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余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西域余闻-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新造的词——“丝绸之路”极为有名。的确,丝绸是一种值得冒险、有利可图的商品,所以人们在西域开拓了通道。然而除了丝绸之外,玻璃、玉石等物资,以及佛教这样的信仰和思想也通过这条通道得以传播。另外,还有一项意义重大却很少为人们所论及的纸,也是通过这条通道传播的。与其说是纸本身,不如说是造纸术更为恰当。普通人对此知之甚少,所以我想在此把前后经过做个简单的介绍。
  在怛逻斯之战被俘的唐人中,工匠并非只有制纸工。
  这些俘虏也有人在大约十年后经海路平安返回。此人名叫杜环,出身于京兆名门,当初应是军中的高级军官。
  宰相杜佑曾提及杜环是自己的族子,想必是远房侄子之类。杜环回国时搭乘的是商人的便船,一定是有权势的亲属通过来到长安的使节出钱出力,为他的返回打通了关节。
  杜环回国后,把自己的经历写在一本名为《经行记》的书中,可惜此书已经失传。庆幸的是,在杜佑编撰的《通典》(一种百科辞典)中,部分引用了《经行记》,其中一小部分因此得以留存至今。
  据《经行记》记载,当时在亚俱罗(阿拔斯王朝初期的首都库法)居住着唐朝的织工、金银工匠、画工等,他们很可能就是怛逻斯之战的俘虏。只有像杜环那样出身望族的少数人得以回国,工匠们多是平民出身的士兵,只能在阿拔斯王朝统治下的异域终其一生。

十 怛逻斯之战与造纸术的西传(17)
当然*教地区早已拥有机织、金银加工以及绘画等技术,但中国式的工艺特别受珍视。虽不像滤纸技术那样具有重大意义,但从东西文明交流的角度来看,滤纸工匠之外的技工俘虏的存在也不应该被遗忘。
  不但是技术和工艺,通过这些工匠,唐朝的实际情况也在*教地区流传开来,这对两地的相互理解应该也有一定的贡献。另一方面,杜环回国之后,唐朝开始对大食的情况有了相当具体的了解。杜环尤其对大食女子服饰清洁、举止端庄印象深刻。通过杜环的著作,唐朝人也得以了解大食女性外出时必定遮住面庞,每天要做五次礼拜等风俗。
  顺便提一句,晚唐最著名的诗人杜牧也出身于杜环所属的杜氏家族。
  相对于造纸术传播这样的大事,杜环的生还以及他的著作只能算一个小插曲而已。或者应该说,怛逻斯之战本身也只是个小插曲。
  那么,怛逻斯之战的主人公后来的命运如何呢?
  “纸”这座令人瞩目的高峰立足于无数的小插曲之上,所以我们也不能忽略了怛逻斯之战的主人公的故事。
  如前所述,败军之将高丽人高仙芝将军并没有被追究责任。军中的监军是直属于皇帝的监督官员,专门负责向朝廷报告有关战事的真实情况。怛逻斯战败起因于突厥系的葛逻禄部族的倒戈,或许监军因此将之判定为无法抗拒的意外事件。
  怛逻斯之战战败后,高仙芝回到长安,当上了羽林军大将军,官位正三品。
  同一时期,阿倍仲麻吕就任相当于朝廷图书馆馆长的秘书监。秘书监的官位是从三品。
  朝中席位相近的两位非汉族高官,在朝廷的仪式、筵席等场合一定时时有照面和交谈的机会。
  虽然有文官与武官不同,但他们应该有共同的话题吧。为报答伴随自己征战各地的名马,高仙芝曾命人把马送回长安安度余生。
  关于这匹马,杜甫曾写过一首诗。
  “那首诗,您觉得怎么样?”
  仲麻吕大概也向高仙芝这样寒暄过。
  杜甫那首关于高仙芝爱马的七言古诗题为《高都护骢马行》,也收录于《唐诗选》。旧时日本的读书人并不是从史书中得知高仙芝这个名字,而是从这首诗里。
  此马临阵久无敌,
  与人一心成大功。
  功成惠养随所致,
  飘飘远自流沙至。
  雄姿未受伏枥恩,
  猛气犹思战场利。
  ……
  以上引用的只是诗的一部分。平素与马关系紧密的日本武士们,对《唐诗选》中收录的这首诗想必也是情有独钟。
  “伏枥”这个词来自三国时代魏国曹操的诗作《步出夏门行》
  ——老骥(年老的马)伏枥(饲料槽),志在千里。
  很多人都知道,这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也是河上肇博士喜爱的诗句。
  怛逻斯之战四年后,天宝十四载(755),高仙芝受封为密云郡公。如果按照日本明治时代的说法,就是因功位列华族。同年,安史之乱爆发。
  身兼范阳、平卢节度使的安禄山,据说是胡人与突厥人的混血儿。亲生父亲姓康,但他随母亲的再婚对象姓安。康姓应为撒马尔罕人,而安姓也许是布哈拉人。也可能属于“昭武九姓”,即所谓的粟特人。安禄山原名阿荦山,有人因此认为安禄山的本名应为亚历山大。
  原本驻守于现北京一带的安禄山率大军向西进发。
  为反击叛军,朝廷派出以皇族荣王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的“天武军”。天武军名号响亮,号称拥兵十一万,其实大部分是从市井临时招募的士兵,是一支缺乏训练的军队。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十 怛逻斯之战与造纸术的西传(18)
曾为高仙芝的幕僚封常清据守洛阳,终于未能抵御安禄山军而向西败走。此时高仙芝身在陕州,听了败退而来的封常清汇报战况后,决定依仗天险进行防守。陕州地势平坦,陕州以西的潼关地势险峻,于是选定在此决战。
  撤离陕州之时,高仙芝打开官库,把里边的金钱、粮食、绢布全都分给了部下,余下的东西统统烧毁。这是为了不被安禄山的叛军占用而采取的措施,从战术上看倒也不足为怪。
  在长安,玄宗皇帝对天武军的撤退大为不满。玄宗有心让哥舒翰代替司令官的位置,哥舒翰也是突厥出身的非汉人将军。
  皇帝的心思还未说出口,身边的宦官就已心领神会,并开始筹划这件事。这时天武军的监军正是曾与高仙芝一同翻越帕米尔,并从夫蒙将军那里搭救了他的那个边令诚。边令诚向皇帝报告说
  ——封常清与高仙芝擅自撤退,贪污军粮,打开国家积累数代的储备官库,把其中财物据为私有。
  皇帝听了即刻下令
  ——斩两名。
  临刑前高仙芝叫道
  ——我退,罪也,死不敢辞。然以我为盗颉资粮,诬也。谓令诚曰:上有天,下有地,三军皆在,君岂不知?
