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s:不为乌合不从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90’s:不为乌合不从众-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人意,女朋友也离他而去。他把这一切归结于自己的平台和起跑线低人一等。所以他想考上北大,打上北大的标签,他以此来改变命运。这四年,第一年是充满希望,第二年是卧薪尝胆。可等到了第三第四年,他自己也说不上为了什么坚持,更多的可能是骑虎难下,为了面子,为了家人的期待。因为一个并不让人喜悦的故事层层传回家乡的那个小县城,已然变成了:“儿子在北京上北大。”

    A把考研当做命运扭轮,自己却被这个轮子搅了进去,虽不至于粉身碎骨,可却也是挣扎无助。

    而B把考研当做避难港。他的经历可能和很多人相似,在浑然不觉中度过了大学四年,等到毕业找工作时,才发现自己原来根本没有做好准备。B找了一份保险公司的工作,在培训阶段就感到不适应。一方面,他有些看不上这份参与人员鱼龙混杂的销售工作,另外一个方面,他发现自己的能力连这份他看不上的工作都无法胜任。于是做出了考研的决定。

    B没有做好走上社会的准备,恐惧社会。20年来,B作为一个学生,在学校这张保护伞下,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不独立承担责任的生活模式。在今年考研还省下最后一个月的时候,B放弃了冲刺,因为准备不足。

    A今年的考研,也失败了。

    考研作为一个人生新起点,一个重大抉择,。心态最是重要。一件事情,如不知道为何扛枪为谁打仗,如不能端正态度,往往结果都不会尽如人意。

    今年我通过了北京大学的研究生考试。事后,很多朋友问及感受和经验,一概四个字回答:骑行北大。有些朋友考研不顺利,考不上北大或者类似的名校,首先就是输在心态上。很多朋友会习惯性地作一种类型的表达:“我一定要考上北大(或者xxx)。〃“我明年二战一定要上xxx”或者“考上xxx是我的梦想。这些人,把某个学校的研究生当做自己的梦想,当做自己的目标,当做自己的追求。

    这其实是一种未战先输的心态。梦想与追求是值得一个人为之奋斗一生的东西,轻易把哪个学校当做梦想。只能导致两种结局:一是很长时间都考不上理想的学校,在往复挫折中虚耗光阴;另外一种是考上了,梦想达成了,可是梦想也就结束了,剩下的研究生生活又陷入了迷茫状态。

    至于B,以逃避工作的心态去考研,更是不可取。作为成年人,很多责任是不得不承担的。生活中的困难无处不在,有很多困难更是无法逃避。害怕工作的困难,那么也会因害怕而无法应对考研中的困难。平心而论,考研对人的意志品质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一个有着畏难情绪的人很难应付。在考北大期间,每天的学习时间达到13小时左右,持续了大半年,同时在这期间还要面临各种诱惑,比如哪位朋友找到了好工作,哪位朋友出国去了好学校等等。以逃避的心态去参加研究生考试,往往免不得最后时刻也去逃避考研,一切归零。

    说到底,研究生,既不是某种追求与目的,不是你的命运扭轮,也不是某种替代选项,不是避难所。它不过为你的人生提供一个平台。它是一个工具,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不是服务休息区。所以,考北大研究生后,我说骑行北大,是把研究生学校当做一个工具,一辆自行车,骑在上面前行,去看人生一路的风景。

    究竟应当以什么样的心态去考研?

    我以为,有这样几种考研的出发点:

    一是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人,可以继续深造;

    二是确确实实认识到自己本科阶段的时光没有把握好,希望借助考研补全象牙塔里的时光的(不等同于逃避式考研);

    三是希望在有一份稳定保障基础上,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朋友(比如我,在研究生阶段开始写书);

    四是本科生阶段出国感觉条件还不成熟,可以等到研究生阶段借助更为广阔的平台与空间出国深造。

    做出读研究生的决定,是一个重大抉择。这意味着在相当一部分周围的朋友同学已经开始进行从学生身份向社会人身份转变的时候,放弃这个身份转变的机会,选择继续当学生。这样的选择,固然会让人获得很多东西,可是也会让人错过很多东西。如果不慎重考虑,正确认识,很有可能到头来一事无成、虚度时光。很有可能就算能够读完研究生,可是3年后出来发现同龄的朋友已经开始事业有所小成,自己却和毕业时一样,变化不大。

    考研,最重要的是放平心态。它既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也不是人生风平浪静的避风港,只有端正态度的人,才能够在这样的一条道路上,有所收获。

    9。0禅录:

