥有土地的卿才被称呼为“君”,就这个意义而言,“君”就是指在自己的土地上可以像国君一样生活、发号施令的“卿”(“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唐贾公彦又疏道:“以其有地则有臣故也。”这里指出了称君的两个条件,一是据有土地;二是属有臣子。)。
大家明白了吗?从今以后,白起上朝时在昭王面前是臣,回到家里就是君。
这才是真正的光宗耀祖,白起从一个小兵奋斗到了今天的地位,真可谓威风盖世,位极人臣了。
好了,我们现在已经懂得了白起被称为武安君的由来和意义,下面就接着看他打仗。
先来说说黔中之战吧,因为这是他被封君之后打的又一次大仗。
黔中之战是秦军主动进攻楚国黔中郡(今湖南、湖北西部、贵州东北部)
的一次典型的远途奔袭,白起以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方式又一次狠狠教训了一下楚国。
啊,那位读者问了,秦国干嘛老跟楚国过不去?刚把人家打的满地找牙,这才过了多久又跑去收拾人家去了?
嗯,这问题问的好。我来回答一下。
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秦国之所以揪着楚国打,就因为楚国的地盘比秦国的大,加上现在楚国好不容易出了一个昏君,其国力日渐低下,不趁着这时候好好修理它,多抢一些土地回来,还更待何时?
在这一次战役中,秦军在白起的率领下实行了一次战略迂回,他们先从陇西(今甘肃临洮)进入四川,在四川补充了十万兵员以后沿着涪水(嘉陵江支流,处四川中部,应该就是榨菜比较出名的那个地方)南下。
一路上秦军将士们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他们就像后来的红军将士一样连续翻阅了山高万仞的岷山山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和直接苍穹的摩天岭(看看这名字!),然后狂飙突进,飞也似的越过云贵高原,突然出现在楚国的大后方!
他们的出现把楚国人吓得目瞪口呆。因为当时楚国把军队主力调集到了和秦国交界的西北部来备战,后方极为空虚,几乎没有可战之兵!他们打破脑袋也不会想到秦国军队就这么飞过来了!
秦军把楚国打了一个干净利落的措手不及,楚国军队仓促应战,然后直接倒下。秦军顺利攻下黔中,楚国的那位昏君顷襄王唉声叹气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把上庸(今湖北竹山)和汉水以北地区交给了秦国。
写到这里,我自己也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秦国不直接把楚国灭掉,干嘛还留着它呢?
仔细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我们就会明白……灭不得!因为秦国当时已经是全民公敌了,他想要灭掉楚国就必须全力以赴,否则是不能轻易覆灭楚国的,楚国虽然失败了几次,但他的根基还在。并且秦国的对面还虎视眈眈的站着齐、燕、韩、魏、赵等几条大汉,他们中的每一个都非常想把秦国撕碎吃了,因此灭楚的条件和时机还不成熟,要不嬴政怎么会到了最后才对楚国倾力一击呢!
