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启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哲学启蒙-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继续和谬误相伴。并且这种不为觉察的谬误可以指导人们的行动、促进人们的发展,在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它们也深信不疑。

意识及其个体性
意识及其个体性

  本文的写作大幅度参考了杨春所著的《意识是这样构成的——对意识的最简解释及其与各论著的连接》。

  人脑生物功能的最终体现就是具有意识,在研究人脑的工作结构和工作过程时,所遇到的最困难和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关于什么是意识的问题。

  人脑是一个球形整体,其中充满着众多的以非严格的方式连接起来的各种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经连接神经与人脑外的视觉细胞、听觉细胞、触觉细胞及运动细胞等连接,同时,它们还构成对人体之中的生理运行过程的感觉的传导,以及构成与对生理过程进行控制的生理结构的神经连接。这些连接,起将人脑之外的内容向脑中输入,以及将脑所做出的反应向外部输出的作用。

  在人脑形成的初期,脑外的人体基础生长过程在自然的进行着。而在人脑内部,基础神经细胞在产生,与对应基础生理器官的神经连接也在建立与发展,基础的神经反射与反应之间的连接关系在建立。这些神经连接关系,可视为是在生理的基础遗传基因控制下及其与纯生理的生长运行过程中,在生理物质运行过程的作用所导致的对神经细胞建立过程的刺激下,所发展和建立起来的。而当其建立起来之后,并在当整个人体的生理过程所供给大脑整体的生理物质具备时,以及人脑中能进行瞬时整体记忆连接的神经细胞建立以及反应发生时,真正意义上的意识就开始构成了。

  在生理功能及基础连接结构发育完成的这个基础上,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就能形成人脑完整的意识。

  一是,当人体的生理过程为人脑提供的生理物质能使其中的各神经细胞进行正常的自我兴奋反应和生理物质的传导时,人脑就会进入到具有意识的意识状态。即,人脑中的各神经细胞本身进入到正常的工作状态,人脑就具有最基本的意识构成,人脑就会进入到意识状态。

  二是,在人脑中,在瞬时会对整个脑内部瞬时发生的众多反应内容进行统一的记忆及连接,形成对脑中发生的反应内容的记忆;同时,形成各子级内容之间相互的神经连接,在时间上,还在形成着上一时刻的统一记忆及连接细胞与下一时刻的统一记忆及连接细胞之间由连接神经细胞构成的连接,即构成顺序连接结构。

  三是,在人脑中的神经结构建立与发展的进程中,还在其所建立起来的结构上,发生着生理物质的运行和反应。即在人脑外部发生的反应传输到人脑并形成内在的记忆连接结构的同时,在所形成神经细胞及连接结构之上,发生着生理物质的运行和反应。

  具备以上三个条件,就能产生和构成人的意识。

  注意:上述三个基本条件中所包含的一个更为基本的认定是:人脑中的一切意识活动和意识反映过程的根本,是人脑中的生理物质的活动或者说是生理物质的运行和反应。而生理物质的运行和反应,又是囿于对应个体之内的。

  另外,对概念的理解,需要在自身的脑中建立意识系统本身的概念性内容与自身脑中对自我感受的神经反应过程的神经连接,即必须是在自身脑中的自我感受的反应形式的连接之上,才能形成自身脑中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这就像在用语言告诉一个先天致盲的人红色是什么样的时所做的一样,如果他的脑中没有基础的反应或感受形式存在,那语言是说不清楚红色是什么的,语言以及语言本身的相互转换和说明,不能最终告诉他红色是什么样的。

  所以无论怎样用语言来进行说明和定义,它们都是语言的形式的本身,最终只能用语言的形式上的描述或引导来概括的指定它们。但最终理解它们,还是要建立在与自身脑中相应的具体自我感受性反应过程的神经连接上。每个人的意识同指纹、牙齿、视网膜一样各不相同,就在于它们彼此独立,这样局限于对应个体。

  全部意识世界,无论它包含的内容与运行的机理多么复杂,都建立在对应个体(而非其他个体)的生理物质运行和反应之上,都建立在对应个体(而非其他个体)自我感受的反应过程的连接上。如此,全部意识世界的边界无论多么广阔或模糊,都囿于对应的个体世界,个体,也只有个体,决定了对应意识世界的界限。这就是意识的个体性。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个体性局限意识的诸多表现
个体性局限意识的诸多表现

  
  一.引子

  二.意识可以交流吗

  三.意识的个体差异及其原因

  四.语言问题、历史问题与科学问题

  五.对精神障碍的误认

  六.论成功、疾病与犯罪

  七.意识在个体间的隔绝

  八.对个体性局限意识的诸多表现的小结

  一.引子

  甲:“你今天干什么了?”

