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演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商演义-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十六山 小侯山

  “又东百八十里,曰小侯之山,明漳之水出焉,南流注于黄泽。有鸟焉,其状如乌而白文,名曰古(鸟旁)习(鸟旁),食之不爵(水旁)。”

  明漳之水南流注于黄泽:可知黄泽在卫河。

  第十七山 泰头山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泰头之山,共水出焉,南流注于滹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

  第十八山 轩辕山

  “又东北二百里,曰轩辕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竹,有鸟焉,其状如从(木旁),白首,其名曰黄鸟,其鸣自叫,食之不妒。”

  轩辕巫祠从渭河迁徙到这里,时间是“多铜”时代,晚于“石”时代。黄:渭河方言,玉崇拜。黄鸟:古汉语就是玉鸟,来自渭河的神鸟。这是一条重要的信息,能够证实,渭河地区的巫文化传播到了太行山,依照这一经的排序,轩辕山在沁水边,王屋山北。联系下一山看,轩辕是在沁水和漳河的分水岭。这里已经是个巫祠遗址,遗址时代多铜,轩辕巫祠应该在公元前3千年。北次三经记录了巫祠遗址。可知收集资料的时候,巫祠的辉煌时代已经过去。生产氏族的大商正在兴起,从中心巫祠独立出来。从时间算,不晚于公元前2500年。这个时期,中心巫祠正在作整理巫文化的伟大工程。

  读者,对于北次三经已经读到第18山,你觉得很枯燥,是吧?可是,这就是6千年以前古人的“文化”。这些文化相当于今天的高等学府的“讲义”。祖先的文化当作经代代相传流传到今天。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续北次三经
第十九山 谒戾山

  “又北二百里,曰谒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婴侯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汜水。”

  这一山在沁水的源头。谒戾山有多大?发源了沁水向南流,丹林水向南流,婴侯水向北流。沁水与丹林水位置重合,可知是一条水的两个名字。沁水应该是书作者对丹林古水的注解。在沁水的时候,还能够知道丹林古水的位置。婴侯之水北流注于汜水,应该是漳河水系。沁水的源头很可注意:多座巫祠在这个地区。沁水源头山地的土著始族叫作戎狄人。戎狄人是漳河娀狄人的分支。古书说,周祖先从戎狄走出来。这是说,戎狄人走向沁水地区,与渭河的周祖先在这里汇合。

  第二十山 沮洳山

  “东三百里曰沮洳之山,无草木,有金玉。綦(水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沮洳山,据古书,周人的祖先曾经到过沮洳,这是汾水和沁水之间的一块低湿地。

  第二十一山 神群(代字)山

  “又北三百里,曰神群之山,其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飞虫。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洹,滏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欧水。”

  洹:沁水地区的地名。沁水地区在语言上与古汉语的太行方言有区别。沁水地区的资料结束。从二十二山以后,在漳河地区。

  第二十二山 发鸠山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节(木旁)水,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叫。(以下是书作者的增补),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查地图,漳河在沁河东北,太行山的东坡,是精卫鸟神话流传的地区。长时间里,关于炎帝,神农是历史之谜。这一经出现了对炎帝的记载。发鸠山在山西榆社,武乡一带。沿着漳河到著名的磁山不到二百公里。精卫鸟的神话流传在这里。从磁山向南五十公里是商的中心安阳。从磁山向东是平原都城邯郸。可知,神话时期的磁山在“东海”边。榆社武乡就是西山了。女娃溺死在东海,可知在东海边,那还是华北平原没有形成的时候。所谓东海,其实是浸在海水中的华北低地。鸟衔草做巢,在今天已经是常识,而一种鸟衔草飞向东海竞被娀狄人发现了。这是个多么古老的传说。

  第二十三山 少山

  “又东北百二十里,曰少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铜,清漳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浊漳之水。”

  第二十四山 锡山

  “又东北二百里,曰锡山,其上多玉,其下有砥,牛首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滏水。”

  以上三山是对漳河的描绘,但是名字不同。这是因为漳河始族的语言还没有统一。砥:就是狄。可知狄在漳河。以下几山向北排序,实际上是向南分布,到了绣山,已经在黄河边。

  第二十五山 景山

  “又北二百里,曰景山,有美玉。景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海泽。”

  注意,不说河,也不说泽,而是说海泽,这一山将海浸的地貌流传下来。

  第二十六山 题首山

  “又北百里,曰题首之山,有玉焉,多石无山。”