好,闲言少叙,我们接着看打仗。
白起抢回了黔中以后还是没歇着,他紧接着又打了华阳之战。
华阳之战是一场乱战,参与的国家比较多,杀掉的人也比较多,白起在这次战役中再次发挥了远途奔袭的强项,又为秦国抢回了大片土地。我们就从事情的起因说起吧。
话说秦国连续打击了楚国之后,就把主要目标对准了魏国,而秦国要收拾魏国也是有历史原因和战略考虑的。
以前秦国曾远征过齐国,取得了齐国的定陶等地,可是这些地区和秦国本土之间隔了一个魏国以致于定陶成了一块飞地,很不方便管理,所以为了把定陶和秦国本土连接在一起,就必须消灭横在中间的魏国。
灭掉魏国的好处在哪里呢?秦国心里很清楚……灭魏以后就可以隔绝燕赵和韩魏之间的联系,打破他们之间的联合作战,共同对付秦国的“合纵”抗秦的企图……这就是战略目标,所以说每一场战斗的背后都有政治的影子。
公元前275年,秦国大军出发了,他们的目标很明确,灭魏。
灭魏?不行!韩国人充分认识到了事情的紧迫性和危险性,所以韩国在魏国首都面临秦军攻击的时刻派出了以暴鸢为总司令的抗秦援魏部队,但是很不幸的,这只援军根本不是秦军的对手,几个回合下来就被秦军打得满地找舌头,魏国一看好不容易盼来的援军这么不禁打,自己手头也没有多少可用之兵了,只好哭着把温城献给了秦国以求和。秦国见好就收,暂时退兵了。
到了公元前273年,魏国心里越想越憋火,它觉得前两年韩国是虚心假意来帮助自己的,故意打败了让自己丢人现眼。所以它悄悄的和赵国商量好了,两个国家组成联军去把韩国的脸上好好的踢几脚,报仇雪恨。
赵魏联军的攻势很猛,韩国很快就抵挡不住了,它可好,直接向自己的老对头秦国求援(可见魏国的怀疑也是有道理的),秦国无风还想掀起三尺浪来呢,现在韩国向他求援,这真是打瞌睡遇到了一个大枕头!
秦国派出了常胜将军白起。白起非常明白昭王的战争意图。当秦韩联军和赵魏联军相遇于华阳(今河南郑州市南)的时候,白起大破赵魏联军,砍了十五万颗脑袋别在了秦军士兵的腰上!
但是华阳之战并没有结束,因为燕赵两国又发兵来救助魏国,白起不依不饶,说啥也要把魏国的首都给灭了,魏国此时终于知道了秦国的厉害,赶忙献上南阳再次向秦国求和,秦国心里琢磨了一下,觉得得到南阳以后,可以把这里和以前从楚国那儿抢来的上庸地区联合起来,就答应了魏国的求和。
华阳之战结束,其中最大的得利者依然是秦国,这次战役也是秦国“示天下要(腰)断山东之脊”(《战国策&;#8226;魏策》四)的一次成功尝试。
这个成果仍然是白起抢来的。
写到这里,读者兄弟姐妹们可能已经对白起百战百胜的光辉事迹审美疲劳了,为了重点介绍白起一生中最受争议的长平之战,我就简写一下他在长平之战以前打的那些无坚不摧的胜仗吧。
公元前272年,白起奉命攻打韩国陉城地区,连续攻占五座城池,砍下了五万人头;公元前271年,他又把韩国的太行道给绝了,使韩国首尾不能相顾;公元前270年,攻打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野王望风而降;公元前269年,白起再攻下韩国缑氏、蔺两地。
大家从上面可以看出来,秦国当时专门盯着韩国打,一来它好欺负……外面的兄弟谁也不帮他,二来谁叫你首当其冲的站在秦国身边的?三来秦国开始为雄心勃勃的一统天下做最后的准备,韩国是必须第一个灭掉的,这样秦国才能打开通往其余五国的通天大道。
可叹燕赵楚齐魏只是在袖手旁观,不知道自己就是秦国的下一个灭杀对象!
经过秦国的连续打击,韩国已是不堪一击,下一步,就是名垂千古的长平之战了,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去看看白起都做了一些什么,为什么要那么做?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四章 时间背后
孟子他老人家曾经说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我觉得不一定。远的不说,就拿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而言,君不见某强国想打哪个打哪个……南斯拉夫、阿富汗、伊拉克、巴拿马、利比亚等等谁没受过他的欺负?全世界人民当时反对的也很激烈,但是有用吗?那时候某大国就是“失道”,可他身边却有多少助拳打架的?他“失道”的时候真的“寡助”吗?而且这个国家动不动就可以纠合十几二十几个国家和自己组成联军,现在还有许多国家帮着他赖在伊拉克不走!
这是近的,远一点的就像上一章韩国被秦国揪着脖领子狠打,韩国处于完全受欺负的境地,那些平时和它“合纵连横“的兄弟谁出来帮它了?
我觉得“得道”和“失道”之间“多助”和“寡助”的天平一直是在随着实力的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