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艺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艺术-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入大海才能永不干涸。个性能够闪烁出耀眼的光芒,但替代不了集体力量所创造出的辉煌。前人很多团结协作、甘做人梯、前仆后继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在人生的舞台上,个人有时得以独自施展才华、尽情表现,有时又需要融入团队,众志成城、万众一心。
  九、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祖国抚育了我们,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我们灵感的源泉。对于生养了自己的父母和祖国,要多念她的好处。即使她贫穷、落后,还有很多未解决的问题和不良的现象令人着急甚至蒙羞,但她仍是我们的祖国。爱国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它不仅仅表现在歌颂辽阔富饶的土地,赞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爱国的行为也并非一定只有在民族危亡的时候、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才能得到体现;在国家不断发展的今天,认识到我们与世界的差距,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尽快缩短我们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就是最具现实意义的爱国。
   txt小说上传分享

艺术的价值和力量(1)

  无论是通过书本、音像资料,还是亲临博物馆,当我们欣赏到最原始的艺术品时,比如岩画、生活器具上的图画、粗糙的饰品,抑或构造简单的乐器等等,不禁会生发出无限遐想。透过那些斑驳的色彩,简陋的符号,我们试图穿越时空去探究远古传递的信息。试想,在人类最初阶段极为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吃饱穿暖已不容易,是什么原因促使人们创造出最原始的艺术?是始自人们与生俱来的对美的追求,还是对出于乞天保佑的宿命需求?是为记录史实,还是仅仅为了自娱自乐,打发时光?不管怎样,劳动不但创造了人类本身,也创造了艺术。人们不仅用艺术形式记录了劳动实践和生活场景,还借此美化自己的生活,同时通过求助于神灵的佑护来表达对生存的渴望。这些不断思考、不断追求的愿望,在狩猎等劳动实践中又转化成鼓舞他们的动力。在自然界的劳动实践中和原始的艺术创造过程中,人们逐渐培养起对艺术的审美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各种观点通过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比如中世纪的诸神,无论是雕塑,还是绘画,大多神的表情严肃冷峻、超凡脱俗,充满冷冰冰的威慑力。因为作为神的象征他们高于人类。在神权至高无上的时代,越是远离凡人,才越显得像“真神”。而文艺复兴以后,同类题材的艺术品所表达的内涵就完全不一样了。男性是那么仁慈、善良,充满爱心;女性是那么美丽、温馨,充满柔情,他们从高高在上的神一下子变成现世民众的偶像。同时,其他的艺术形式音乐、戏剧等,也通过改编神话、传说故事等形式,在思想内涵上有所改变。例如:巴赫(1685……1750)的作品,虽然题材还属宗教性质,但很多内容已经有重返世俗的亲切感。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哲人说理般的语重心长,向困难作斗争的不屈不挠精神等,无不表现出挚爱人类的虔诚之心,把对上帝和人类的爱完全融合成一种平等的、包容的、善良的愿望。这些作品用艺术的魅力去感染人,通过故事情节让人们去感悟、去自省,去体会;劝人们见贤思齐、弃恶从善,潜移默化地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从中让人体会到,艺术魅力的效果远不是任何说教式的教育所能比拟的。
  从古到今,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话题始终是一个国家关注的焦点,这些领域中,文化并不直接干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是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影响社会发展。改革政体可以马上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会使物质快速丰富;建立强大的军事机器可以显示国威;而文化的影响既宽泛又缓慢,它一直涉及到深层的精神层面,她的进步与发展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取得的。
  作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艺术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试看当年元帝国是何等的气魄,连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也只能望其项背,一代天骄成吉思汗(1162……1227)及其子孙靠武力占领了欧亚非大片的土地,建立起空前庞大的帝国,被击败的国家多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文明古国,却无力应对这些来自草原的游牧部族。但是,历史是无情的,强悍的游牧部族虽凭武夫之勇取得了一时的胜利,终因文化的差异而没有能力经营和守住偌大的地盘,连年不断的反抗和此起彼伏的起义使他们深受重创,很快便开始衰退,不到一百年即被明朝推翻,马背上的民族重新回到了草原上。