  题首山显然不是山。

  第二十七山 绣山

  “又北百里,曰绣山,其上有玉,青碧,其木多旬(木旁),其草多芍药,芎穷(草头)。洧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有蠖(鱼旁),龟。”

  芍药,洧,在诗经中有记载,因为洧水,确知在安阳西,黄河边。诗经,郑风: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间(草头),女曰,观乎,男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第二十八山 敦与山

  “又北百二十里,曰敦与之山,其上无草木,有金玉。索(水旁)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泰陆之水,坻(水旁)水出于其阴,而东流注于彭水,槐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坻泽。”

  注意:索,坻,彭,槐,这样单音的词语在别的经少见。古语简单,多是单音,但是,从方言翻译到古汉语多是双音,太行语直接延续到古汉语,保留了单音的特征。坻,砥,在这个地区出现。这里是娀狄人的地区。联系狄字,并非巧合。从漳河到黄河边,以安阳为中心,是太行方言的中心地区。

  第二十九山 节(木旁)山

  “又北百七十里,曰节山,其阳有金玉,其阴有铁,历聚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洧水。”

  北流注于洧水:黄河边的水向北流向洧水。这是说黄河河床已经抬高。“其阴有铁”,是说铁器时代。铁:将巫祠废墟解说为铁。铁时代在铜时代以后。这里无意间记录了黄河水位的变化。古书对铁的记载很少。以下,在滹沱河地区多次出现铁字。猜测铁字是滹沱河地区的方言,不一定是铁的起源地区,铁器时代不能这么早。当铁被发现时就选一个冷僻古字命名,就象今天的化学符号。

  第三十山 维龙山

  “又北二百里,曰维龙之山,其上有碧玉,其阳有金,其阴有铁,肥水出焉,而东流注于皋泽,其中多垒(代字)石,敞铁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大泽。”

  大泽:在桑干河。维龙已经在滹沱河地区。从二十二山到二十九山在漳河地区。从三十山以后在滹沱河地区。

  第三十一山 白马山

  “又北百八十里,曰白马之山,其阳多石玉,其阴多铁,多赤铜。木马之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滹沱。”

  第三十二山 空桑山

  “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空桑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滹沱。”

  空桑:桑干河的古名。滹沱河,横贯河北省的中部,滹沱河距著名的平型关不远,距五台山也不远,先是向西,然后向南,再向东,进入河北境,继续向东流入子牙河。这是今天的滹沱河河道,在远古时,滹沱河的河道可能与今天不一样。

  第三十三山 泰戏山

  “又北三百里,曰泰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后,其名曰东东,其鸣自叫。滹沱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水,液女之水出于其阳,南流注于沁水。”

  第三十四山 石山

  “又北三百里,曰石山,多藏金玉,嚄(水旁)嚄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滹沱,鲜于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滹沱。”

  滹沱河地区只记录了地貌环境。可知这个地区流传下来巫祠的名字。巫祠的遗址已经没有了。从语言看,滹沱河方言明显区别于漳河方言。以上四山记录了滹沱河,空桑水(桑干河),沁水,这些名字仍然标记在今天的地图上。像这样保留在汉语中的山水名,在全部的山海经中是唯一的地区。这个特点,或者是太行山古语的保留,或者是山海经的作者(整理者)在太行山地区。太行人的语言成为古汉语的基本词汇保留到今天。山海经中的山水名,植物名,动物名,人名,神名。今天大多不知道。可知,原来使用这种语言的氏族汇合进了古汉语,不再使用原来的语言。远古的太行人不是这样,远古的太行语保留在古汉语中。这除非是太行人继续的,不间断的使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语言成为了古汉语的一个成分,古汉语在太行语的基础上发育起来。历史一定是语言的记录,语言的流传。为我们意料不到:古汉语起源于太行山地区的太行方言。

  第三十五山 童戎山

  “又北二百里,曰童戎之山,皋涂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液水。”

  在古汉语以前,公元前三千年以前,太行语人口集中在漳河地区和卫河(安阳)地区,到了商周时,古汉语可能到达了滹沱河地区。从滹沱河地区向北是桑干河地区,以下各山进入桑干河地区。从语言看,就没有漳河和滹沱河地区那么熟悉。溇液水:已经是桑干河方言。戎:娀的古称。戎比狄更北?

  第三十六山 高是山

  “又北三百里,曰高是之山,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滹沱,其木多棕其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