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书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闲谈书事-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概是1988年吧,父亲给了60元上街买衣服,到了中街,首先去书店一逛,却发现了《词话丛编》,精装五本,35元一套。这套书的雅致漂亮,绝非再版后绿色封面的所能比拟,一见之下,大为倾心,而且当时正沉醉于《人间词话》,突然之间见到久已欲读的词话大都收入其中,逡巡再三,终于买下。用剩下的25元钱买了一身便宜衣服回家。
  也是在1988年,一次和父母去古籍书店,见到早就预告要出的《诸子集成》已到。当时有三种子书汇编,此其一,32开精装八本;另一种是影印民国时石印本的《百子全书》,32开精装十册(大概吧);还有一种是16开精装一册的《二十二子》,也是影印本。后两种我都翻阅过,嫌《百子全书》字体丑恶且错误多,又嫌《二十二子》字太小(后来还是受不住诱惑,又买了一本),见到《诸子集成》后大为惬意。交过钱后,父母接着去逛街,我则急不可耐地骑车回家。怕书有磕碰,我硬是一手托着这八本书骑了40分钟的车。到家后,胳膊已累得肿了,不过心中的喜悦却是丝毫未受影响。
  那时的线装书虽贵,但还买得起,可惜我却没买多少。有一次,古籍书店搞了一次线装书展销,我攒了30元钱,趁着中午不吃午饭挤出的时间,想去买早就惦记的《王文成公全书》。顶风骑了半个小时,却吃了闭门羹:店员午休,不卖书。没办法,转进旁边的店中,发现了《历代诗话》、《续历代诗话》,五本才7块多,也是早就想买而未见的书,只好退而求其次,买下这五本。《王文成公全书》终于没买成,不过后来还是买到了校点的更完善的本子。
  80年代的古籍书店是很牛的,中午11点就开始撵人午休,下午快两点才开门,四点多一点就又撵人准备关门。那时的服务员是可以随便骂顾客的,你若敢还嘴,以后就别想在这个书店买书;而且图书是不开架的,想看清架上的书名,非得有好眼力外加厚脸皮才行。想买书的话,得先估计好书价,然后让服务员拿给你看,如果超出了心理预期,不买就得挨顿骂。如果你看了一本不买,就别想让服务员再拿第二本。一般都是先拿一本说我买,然后再让服务员拿别的书看。为了买本书,常常得先计划好一番策略,才能顺利地买到书。我买《元诗选》是先买二、三集再买初集,便是因为此。当时到书店买书,却发现那天正是态度最恶劣的一个娘们儿坐在柜台前,我说了两遍给我拿一下《元诗选》,她却纹丝不动,我知道今天她是不会卖书的了,只好到内部书店去看。内部书店只有二集三集,没有初集,没办法,只好先买下。熬过了六天,我估计那个娘们儿不当班,去了一看,果然换了一个态度稍好的,这才买到初集。现在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古籍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顾客的地位也一天高过了一天。这几年,我已不怎么在古籍书店买书了。前不久,我去买《二曲集》,还是那个娘们儿当班,书店中剩下的两本一本稍脏,另一本书皮缺了个小角,我问还有没有,她说没有了,但马上又说,你等一下,我上楼上给你找去(楼上的店是独立核算的)。等了一会儿,她便拿来两本全新的《二曲集》让我挑。时势就是这么捉弄人,好书多的时候,买书不易;买书方便了,好书却越来越少、越来越贵,让人买不起。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买古籍的一点杂忆(2)
80年代末,翻译书开始增多,弗洛伊德、存在主义、叔本华、尼采、熵、美学等开始吸引我,不多的一点钱,分给它们一大部分,古籍就买得少了。所幸90年代初为了写两本所谓的历史文学类的书,趁书店中旧书尚存的机会抢了一批古籍,才没留下更多的遗憾,但《四部丛刊》、《昭代丛书》、《三朝北盟会编》、《历代名臣奏议》、《纪录汇编》等许多书,当时稍觉得贵而没买,现在却得苦苦寻觅了。进入90年代,书价飙升,成套的古籍动辄成千上万,沈阳的书店中古籍渐渐引退,买得起的已是越来越少。1995年之后,惟一值得一提的就是买到《四部丛刊三编》了。那时是北方图书城刚开业,进了许多出版社的库底子,常有七八十年代的书,大部头虽多,买不起也就不想了,但这套《四部丛刊三编》却很让我徘徊了一下。32开精装76本,1700元,实在不算贵,但那时工作不如意,总是被扣钱,寻思再三没有买。但其中的《罪惟录》、《太平御览》和《天下郡国利病书》却实在吸引我,尤其是《罪惟录》,在大学时曾在图书馆翻过,后来就没机会再读,最后在老婆的劝说下,还是买下了。图书城见这套书卖出去了,就又进了一套,但前几天我去时,发现那套书还在那,还是1700元。早知如此,拖到现在再买多好,还可以找人打点折。