  ——军中咸呼曰:枉。其声殷地。
  《新唐书·高仙芝传》中这样写道。
  在“冤枉”的呼声中,高仙芝被处以死刑。
  打开陕州官库的时候,全军的将士都分得一份。所以众人皆知高仙芝的贪污罪是冤枉的,军队上下对处死高仙芝深感不服。
  即使皇帝任命了新的统帅,心怀不满的军队是不可能奋力作战的。唐军终于未能抵御安禄山的叛军,唐玄宗被迫逃离首都长安,向蜀地亡命。逃出长安后,护卫的军队还要等处死杨贵妃后才肯行动。
  高仙芝的死宣告了大唐帝国的衰落。朝廷历尽艰难才平息了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又持续了约一百五十年,然而全盛时代已不再来。在被称为盛唐的时代里,西域曾服从于唐朝的威令,但那样的盛况已成为过去。
  把怛逻斯的战败看做唐朝退出西域的原因,似乎不太正确。安禄山的叛乱导致国力衰退,从而使唐朝失去了控制西域的余力。甚至可以说,引发安史之乱的政治混乱使唐朝的命运转向恶化。翻越帕米尔的英雄高仙芝因不实之罪被杀,也应当算是政治混乱的一个事例。
  那么,在怛逻斯之战中获胜的阿拔斯王朝的将军命运如何呢?
  在怛逻斯与高仙芝交战的是阿布·穆斯林的部下齐亚德·伊本·萨里。阿布·穆斯林是大权在握的呼罗珊总督。打败倭马亚王朝的势力,也归功于阿布·穆斯林。
  怛逻斯之战后不久,哈里发的兄长来中亚细亚视察,目睹了阿布·穆斯林的权势,不禁心生疑虑。
  ——若不趁早收拾阿布·穆斯林,对阿拔斯王朝有害无益。
  估计哈里发的兄长回朝后会这样报告。
  说是收拾,实施并不简单。阿布·穆斯林是个有能力且果敢的人物。最熟知这一点的莫过于阿拔斯王朝的第一代哈里发阿布尔·阿拔斯。
  阿布尔·阿拔斯也被称为“萨法”。在*语中,saffah是shedder of blood,即“流血者”的意思。他发动一次又一次的屠杀,不遗余力地要把倭马亚王朝家族消灭干净,而接受他的意旨并实际执行的正是阿布·穆斯林。
  即便没有兄长的提醒,哈里发阿布尔·阿拔斯也知道阿布·穆斯林是个危险人物。据说,阿布·穆斯林假借哈里发的旨意,杀害了六十万人。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十 怛逻斯之战与造纸术的西传(19)
阿布·穆斯林身为屠杀的执行者,深知自己是倭马亚王朝残党的攻击目标,所以处处谨慎小心。要想杀死他,除借助侧近之手,别无他法。
  哈里发挑中的,是怛逻斯之战的胜利将军齐亚德。作为交换条件,撒马尔罕的长官齐亚德想必是得到了接替总督职位的许诺。
  齐亚德针对阿布·穆斯林发动了叛乱,然而不久就被*了,这是怛逻斯之战之后不久的事。齐亚德被捕后被处以死刑,怛逻斯之战的胜者也结局悲惨。虽有哈里发的唆使,但齐亚德之所以走上叛乱这条路,或许跟怛逻斯之战胜利带来的自满也有关。
  怛逻斯之战三年后,阿拔斯王朝的第一代哈里发,“流血者”阿布尔·阿拔斯去世。他终于没能在生前制服阿布·穆斯林。
  阿布·穆斯林的名字在中国史书中记作“并波悉林”。指挥怛逻斯之战的齐亚德是他的部下,所以这场战役的真正胜利者应当可以说是阿布·穆斯林。
  平定齐亚德的叛乱之后,他的结局如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