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旨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乡愿这种人,“要数说他的不是,却很难说得出;要批评他的过失,却也找不出。这种人完全和流俗同化,迎合污浊的社会。看起来像很忠信,行为像很廉洁。大家都很喜欢他,他也自以为是,但是这种人永远不合尧、舜之道”,所以这种人是“德之贼”。古今中外,乡愿到处都有。但是,如果人人都当乡愿,都不愿得罪他人,那么最后会变成恶人出头,社会的公理正义就无法维持了。这也正是孔子特别憎恶乡愿的原因吧。因此孔子并不欣赏“乡人皆好之”的乡愿,而欣赏“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的正直之士。
    问题与讨论
  1。 忠恕明明是两种道德,为什么曾子却以“忠恕”来解释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
  2。 我们自己是否做过乡愿?既然孔子早就指出乡愿的不是,为何我们还要做乡愿?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论语卷·论仁爱(1)
本节共选录十四章。仁是孔门哲学中最高的德行,整部《论语》共有五十九章提到“仁”字、共用了一百零九个“仁”字,但是并没有一章很明确的为“仁”下定义。因为仁是诸德圆融的最高境界,而每一个人的才性气质不同,成德的方向也不一样,所以孔子只是很具体地从各种角度开示人应如何行仁。相反地,学者也可以由孔子的开示去揣摩“仁”是什么。
  以下各章都是孔子有关仁德及行仁的阐述,排列上并不依论语原来的篇章次序,而以弟子问仁的形式开其端,逐步引出孔子对仁的开示。章与章之间,若义理有所关联的,则予以联类。如前四章,都谈到行仁须恭敬合礼,克制自己,尊重别人;五、六章提到仁者须谨慎言行;七、八章有为仁由己,不骛高远的含意;九、十章强调交友、环境对培养仁德的重要;十一、十二章鼓励勇于行仁;(新浪读书独家首发)十三章从反面立论,说明不仁者的困顿;最后一章则畅言立志行仁,即能无恶,以凸显行仁是不假外求的道德自觉活动。
     (一)
  颜渊①问仁。子曰:“克己复礼②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③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④斯语矣。”(《颜渊》第一二·一)
    章旨
  孔子回答颜渊,以克己复礼为仁及实行的方法。
    注释
  ①颜渊姓颜,名回,字子渊。鲁国人。孔子弟子,小孔子三十岁。天资聪明,贫而好学,于孔子弟子中为最贤。年三十二岁卒,后世称为复圣。
  ②克己复礼朱熹《论语集注》:“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③归归与,犹赞许。
  ④事从事,奉行。
    析论
  克己,是克服己身的私欲;复礼,是回复到合乎天理的行为。一个人一旦能克己复礼,天下人都要赞许他是个仁人了。这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只要不看、不听、不说、不做不合礼的事便是了。
  仁的本质是合乎理,表现在外则是合乎礼,因此礼是合乎天理的节文,所以人只要守礼,便可合天理、达到仁的境地。当今社会鼓励多元发展,但是不能忽略对别人的尊重,否则人人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上下逐利,社会秩序就会###不安了。
     (二)
  仲弓①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②,使民如承大祭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④。”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第一二·二)
    章旨
  孔子以敬、恕来回答仲弓所问行仁之道。
    注释
  ①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孔子弟子,小孔子二十九岁。
  ②大宾指诸侯。
  ③大祭指禘(音dì;帝王夏天的宗庙祭典)、祫(音xiá,合祭远近的祖先)等宗庙祭典。
  ④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在诸侯之邦任职没有人怨他,在大夫之家任职也没有人怨他。古代天子的领属叫天下,诸侯的领属叫邦(汉初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改邦为国),大夫的领属叫家。
    析论
  行仁之道很多,“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是敬,对人敬、对事敬,凡事存着敬,便会战战兢兢,行不违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能处处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便会心存忠厚,日近于仁。一个人能做到以上两点,那么当然能“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无入而不自得了。
     (三)
