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今天还在昨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你在今天还在昨天-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年轻的消防队员说:“我也这么想。”
  “她肯定还在流血不止。”
  “肯定的。”
  “如果没有人实际上去救她,她真的会死的。”
  “真的会死的……”
  年轻的消防队员说完,忽然拍了一下自己的前额:“嘿,我们干吗不查问一下电话局?那样,我们至少可以知道她住在哪一条街区!……”
  老消防队员赶紧抓起了电话……
  一分钟后,他们知道求救者住在哪一条街了……
  两分钟后,他们从地图上找到了那一条街。
  它在另一市区。
  再将弄清的情况通告急救中心或警方吗?
  但是一方暂无急救车可以前往,一方的线路占线,连拨不通……
  老消防队员灵机一动,向另一市区的消防队值班室拨去了电话,希望派出消防车救一位老女人的命……
  他遭到了拒绝。
  拒绝的理由简单又正当:派消防车救人?荒唐之事!在没有火灾也未经特批的情况下出动消防车,既不但严重违犯消防队的纪律条例,也严重违犯城市管理法啊!
  他们一筹莫展了……
  老消防队员发呆地望了一会儿挂在墙上的地图,主意已定地说:“那么,为了救一个人的命,就让我来违犯纪律和违法吧!……”
  他起身拉响了报警器。
  年轻的消防队员说:“不能让你在退休前受什么处罚。报警器是我拉响的,一切后果由我来承担。”
  老消防队员说:“你还是一名见习队员,怎么能牵连你呢?报警器明明是我拉响的嘛!”
  而院子里已经嘈杂起来,一些留宿待命的消防队员匆匆地穿着消防服……
  当老消防队员说明拉报警器的原因后,院子里一片肃静。
  老消防队员说:“认为我们不是在胡闹的人,就请跟我们去吧!……”
  他说完走向一辆消防车,年轻的消防队员紧随其后。
  没有谁返身回到宿舍去。
  也没有谁说什么问什么。
  都分头踏上了两辆消防车……
  雨又下大了。
  马路上的车辆皆缓慢行驶……
  两辆消防车一路鸣笛,争分夺秒地从本市区开往另一市区……
  它们很快就驶在那一条街道上了。
  那是一条很长的街道。正是周末,人们睡的晚。几乎家家户户的窗子都明亮着。
  求救者究竟倒在哪一幢楼的哪一间屋子里呢?
  断定本街上并没有火灾发生的市民,因消防车的到来滋扰了这里的宁静而愤怒。有人推开窗子大骂消防队员们……
  年轻的消防队员站立在消防车的踏板上,手持话筒做着必要的解释。
  许多大人和孩子从自家的窗子后面,观望到了大雨浇着他和别的消防队员们的情形……
  “市民们,请你们配合我们,关上你们各家所有房间的电灯!……”
  年轻的消防队员反复要求着……
  一扇明亮的窗子黑了……
  又一扇明亮的窗子黑了……
  再也无人大骂了……
  在这一座城市,在这一条街道,在这一个夜晚,在瓢泼大雨中,两辆消防车如夜海上的巡逻舰,缓缓地一左一右地并驶着……
  迎头的各种车辆纷纷倒退……
  除了司机,每一名消防队员都站立在消防车两旁的踏板上,目光密切地关注着街道两侧的楼房。包括那位老消防队员……
  雨,是下得更大了……
  街道两旁的楼房的窗全都黑暗了,只有两行路灯亮着了……
  那一条街道那一时刻那么的寂静……
  “看!……”
  一名消防队员激动地大叫起来……
  他们终于发现了唯一一户人家亮着的窗……
  一位七十余岁的老妇人被消防车送往了医院……
  医生说,再晚十分钟,她的生命就会因失血过多不保了。
  两名消防队员自然没受处罚。
  市长亲自向他们颁发了荣誉证书,称赞他们是本市“最可爱的市民”。其他消防队员也受到了热情的表扬。
  那位老妇人后来成为该市年龄最大也最积极的慈善活动志愿者……
  大约是在初一时,我从隔壁邻居卢叔收的废报刊堆里翻到了一册港版的《读者文摘》。其中的这一则纪实文章令我的心一阵阵感动。但是当年我不敢向任何人说出我所受的感动——因为事情发生在美国。
  当年我少年的心又感动又困惑——因为美国大兵正在越南用现代武器杀人放火。
  人性如泉,流在干净的地方带走不干净的东西;流在不干净的地方它自身也污浊。
  后来就“文革”了。“文革”中我更多次地联想到这一则纪实……
   。。

读的烙印(5)
  四
  以下一则“故事”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那么让我也尊重“原版”,以第一人称叙述……
  “我”是一位已毕业两年了的文科女大学生。“我”两年内几十次应聘,仅几次被试用过。更多次应聘谈话未结束就遭到了干脆的或客气的拒绝。即使那几次被试用,也很快被以各种理由打发走了……
  这使“我”产生了巨大的人生挫败感。
  刚刚踏入社会啊!
