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启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哲学启蒙- 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现象精确对称于轴的两侧的。

  这可以看作是人类认知的现实局限的表现。除了定义的确切程度影响发现给定确切定义的物质或现象的对立物质或现象之外,仍有几种情况影响对该对称律的证实。

  首先是人的认知的先天局限,基于这种局限造成的对给定确切定义的物质或现象的对立物质或现象的无知是不可弥补的。人类的已知世界与未知世界的关系永远是有限与无限之间的关系,最主要的无知都以不为人知的形式存在着。大量超越人类认知局限的事实永远不会为人所知,而能够证实本定律的未知物质或现象不可避免的大量蕴藏其中,与此同时人类却永远不可能证明它们的存在。但是同时这并不能证明它们不存在。

  人的认知的历史局限是未能发现给定确切定义下的物质或现象的对立面从而影响证实本定律的另一种情况。人的智识能触及某些可以证实本定律的那些理论上存在的相反物质或现象,但是相关知识仍然需要永无止境的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细,理论上的存在才能被落实。例如在50年前,给定了电子的确切定义而不能证实本定律,因为寻找不到反电子;但是现在却因为认知突破了历史局限,反电子得以被证实。认知的历史局限在没有时间限制的情况下终将突破,如果未能找到可资证实本定律的对立存在的物质或现象,那仅仅是因为人们能发现它们而未发现而已。就像正电子一样,未能发现比绝对零度更低的温度或比光速更快的速度,很有可能是因为认知的历史局限使然。

  当然,如果不能找到这“必存在”的“完全对立于该定义的物质或现象”,也完全可能是定律本身就是错误的。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定律中的“轴”只是一个数学概念,它代表着中性状态。这种状态可能不存在,但以之为参照却可以使某些物质或现象的性质看起来完全相反并精确对称于该中性状态。

  
  2.对称律对《为什么活着》及《人类的未来》的初步诠释

  当我们说“为什么活着”的时候,往往是针对现在的情形,并且涉及的往往仅是问者或答者自己,这种情况下可以不考虑遥远的出生与自然死亡以及长辈衰老和晚辈成长等较多因素。仅就问答自身者在当下的情形而论,“为什么活着”的答案将局限于“因为活着”。因为活着而导致的各式各样对生活的留恋和对死亡的恐惧阻止了当下活着的时候不去选择死亡。在当下和在与当下对应的不远的将来,活着都是毫无疑义的,因为现在活着,与现在(其实是已经消逝的短暂的过去)相对应的短暂的将来也将是活着的。如果问“为什么活着”,答案多半会是“活的好好的,为什么要去死”之类。如果一个人目前是活着的,就没有理由怀疑与目前对应的下一个瞬间他会去选择死亡。亦即,现在作为短暂的过去(当我们说“现在”时,其实是指短暂的过去),如果现在活着的状态是确凿无疑的活,那么与之对应的短暂的将来的状态同样可以认为是活着的。这是在严格限定适用条件的情况(可以认为是微观的情况)下对称律的近似。它并不适合临界状态(如死亡瞬间以及出生瞬间等)以及时间跨度较大的情况(如整个人生),但是适用于解释绝大部分时刻的活着的原因。无数这些短暂的瞬间相对比较漫长的人生可以忽略不计,因而可以忽略长辈的衰老和后代的成长等时间跨度较大时必须考虑在内的因素。

  而若当问题的时间跨度涵盖生死,而不仅仅是生活中活着的无数个瞬间,单纯的局限于个体的解释则不再适用,因为用“因为活着”来解释人作为个体而不可避免的死亡是绝对行不通的。然而若将长辈和晚辈及个体自身作为生命力延续过程中的相关联的环节,将生命作为一个延续的过程而不只是几个独立个体的拼凑的话,用“因为活着”去回答“为什么活着”则仍然是非常恰当的。一个人在生命力的巅峰时会将生命的接力棒交给自己的后代,此时其生命即活着的状态即开始由后代来延续。这个过程中主体的生命力由盛而衰,主体的长辈的生命力持续衰退至无(死亡),而其后代的生命力则由无(出生)到有。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个体可能衰老直至死亡,但其活着的状态仍然可以通过其后辈得到延续。虽然从个体来看生命是从生到死的过程,但是从生命的长河来看,当下活着的状态则是其先辈的活着的状态的延续,亦即“为什么活着”的答案是“因为活着”。亦即,从整个生命长河来看,活着的状态无疑是既有的、确切的,那么依据对称律,它也将以如此活着的状态继续下去。活着的原因,从全部生命历程来看,是因为那是既有的状态。