  樊迟①问仁,子曰:“居处②恭,执事③敬,与人忠,虽之④夷狄,不可弃也。”(《子路》第一三·一九)
    章旨
  孔子以恭、敬、忠来回答樊迟问仁。
    注释
  

论语卷·论仁爱(2)
①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鲁国人。孔子弟子,小孔子三十六岁。
  ②居处日常起居生活。
  ③执事行事。
  ④之往也,到也。
    析论
  樊迟勤学好问的精神,非常人所及。孔子曾说他是“小人”,意思是志气不够大。所以孔子回答樊迟问仁,说得非常平实,多从生活面下手。居处对人要谦恭,做事情要敬慎,与人交往要尽心尽力。这种态度,纵然到文化水准比较低的蛮夷之邦也不可废弃。由此可见,这三者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生活准则。(新浪读书独家首发)明朝末年,朱舜水东渡日本,他不会说日本话,但是日本人对他很尊敬,纷纷向他学习,后来对“水户学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成就,应该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的缘故吧。
     (四)
  子张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②焉,敏则有功③,惠则足以使人。”(《阳货》第一七·六)
    章旨
  孔子教子张涵养仁心的功夫。
    注释
  ①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孔子弟子,小孔子四十八岁。
  ②任倚仗。
  ③敏则有功做事勤快就会有效率。
    析论
  一个人若能以恭敬之心修己待人,自然谨慎有礼,言行有度,不会招致侮慢,这是敬慎的美德。待人之际,要能宽厚而包容,凡事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多留余地,自能获得众人的爱戴和拥护,这是宽容的气象。接物处事时,诚恳信实,无所欺瞒,自能得到长官、朋友、部属的信赖,这是真诚的品格。做事剑及履及,勤快敏捷,有效率,不拖延,自然有显著的工作绩效,以服务社会,这是勤敏力行之德。而“力行”则“近乎仁。”(语见《中庸》)如果有了利益,一定要分润给大家,而不自私独享,如此,自能让人感恩怀德,图谋报答;在做事时,大家都愿意接受任使,出力相助,这是广施泽惠的道理。总之,恭、宽、信、敏、惠都是仁心仁德的表现,而此五德必须在与人相处、与事相接之际,随时随地,力行实践,久之,自能日臻仁境了。
     (五)
  司马牛①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②讱③。”曰:“其言也讱,斯④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⑤(《颜渊》第一二·三)
    章旨
  孔子指点司马牛实践仁德,宜自说话有所忍耐入手。
    注释
  ①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弟子。
  ②也句中语气词。
  ③讱忍,说话有所忍耐,不轻易开口。
  ④斯则。
  ⑤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做好一件事相当难,说话怎能不有所克制忍耐,而敬慎其辞,以求言行相顾呢?
    析论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司马牛“多言而躁”。从本章所记也可加以印证。孔子告诉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司马牛全然不去寻思,就立刻再问:“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由此可见司马牛的确是个心粗气急、多言而躁的人。孔子指点弟子修德为仁,常是“就其病而药之”,司马牛既然多言而躁,孔子于是提出克己讱言之道,示之以为仁之方。
  有仁德的人,说话严谨而有节,因此,若要实践仁德,可从说话有所忍耐,力求谨慎入手。有仁德的人,言行必然相顾。要做好一件事,是相当不容易的,因此更应克制忍耐,不可轻易发言。这也是为仁之方。
  孔子担心司马牛误会了“讱”就是不说话或少说话,所以拈出“说话要有所克制忍耐,并且力求言行相顾”的道理,让司马牛省思,希望他改掉“多言而躁”的毛病,克己为仁。
     (六)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论语卷·论仁爱(3)
子曰:“刚①、毅②、木③、讷④,近仁⑤。”(《子路》第一三·二七)
    章旨
  孔子以刚、毅、木、讷近仁之质,示人当因而更加修为,以成其全功。
    注释
  ①刚公正无欲。秉性硬直,就不会见利背义。
  ②毅果敢坚忍。立志坚定,就不会畏难苟安。
  ③木性情质朴。宅心笃实,就不会沽名钓誉。
  ④讷音nè,说话迟钝,就不会巧言令色。
    析论
  “仁”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道理,孔子认为“仁”是一切道德最高的标准。对于其门弟子,无一轻许其为“仁”,对于颜回亦只是说:“其心三月不违仁。”本章是孔子指示一条达到“仁”之大路。
  “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