  “我”甚至产生过自杀的念头。
  “我”找不到工作的主要原因不是有什么品行劣迹,也不是能力天生很差——大学毕业前夕“我”被车刮倒过一次,留下了难以治愈的后遗症——心情一紧张,两耳便失聪。
  “我”是一个诚实的人。
  每次应聘,“我”都声明这一点。
  而结果往往是——招聘主管者们欣赏“我”的诚实,但却不肯降格以用。“我”虽然对此充分理解,可无法减轻人生忧愁。
  “我”仍不改初衷,每次应聘,还是一如既往地声明在先,也就一如既往地一次次希望落空……
  在“我”沮丧至极的日子里,很令“我”喜出望外的,“我”被一家报馆试用了!
  那是因为她的诚实起了作用。
  也因为她诚实不改且不悔的经历引起了同情。
  与“我”面谈的是一位部门主任。
  他对“我”说:“你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应该留给你这么诚实的人适合你的一种工作。否则,就谁也没有资格要求你热爱人生了。”
  部门主任的话也令“我”大为感动。
  “我”的具体工作是资料管理。
  这一份工作获得不易,“我”异常珍惜。而且,也渐渐喜欢这一份工作了。“我”的心情从没有过地好,每天笑口常开。当然,双耳失聪的后遗症现象一次也没发生过……
  同事们不但接受了“我”这一名资料管理员,甚至开始称赞“我”良好的工作表现了。
  试用期一天天地过去着,不久,“我”将被正式签约录用了。
  这是“我”梦寐以求的呀!
  “我”不再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幸的人,反而觉得自己是一个十分幸运的人了。
  某一天,那一天是试用期满的前三天——报馆同事上下忙碌,为争取对一新闻事件的最先报道,人人放弃了午休。到资料馆查询相关资料的人接二连三……
  受紧张气氛影响,“我”最担心之事发生了,“我”双耳失聪了!
  这使我陷于不知所措之境。
  也使同事们陷于不知所措之境。
  笔谈代替了话语。时间对于新闻意味着什么不言自明,何况有多家媒体在与该报抢发同一条新闻!……
  结果该报在新闻战中败北了。
  对于该报,几乎意味着是一支足球队在一次稳操胜券的比赛中惨遭淘汰……
  客观地说,如此结果,并非完全是由“我”一人造成的。但“我”确实难逃干系啊!
  “我”觉得多么的对不起报社对不起同事们呀!
  “我”内疚极了。
  同时,多么的害怕三天后被冷淡地打发走呢!
  “我”向所有当天到过资料室的人表示真诚的歉意;“我”向部门主任当面承认“错误”,尽管她不是因为工作态度而失职……
  一切人似乎都谅解了“我”。
  在“我”看来,似乎而已。
  “我”敏感异常地觉得,人们谅解自己是假的。是装模作样的。总之是表面的。仅仅为了证明自己的宽宏大量罢了……
  “我”猜想,其实报社上上下下,都巴不得自己三天后没脸再来上班……
  但,那“我”不是又失业了吗?
  “我”还能幸运地再找到一份工作吗?
  第二次幸运的机会究竟在哪儿呀?
  “我”已根本不相信它的存在了……
  奇怪的是——三天后并没谁找“我”谈话,通知我被解聘了;当然也没谁来让“我”签订正式录用的合同。
  “我”太珍惜获得不易的工作了!
  “我”决定放弃自尊,没人通知就照常上班。
  一切人见了“我”,依旧和“我”友好地点头,或打招呼。
  但“我”觉得人们的友好已经变质了,微笑着的点头已是虚伪的了。
  分明的,人们对“我”的态度,与以前是那么的不一样了。变得极不自然了。仿佛竭力要将自己的虚伪成功地掩饰起来似的……
  以前,每到周末,人们都会热情地邀请“我”参加报社一向的“派对”娱乐活动。
  现在,两个周末过去了,“我”都没受到邀请——如果这还不是歧视,那什么才算歧视呢?
  “我”由内疚由难过而生气了——倒莫如干脆打发“我”走!为什么要以如此虚伪的方式逼“我”自己离开呢?这不是既想达到目的又企图得善待试用者的美名吗?
  “我”对当时决定试用自己的那一位部门主任,以及自己曾特别尊敬的报社同事们暗生嫌恶了。
  都言虚伪是当代人之人性的通病,“我”算是深有体会了!
  第三个周末,下班后,人们又都匆匆地结伴走了。
  “派对”娱乐活动室就在顶层,人们当然是去尽情娱乐了呀!
  

读的烙印(6)
只有“我”独自一人留在资料室发呆,继而落泪。
  回家吗?
  明天还照常来上班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