  已知人类是从无到有的诞生,并且这一现象是确切的,那么依据对称律,《人类的未来》全编得出的悲观结论则完全成立,也不必再有任何悲观的成份,因为人类的诞生既然是确切的,那么它的消亡——诚如已经消亡的诸多物种那样——也将是确切的。并且人类的繁盛既然是既成的确切现象,依据对称律,也必存在完全对立于繁盛的另一种现象,亦即衰退。它紧随繁盛之后,以实现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的精确对称。

  因而人类在现代的繁荣若得益于现代引以为豪的事物——科学、*、全球化、“后现代”之类——那么同样将是它们奠定了人类衰落的基础,并且这样的征兆已然开始显现。并且若说人类的昌盛全部有赖于文明,那么如同现代一样,文明将同样可以解释接踵而至的与昌盛同样强度的衰退。因而现代,这个文明史上的巅峰,将承受同样激烈的批判;而整个文明,在悠远的人类史中究竟扮演建设者还是破坏者抑或双重的角色,也是一个需要重新去严肃思考而非盲目肯定的问题。

  然而关于人类的未来的结论又因为其必然性而不具任何意义。激烈的批判现代只能演化为温和但又广泛的对文明的质疑,又由此演化为对人性的全然平静的探讨。进而根据人性的源由探讨作为生命体系的普通一员的人类的未来,以及最终将人类看作为受生命本质支配的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来得出那个消亡的结论。至此却不再有任何消极色彩,全然是自然而然的。

  全编最终笼罩在一究其竟的严肃却又详和、质朴的求索氛围中,而不是笼罩在人类必将消亡的悲观情境里。作为存在的无数在存在层次上无差别的组成部分的普通一个,全体人类——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都毫无疑问的要接受作为存在而必须遵循的规则,而对这些规则丝毫没有改变的可能或者必要。这也是本编在论及人性、人类作为生物圈一分子而存在以及受生命本质支配时的从容淡定的原因所在。根据对称律的解释,全编各章所论及的问题都是被决定了的,全编所有内容都是发现,而非发明。简言之,那些都是可以讨论的问题,却都不是可以改变或尝试去改变的问题。

等量律
等量律:

  任何给定确切定义且存在性质差异的物质或现象都可通过量化相互比较,且对任何给定确切定义下对称于以该定义之所依据为轴的两种性质完全相反的物质或现象加以量化,其结果完全相同

  1.说明

  2.等量律对《为什么活着》及《人类的未来》的补充诠释

  
  1.说明

  对本定律与对称律相同部分的说明,参照对称律的《说明》。依据本定律,存在相同数量的正电荷与负电荷,相同强度的N磁极和S磁极,如果可以对性别加以精确定义,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自然界也是两性等量的,如此等等。并且对于给定确切定义且存在性质差异的物质或现象,如一定质量的铁(物质)和一定数量的热量(现象),可以量化加以相互比较(目前可以通过质能方程加以比较)。

  2.等量律对《为什么活着》及《人类的未来》的补充诠释

  在对称律的基础上,等量律可以进一步回答为什么活着以及人类的未来。如果现在是活着的,依据对称律,不远的将来也是活着的,而依据等量律,则进一步表明不仅将来如现在这样是活着的,也将如现在这样的活着。如果人类是从无到有的诞生,那么依据对称律,人类的未来将是消亡,而依据等量律,则进一步表明未来不仅仅是消亡,也是如人类诞生和繁盛同样程度的衰落和消亡。

  借用绝对值的方法,任何不同性质的物质或现象均可以用数量来表示,从而均可通过量化加以比较。作为活着的状态的幸福或不幸以及反映人类存在状态的强盛或衰退,虽然彼此相反,却可以通过“强度”这一共同的指标来量化比较。

  而依据等量律,对任何给定确切定义下对称于以该定义之所依据为轴的两种性质完全相反的现象加以量化,其结果完全相同。短期内(现在)一个人如果是幸福的活着,那么可以认为下一个现在(将来)也如此。正如一个人的焦虑或安逸程度不因为其梦想实现与否而改变一样,一个人如果现在是活着的,则其与现在对应的将来(这里的将来与现在对应)不仅仅是活着,而且是以同样的状态活着(这里没有考虑人生不同阶段缓慢的变化,因为没有将后代的成长与主体的衰老考虑在内)。然而说因为一个人是活着的而说他永远活着似有不妥,因为从个体来讲总要死亡,正如总要出生一样。但是当对比的二者从现在的状态和将来的状态转移到一生的范围时,就须将后代、先辈等边界因素一并考虑在内。因为一生的范围从个体来讲肯定不是因为活着而持续的活着,但在生命力的巅峰一个行将衰退的个体已经通过生育将活着的状态延续给了下一代,从而在一个个体衰老的同时,由个体及其祖先和后代组成的生命体系,活着的状态却并无总体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