  乙:“不告诉你。”

  甲:“你不告诉我我就不知道了吗?”

  那么,知道什么了呢?知道甲自己知道的事。甲可能“知道”乙做了什么,但知道的只是近似,其实甲知道的是他在相同情况下自己会做的事或者他自认为的乙在那样的情况下可能会做的事。

  其实他不知道。即使“知道”的内容被验证了,那也不过是“知道”中的大部分内容与事实的巧合。

  又如:

  甲:“今天来的那个女的是你什么人?”

  乙:“表妹。”

  甲疑惑:“真的吗?”

  对于这个女人,甲有自己的判断,或者已经有预期答案;对于乙,甲认为他可能在撒谎,而这是凭借对乙的了解,或者自觉在相同情况下自己也会如此搪塞。

  现在从这两则对话开始具体论述个体性如何参与和局限意识。

  二.意识可以交流吗

  两例中甲的意识A通过他自己的方式a(男女老幼的方式各不相同)被抽象出来(以语言、文字、表情、下意识等为表现形式),抽象的结果又被乙以他自己的方式b用与甲相反的方向选择(每个人的选择各有侧重)、加工、还原,形成乙的意识B。还原的结果B与其原来的A相比,可能相差无几,也可能面目全非。但是无论如何,都是甲以甲的方式运行并产生出甲的结果,这里的所谓交流其实不过是自说自话。并且甲对乙的信息作出的反应是无所谓准确与否的,亦即两个意识世界所谓交流的顺畅程度并没有真正可资评判的标准。

  信息之所以能被交流,并不是因为人的意识世界具有接受信息的能力,而是因为意识世界的客观基础具有这样的能力。人能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认知陌生的事物,这并不是因为意识世界可以自决,而是因为意识世界先天具有可以自决的客观结构。

  意识世界往往被错误的认为是可以沟通的。

  不同的人读《红楼梦》虽然往往有相似的感受,但决不会相同。因为任何思维的外化(譬如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思想的反映,同时又只能是作者思想的蒙胧不清的近似;任何思维的外化都是思维的抽象,因而读者在阅读同样一部作品时,同样无法对作品的思想作出精确的而只能是近似的回应,因为作品传达出的意识世界的内容本身即是朦胧不清的。即便对同样一个实在的东西,譬如一杯水,一万个人的一万个意识世界定然会有一万种感受,而这又是由主体自身客观秉性的不同导致。

  能够传播和被感知的信息都只是近似,意识世界的任何内容都须经由抽象而外化,又经由各个不同主观世界的不同解读而被感知,这一过程是先天的结构性的,所谓交流和相同观点其实根本不存在。这是因为意识世界之间无法进行交流,意识世界之间只有近似,这种近似又是非意识世界上的近似。

  每个人都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意识世界往往被认为具有相互沟通、接受并加工信息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其实只是一种表象。事实是它本身而非是其他主观世界产生了某个信息并被感知;它本身就具有接受或者排斥某个信息的结构,接受或排斥某个信息也非主观世界权衡的结果。

  每个人对同一对象都有各自的看法、作出不同的解读。我们在交谈时,似乎在与别人交流,而实际上是在和自己交谈;我们在读书时,似乎是在感受书中人物的情感和作者的思想,而实际上是在感受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对任何一个事物我们均能发现观点间或大或小的不同,那是因为我们是在用自己而非他人的身体来感知,是在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经验教训去判断和思考。

  看到一个朝你笑的女孩,于是你也朝她笑,并不是因为你意识到了她对你的善意,而是你的大脑在经验的基础上对非意识的笑容本身而非作为意识的善意作出反应。这个过程不伴有意识,只伴有经验和感官刺激。并且经验的建立也不是来自意识。现实世界中对一个朝你微笑的女孩报以同样的微笑,与对着照片上冲你微笑的女孩微笑是一样的。

  亦即,你的意识并非变化于交流,而始终是局限于个体之内。

  我们能看到某个东西,因为有眼睛;我们能在交谈中同意某个观点,因为我们的生活即对这个观点悄然的虚席以待,我们的思想早已潜在的产生这个观点,而只是在此时才明确清楚、才被我们发现而已。我们在阅读一部作品时之所以能感同身受,不是因为作者告诉了我们,而是因为我们具有相似的经验。即便有从未体验过的感受或思想出现,那也并非源于意识世界的交流,而是因为我们具有在特定情境下产生那种全新意识内容的结构和能力。

  同样一个人,自知和他知往往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