  买得最累的书是《册府元龟》,宋代四大书买了三种,独缺此一种,而且还是比较有实用价值的,可我想买此书时,在沈阳却怎么也找不到。1996年冬,单位组织小学生冬令营去哈尔滨,可以带家属去,那时没孩子,正好和老婆一起去。第一天没安排活动,和老婆出去逛商店,快五点时,发现了一家书店,好像叫道里区新华书店,进去一看,还不错,比沈阳的区新华书店强,里面古籍不少。于是在店员的催促声中走马观花地看了一圈,突然发现了16开精装十二册的《册府元龟》和四册的《历代名臣奏议》,掂量之下,发现我无法带着这两套书走回旅店。在催促声中,我匆忙作了决定,拿又多又便宜的《册府元龟》,明年再来时再买《历代名臣奏议》。结果,我拎着两大包书带着小朋友们顺利回到家,别的再也拿不动了。然而,夏天的时候,为了替编辑部同发行部争利益而和单位领导大吵了一场,就此辞职不干,《历代名臣奏议》也就没能买成。
  沈阳不比北京,印数少的、稍偏的书都很难见到。90年代之后,许多单位已不买书了,书店也开始以通俗时尚的书为主,几家小的学人书店又都本小利薄,无法进太多的书,古籍也就越来越少见。书店越想扩大顾客群,越是失去老的固定顾客,而固定顾客越少,书店也就越以畅销书为主,弄到现在,古籍已经很少了,越来越多的是那些折扣高的出版社的书。今年买到的古籍,多是先前已买过影印本而又买的校点本,像今天买的《古尊宿语录》和《苏轼文集》。现在学术越来越专精,体制外的人无法见到更多的资料,只能凭兴趣买些书看看罢了。这也是一种进步吧。
  

盖着印章的书(1)
  彩色资本家发帖时间:2002040303∶06∶00
  许多朋友在这里展示了自己的书架,看了书名,发现门类甚广,我真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也有一大书架,三米宽两米四高,里面也塞满了书,不好意思把书名罗列出来,因为那多半不是讲学问的,而是我自以为读起来有趣的,品位不高,列出来让老师们见笑。但其中有一层的一些书,可以说一说:《西游记》、《鲁迅旧诗笺注》、《说唐》、《林海雪原》、《烈火金刚》、《茅盾短篇小说选集》、《沫若文集》(五)、《普希金诗集》、《法医学》、《皮肤病学》、《死亡时间鉴定》、《赤脚医生手册》、《电工手册》、《天体的来龙去脉》,以及1963和1964年《漫画》期刊各一套,装订成两大册。数数看,18本,古今中外,杂七杂八。这都是70年代以前的书,用无语老师的话说,品相都不错,但有一共同标志,盖一大红印章:××医学院图书馆。这是我在1972年冬至1973年春期间,从那个图书馆偷来的。我记得不止偷这些,至少有七八十本,没保管好,只剩下这些了。
  偷书的时候,我应该快十岁了。当时父母有些政治问题,一个在牛棚,一个在干校。我带着弟弟留在家中,佛山有个表姐,每周六来看我们,帮我们买学校的饭菜票。我们在学校里上课、吃饭,回家睡觉,和很多没人管的广州孩子一样,吊儿郎当混着日子。当时,我有个要好的同学,小名叫李子,是部队子弟,他带我到处去偷东西:老师家里养的鸡、空房子里的电表、小店里的水果、部队大院里晾着的军装等。偷来的东西,能吃的吃了,能卖的卖了。
  他偷东西是跟一个更大一点的孩子学的,那是军区一个部长的儿子。一天,李子带我上那个大孩子家,说去看看他刚偷来的书。他的床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他夸耀着告诉我们,这些书是昨天晚上他自己一个人撬窗爬进华南师范学院的图书馆偷来的,差不多一麻袋,使单车运了回家。说实话,那时的我,虽然已经识字,但除了一看就头痛的课本,基本没读过什么别的书。我父母虽有文化,但都是国家干部,家中只有一些看不懂的政治读物。总之,我从不知道什么是好书,也没有阅读的兴趣。但望着面前这床上乱七八糟的书本,我却开了眼,那各式各样的封皮深深地吸引了我。记得那小子翻开一本《说唐》让我们看里面的绣像,唾沫横飞大讲里面的故事:罗成回马枪,王伯当猜灯谜,程咬金学劈斧,元霸遭雷劈,什么天下第一条好汉、第二条好汉……直听得我们张大着嘴儿发愣。我仿佛第一次发现,世界上还有这么好听的故事,有这么多说这些故事的书儿。出来的时候,我心里痒痒的,真希望自己也拥有这样一大堆书。李子这时兴奋地告诉我,说他妈妈正管着××医学院图书馆,以前从没想过去那里看书,现在就上那看看去。到了那图书馆,他妈把我们带进了中文书库,那时候,这个书库是禁地,封住不让人进的。在那里,看到一排排书架上密密麻麻的书,我们都懵了,翻翻这本,翻翻那本,钻来钻去,不知该看什么才好。当我发现一大摞装订成册的《漫画》,高兴得不得了,这才定了下神,取出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