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启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哲学启蒙-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三.惯性定律的广义表述

  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在非生命世界中普遍存在的惯性,在生命世界中同样普遍存在;适用于非生命世界的惯性,同样适用于生命世界。生命和非生命的一切均有保持其自身现有状态的趋势,直到有外力打破这种趋势为止。这就是惯性定律的广义表述。

  均衡的人生是作为动力的生命力和作为阻力的外界力量相互抵消的结果。人生之所以能维持活着的状态,乃是因为它当前就是这样的状态,亦即它当前就是活着的。人生的均衡乃是保持其自身当前状态的惯性属性使然。

  四.补充说明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用惯性定律来从根本上解释诸多生命现象可能招致误解。牛顿的定律诞生已经有数百年,惯性的本质早已被后来者作充分详尽的研究,而单靠惯性定律也被证明无法解释物理学深入发展后的诸多疑问(如粒子运动)。“惯性”仍然只是近似,或者严格的说,仍然是有待被指正的错误。频繁使用“惯性”一词似乎使我的理论带有很明显的先天不足,一种由用词不当带来的麻烦……

  然而可以这么说,鉴于对生命的非生命本质的观点深信不疑(这将在第二编《生命的本质》中被详细论述),我倾向于采用为人熟知的自然科学领域的词汇来描述生命现象,它们也便于被用来阐述这里的观点。因而,“惯性”在本文中的频繁出现并不代表对某一个科学观点的迷信。我更愿意看到这种做法被认为是在自己的观点指导下为了更容易被理解而采取的较为轻松的方便之举,它更代表着对生命与非生命本质相同的观点的确信,它也代表对一个伟大的科学观点的尊重。

  实际上我从根本上不相信世界是可知的,也不存在什么真理。用惯性定律解释生命可能存在太多未知的谬误。对这些谬误的发现和修正需要未来做更加艰深的探索。然而正如惯性定律在提出后一度统治物理学界、而且至今仍然可以在相当范围内指导人们的认知一样,用惯性来解释生命现象固然伴随着很多缺陷,但它仍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比较合理的解释生命世界的诸多现象。因而,即便物理学上的惯性定律有朝一日不再被广泛接受,但是如果用在发展程度远逊于自然科学、然而又本质相通的人文科学领域,惯性理论仍然大有可为。

  以上繁文缛节似的文字的目的却是非常简单,我希望通过这些描述阐明几个不为人知但又浅显易懂的观点,并试图让读者相信这些道理是简单的。

  非理性的人生中的一切都与意义毫无关联,所谓人生意义下对死亡的天然回避不过是一种超乎理性乃至生命范围的力量的结果。对这种力量的最为简明的解释可以用“惯性”来说明。。 最好的txt下载网

惯性对人的适用
惯性对人的适用

  一.列车的比喻对快乐及人生中的惯性的阐释

  二.惯性下的快乐及对快乐的追求

  三.总体的快乐何以始终是生活的幻影

  四.惯性定律对快乐原则和强迫重复原则的涵盖

  五.人生的橄榄状剖面的缩影(及其衍生)对人生中的惯性的阐释

  六.惯性对人的总体适用

  
  一.列车的比喻对快乐及人生中的惯性的阐释

  人生就像一列运行中的列车,而感觉就像其中的乘客。列车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匀速前进的,没有减速也没有加速。加速的感觉总是美妙的但那总是很短暂。并且无论速度多快,如果保持在匀速的状态,我们便始终没有加速的感觉;同样,无论运行的速度多么快,些须的减速也总是能让我们感觉到,而这相当于产生痛苦。

  人世间的很多事情经过发掘总是能产生快乐,但更多的时刻我们并不会以享受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这是有相应原因的。无论生活在什么层次的人,只要他已经适应了他的生活,就如匀速行驶的列车一样,不再有心情的起伏,一切自然而然,也就谈不上从中获得乐趣。而我们如果已经习惯于在较高的速度上驰骋,那么速度的丁点提高便不会让我们欢喜异常;而对于在较低速度层次上的生活,同样水平的提高带来的感觉便明显的多。

  不仅如此,人们往往对快乐感觉迟钝,而对不幸却体味甚深。古往今来悲剧给人的震撼力往往超出喜剧,更有“所有喜剧以婚姻为终结,而死亡终结所有悲剧”的说法。这可以在惯性的解释下清晰起来。以100km/h运行的列车提速50km/h对结果的影响(33%)当然没有在同样速度下减速50km/h对结果的影响(100%)来得明显。人们漠视“本该”快乐的事情的同时对痛苦却记忆犹新、以及总体上悲剧较喜剧更为不朽的原因正是如此。婚姻之所以能成为喜剧的坟墓不是婚姻本身的原因,而是因为婚姻意味着确定,意味着上升的两性关系开始平稳,恋爱愈发热烈的美妙感觉渐渐程序化,代之以婚姻后可以清晰预见的匀速和稳定。与此同时死亡最终使人不再继续承受巨大的悲伤,乃是因为只有停止运行才是减速的终结,强烈持久的痛苦只有死亡才能最终结束。至少对悲剧而言,死亡未尝不是一种解脱,它也是人们可以实际获得的唯一可以最终终结悲剧的途径。