    考研是一种心理的煎熬和意志的挑战。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一种“考研禅”。但是《坛经》有云:“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毕业之时,周围同学各显神通,纷纷有出路,而自己需要静下来看书,有着“禅定”的功夫和心态,实在打紧得很。

    口在外面,才在里面

    说话是一门艺术,会说话是一门特长。

    有一些人,因为不善于表达自己,失去了很多机会。而有的人,则因为能够灵活驾驭自己的语言,获得了别人得不到的机会。所以,如果说大学期间,知识学习是一项重要的功课的话,那么口才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则可以和它平分天下。

    口头表达,在学习人文专业的朋友身上体现得更为关键。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走上一个不完全用得上所学专业知识的岗位,而在这些岗位上,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标准甚至都和大学所学专业无关,而和学习能力与表达能力有关。

    这本书,本来不谈任何有关具体方法的东西,可是鉴于口头表达如此重要,在这里略谈一二。

    在我们这样的一个年纪,或者尚在校园学习,或者刚刚走入社会,见识所限,经验所限,在很多时候会表现得露怯。当我们在一个学生社团或者工作面试中,很有可能十分的表达能力会因为紧张只剩下两分。一位大学舍友,所知极多,平时的一大乐趣就是没事儿看英文的维基百科。思维也极其活跃,和他讨论问题,往往会被他言语中的机辩征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到了与陌生人相处的时候,却十分沉默,经常一个人拿着手机坐在角落一语不发。

    发挥口才第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克服自己在面对陌生的人、场合、事物时的紧张感。面对陌生的东西时,人的第一本能是在自己的嘴上贴一张封条,让自己待在一个舒适区里,而不去面对和陌生人打交道的紧张与不安。这个时候,如果我们顺着这种倾向,那么就会在这个舒适区里面越陷越深,越来越不喜欢开口,就好像温水里的青蛙一样而不自知。本来就只有7分的口才这时还要扣去4分,还怎么能够获得别人的关心与注意?

    如何克服这样的一种倾向?首先应当避免“性格使然论”。

    我们经常会为我们的不善于表达找到各种各样的借口,最常见的一个就是性格论,即“我的性格本来就是如此,这个人认识了对我也没多大用”或者“我的性格本来如此,我的能力会在工作和做实事儿中体现,不需要夸夸其谈”。

    有一次,我和一个社团的同伴去参加某地级市一位市领导与青年学生的座谈会,会后这位领导请我们吃饭,而席间我的这位在同龄人的社团里面非常活跃的同伴和平常判若两人,几乎很少说话。席后我问起他为什么表现地如此不同寻常,他说这个领导他认识了也没有用,距离他太远,所以他不想说话。结果后来,正是这位领导为我们社团提供了一笔赞助经费。而这位朋友,从他在吃饭时的行为表现来看,他更多地或许也是因为紧张,所以为自己顺理成章地找了一个借口。
第9章节:
    我们会为自己找借口,可是机会从来不会找借口。从走入社会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陷入了一张相互联系的网里面,一环扣着一环,一环和一环息息相关,你永远无法用自己局限的经验判断哪件事情或者哪个人在下一刻会和你发生联系。你也可能性格确实不善于和人打交道,但是但凡你想成功,你就需要克服自己的一切或真或假的毛病。

    发挥口才第一步,让借口离自己远一些。

    那么,究竟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口若悬河,无视自己的心理障碍,侃侃而谈?当然,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是敢说,不要害怕自己说错,想到什么都说出来。一般而言,能做到这样的人反而不会犯任何错误,只会越说越好。即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无法解决自己不敢开口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想的是,在我们的这样的一个年纪,本来就是犯错和试错的年纪,没有人会在意我们一句话的错误。。19zs。

    人都是自我中心主义,很多我们自己看起来很重要的事情,其实别人未必会关注,很多时候我们也只是陷入了自己给自己制造的恐慌中而已。仅仅只是因为可能的犯错这样一种没有发生的事实状态而失去表达自我的机会,实在是太可惜。

    有一位北京电影学院的老师,曾经教过我一个很好用的方法,帮助我在面对某些重大场合或者见一些大人物时不紧张。

    我姑且把这种方式称之为“表演法”。我们把生活当做一场戏,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的演员。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事件里,社会对我们有着不同的期待。一个胆小、怯场、不敢开口的我们是本色的我们,可是作为进入某种角色的我们,就变成了符合这个角色期待的我们。在面对一些场合或者人物时,我们不妨把自己当做一个去演戏的演员,等到入戏时,对方不过是一个和你演对手戏的另外一个演员,你所说的不过是一句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