  再说勇敢智慧又善于学习的清太祖努尔哈赤(1559……1626),以那么小的地盘和那么少的人口异军突起,迅速占领了明帝国大片的领土,统治起众多的人口。明朝的腐败固然是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更重要的是清朝的统治阶层很有远见,善于学习对手深厚的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所以才能以弱小制强大,竟然统治历史文化悠久的中原各民族近三百年,最终将满族的文化完全融入中华民族文化的洪流中,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还有一个例子是希特勒(1889……1945)的第三帝国。第三帝国靠闪电战迅速占领了欧亚非大片的土地,所向披靡,不可一世。我曾在德国首都柏林参观过这个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不同景象,被战争破坏的柏林令众多来访者为之扼腕,慨叹无数恢宏精美的历史建筑毁于战火,有些则永远无法修复。希特勒在执政期间,禁止传播被占领国的文化,当时的波兰连肖邦(1810—1849)的作品都不许演奏。但是结局又如何呢?希特勒像一个赌徒,原想赢得全世界,最后却连自己的家底都输光了。而肖邦的音乐却仍在全世界回响。
  的确,物质的丰富,经济实力的雄厚,武力的强盛能够使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段肆无忌惮地侵占他国,也能攫取一些骄人的战果,但历史是无情和公正的,一切犹如过眼烟云。尘埃落定,大浪淘沙,真正积淀下来的还是人类创造的灿烂文明。文化和艺术是不朽的,而侵略者不过是历史的匆匆过客。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艺术的价值和力量(2)
2004年8月,我应邀去西安参加第一届梨园文化艺术节,本来是想去捧捧场,但是当我在盛唐故地重又细细地研读历史时,却生出颇多感触。
  对唐玄宗李隆基(685……762)最初的印象来自于白居易《长恨歌》中那些精彩的诗篇,还有韦瀚章作词、黄自作曲的那部如诗如画的合唱曲:渔阳鼙鼓动地来,山在虚无缥缈间……原想李隆基也不过是对文艺比较喜爱和重视,可能会偶尔去梨园看看乐工们的排练,居高临下地视察和指导,或者如所有君王一样高高在上地听歌赏乐。但真到实地一看可不得了,李隆基居然亲力亲为地在乐队中司鼓,不仅和乐工们一起排练、指导乐队,而且私下里也苦练基本功,光是击鼓的鼓槌就练坏了好几箱子,这对于一个至尊至高的封建帝王来说实在不容易。我们知道,在我国戏曲和民族管弦乐中,除了京剧在文革时期因加入了洋乐器和新民乐器而增设指挥,一般鼓板理所当然地担当乐队的指挥。2004年,在欢迎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的演出中,我首次与民族管弦乐队合作时就深有体会。民乐队在演奏中很多地方都是依仗鼓的演奏速度、力度的变化,来调整乐曲的音乐处理,可见鼓在乐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要指挥好一个三百人的大乐队,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乐感,熟悉不同乐曲的风格,处理好不同的情绪,还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据史料记载,唐玄宗击鼓的技巧非常之高,速度极快极匀,力度、幅度也很大。另外他还才情俱佳,因对当时的盛唐情景触景生情,常有感而发,亲自作曲,亲自指挥,与三百乐工共同完成许多乐曲的二度创作。据传他的作品非常之多,比如《紫云回》、《龙池乐》、《凌波仙》及56岁时邂逅杨贵妃后创作的《得宝子》等等,均为经典之作。另相传歌、舞、乐兼备,结构繁复,气势宏大的《霓裳羽衣舞》,他也参与了创作。
  对于唐玄宗的评价,是开元的大治,还是安史之大乱,最后落得国破家亡是由于治理上的昏庸还是藩镇割据的节度使制度使然,我们姑且不论其政治成败和历史功过,我想仅仅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他远不是仅仅沉湎于靡靡之音的亡国之君,而是对艺术倾注心血,在艺术上有所追求,有所建树,并通过实践努力去开拓创新的有功之君。如果不是一国之君,仅根据他的艺术成就,即便作为一个平民百姓也可以被称为艺术家了。然而,回顾一下历史对他的评价,似乎没有人郑重地授予他这样的称号,除了梨园戏曲界尊他为鼻祖,人们不仅没有形成这样的共识,相反所听到的往往是沉湎于声色犬马的亡国之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传统价值观中对艺术的轻视和偏见。
  这不禁让我想到一些欧洲的音乐家的命运。由于宗教、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社会对艺术所持的态度和扶植程度也不同。欧洲的艺术家们享有大不相同的待遇,他们中的许多人由于具有杰出的艺术才华而备受关注,不仅得到丰厚的资助,还有良好稳定的创作环境。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他们得以发挥自己的才华,进行大量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从而确立在艺术领域的地位,使自己的作品得以广泛流传。
  例如,一提到巴洛克时期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亨德尔(1685……1759),就自然地让人联想到英国皇室和他应英国乔治一世之邀创作的《水上音乐》。乔治一世曾给予亨德尔丰厚的待遇,以至于1726年,42岁的亨德尔乐不思蜀,成为英国公民。即使在乔治一世驾崩以后,亨德尔仍不断得到皇家的支持,使他能继续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
  又如交响乐之父约瑟夫·海顿(1732……1809)。自从1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