  然而正如在《为什么不选择死亡》部分所阐述的,大众对自杀讳莫如深并不是因为人生有什么意义,而是因为这是对群体观念的冒犯。具体的说,是因为大众均处于生存的状态,尽管均衡状态的层次不同,但是都处在相对接近的个体环境里,社会因此和谐。而自杀者的出现使这种均衡受到强烈的冲击,犹如拥挤的单行线上突然出现一辆抛锚的汽车所造成的混乱。没有任何一件事情能像自杀一样受到最强烈的排斥。处于惯性下均衡状态里的生命不会停止,惯性下运动中的均衡与少数自杀者的停滞之间的碰撞,是造成自杀被排斥的深层原因。由此外化而生的各种观点情感构成了我们时常见到的对自杀的总体回避。

  死亡是一种终极,因而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最强烈的冲击。而生活的主题却与此无关。至少在文艺作品中,爱情而非死亡才是永恒的主题。人们期待爱情和美好的生活永续,正如喜爱钻石是因为它能永远璀璨一样。然而对爱情的歌颂大部分最终只是存在于想像中,永恒的甚至持久的爱情永远没有如人们希望的那样降临人世。爱情是短暂的,为情爱笼罩的生活是混乱的。爱情是生活的过渡状态之一,是由单身生活的稳定状态向家庭生活的稳定状态的过渡。

  惯性下的均衡才是永远的主题,惯性之外的生活必然是短暂且混乱的。爱情并不像艺术作品中表现的那样,这一点身处爱情中的人最清楚不过。人们扼腕于查尔斯与戴安娜的失败爱情,却忽视了不到一百年前,在同样一座宫殿里,即使温莎公爵用王位也不一定能换来爱情。所有的爱情都是充满强烈喜怒哀乐的混乱的过渡。我们称为完美夫妻的一对对,他们告诉人们他们的爱人是最好的搭档和最好的朋友——而不是最好的恋人。是爱,但不是爱情,爱情显然是有寿命并且是寿命短暂的。永恒的永远不是爱情,而是消蚀一切的惯性下的稳定。单身的人对爱情的判断和预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而真正的爱情,只有亲历过的人才最有发言权,但他们往往三缄其口。有人以各种数据资料调查最终得出爱情的寿命是短暂的,最多只有三十个月。用广义惯性理论可以得出相似的结果。

  二.惯性下的快乐及对快乐的追求

  1.

  人类有快乐吗?在之前的几乎全部论述中,我都预设了快乐的存在。然而为了揭示快乐的本质,对快乐的存在作深层探讨仍然是逻辑上的必须。并且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快乐,是包含了快乐、幸福、宁静、祥和、激情等一切积极的感觉和体验,是人们普遍期待得到的体验,因而严格的说应该把它叫做快意更加合适。

  生命作为存在的一种形态,与非生命一样时刻处在自我维持当中,没有这种自我维持便一刻也不能活下去。这种维持是惯性使然,是本原意义上的,非生命是存在的普遍和终极形态,至少对于非生命而言,无所谓快乐和痛苦。然而与非生命不同,生命是一种相对特殊的存在,是对非生命世界的某种超越,生命时时刻刻处在非生命世界的消蚀之中,处在对这种消蚀的抗争里。生命内在的生命力和非生命世界对生命的消蚀相对应,二者的均衡构成了生命的均衡。因而生命与非生命的自我维持,其表现形态也不会一样,更详细的说,因为各个物种也具有性质上的不同,因而维持其存在的方式也多少有些差异。就生命而言,其内在生命力的释放过程是生命得以维系的一方面,产生快乐,而生命力在追求释放的过程中遭受的来自非生命世界的阻碍则是生命存在的另一方面,而这产生痛苦。一般情况下,生命力的自我主张与非生命世界对它的同化是等量的,因而人们往往感觉不到快乐和痛苦。快乐是对生命不同于非生命的状态的肯定,是对自我的惯性下的维持。既然生命的维持已经分化为两个方面,来自内部的生命力和来自外部的非生命世界的同化,那么这种维持便伴随着两种状态——快乐和痛苦。

  因而快乐和痛苦是生命具有的不同于非生命的两种状态,只要是生命,则必然伴随着快乐。快乐从本质上而言是生命在保持其形态的过程中必然的产物,它是对生命状态的肯定。当然由于物种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各个生命个体之间的快乐程度是有差异的。以30KM/H的速度奔跑对猎豹是种享受,而对人却是折磨;智慧的运用是对求知者的褒奖,而对于终日但求口腹之福的人来说却是惩罚。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