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哥王阳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一哥王阳明-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阳明一愣:这么快就摊牌了?
  还没等他反应过来,一直没说话的老愤青李士实抛出了更劲爆的言论:“世上难道就没有汤武(商汤、周武王)吗?”潜台词是应该有人起来革命才对。
  王阳明平静道:“汤武再世也需要有伊吕(伊尹、姜子牙)来辅佐。”(很显然不是你俩)。
  李士实:“有汤武就有伊吕!”(很显然就是我俩)。
  王阳明依然平静:“有伊吕还怕没有伯夷叔齐吗?”(即使你们有帮手,国家还有许多我这样的忠臣来维护)。
  刘养正见王阳明态度坚决,拉拢没戏,准备告辞。就在这时,王阳明做了一个让他后悔一生的决定——让弟子冀元亨随行,去南昌为宁王讲学。
  后悔归后悔,但就当时的情形而言,不可能有比这更好的决定了。
  原因很简单,虽然朱宸濠备战已久,但造反毕竟不是造谣,稍有差池就将万劫不复。所以,当他知道了王阳明拒不合作的情况后,完全有可能因为各种顾虑而放弃谋反。一旦朱宸濠不反了,那他就是名正言顺的宁王,虽说明朝藩王无权无势,但毕竟是皇族成员,收拾区区一个南赣巡抚还是绰绰有余的。因此,王阳明说话不说死,日后好相见——作为封疆大吏我不便擅离职守去给你讲课,但我给你面子,让我的学生代我去,这还是可以的。
  另一种可能则更糟一些,朱宸濠得知情况后,决定孤注一掷,仍然要反,那么冀元亨此行便可摸清宁府的情况,以便王阳明早做准备。
  冀元亨和徐爱一样,对王阳明忠心不二,当年参加乡试时,考官以“格物致知”作为策论题目,冀元亨完全无视朱熹那一套,只按王阳明的观点来回答,搁到今天搞不好网上又多一篇“高考零分作文”。谁知冀同学人品大爆发,考官也能不拘一格降人材,愣是让他给录取了。
  冀元亨随刘养正二人一入南昌,发现局势比他想象得还要糟糕,来历不明的人在街头成群结队地出现,拿着刀剑招摇过市,地方官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谁也不敢管。
  朱宸濠对冀元亨倒是礼遇有加,好吃好喝招待着,引为上宾。冀元亨大大咧咧,该吃吃该喝喝,四处玩乐,每天都拿一堆打着“宁府造反集团有限公司”名号的发票找朱宸濠报销,一点不拿自己当外人。
  朱宸濠被雷到了,立刻找到刘养正,问他干嘛找了个二皮脸来白吃白喝。

54 舌战腐儒(2)
刘养正提醒朱宸濠,王阳明绝顶聪明,不可能收个脑残当徒弟,不如找个机会试探一下。
  作为一名文艺青年,朱宸濠喜欢的是诗词曲赋,对宋明理学了解很少,他翻箱倒柜找出一本张载的《西铭》,假模假样地拿去找冀元亨讲解。
  冀元亨认为朱宸濠之所以一天到晚想造反,是因为没有被教育好,思想出了问题,于是借题发挥,把张载的原意扔到一边,反复陈说“君臣大义”,听得朱宸濠很郁闷。
  朱宸濠想发表一下意见,刚一开口便被冀元亨打断。他话锋一转,又开始讲“时”与“势”的关系,暗示朱宸濠最好认清时势,别做傻事。
  朱宸濠听冀元亨纵横捭阖了一整天,得出一个结论——整个儿一高智商左愤。
  从冀左愤的表现来看,拉拢王阳明基本是不可能的了,但朱宸濠心里清楚,得罪王阳明后果会很严重,所以他也没怎么难为冀元亨,只是让他赶紧收拾东西走人,打哪来回哪去,别留在这添乱。
  冀元亨回到赣州,向王阳明详细汇报了南昌的情形。王阳明料定朱宸濠必反,却未采取任何行动,因为,有一个更重要的人正在家乡等着他。
  祖母岑氏。
  一百岁的岑氏沉疴日久,已处弥留之际,只望死前能再见自己的宝贝孙子一面。
  亲情为大,再说王阳明也不是墨子,非得摩顶放踵以利天下。保身才能建功,齐家方可治国,这一回,谁也拦不住他。
  乞休书一上,两个人很高兴,一个人不高兴。
  内阁首辅杨廷和、吏部尚书陆完很高兴,兵部尚书王琼很不高兴。
  我说过,杨廷和不喜欢王阳明,也不喜欢王琼,尤其不喜欢王阳明+王琼的组合;至于陆尚书,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凡是顾客讨厌的,就要尽力帮之除去。因此,这两人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让他滚蛋。
  但是王阳明身上有“提督军务”这个职务,所以能否批准他退休还要看兵部的意思。
  关键时刻,王琼把具体负责此事的兵部武选司郎中(国防部人力司司长)应典叫到跟前,说:我把王阳明放到南赣,给他兵符令旗、便宜行事的权力,并不只是为了应付几个山贼。一旦江西有变,还得仰仗他靖乱。
  应典立刻会意,提醒王琼说,福建的驻军有人煽动士兵哗变。
  王琼便以此为由,驳回吏部的意见,以兵部的名义上了一道奏本,让王阳明去福建处置兵变事宜。这样一来,他的职权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还能调动福建的军队,一举两得。
  问题是这样的奏本,杨廷和与陆完怎么可能同意?
  事实是不同意也得同意,因为朱厚照同意了。
  一直以来,王琼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主要战友有三个:杨一清、梁储和张永。
  杨一清虽然退休在家,但毕竟是三朝*,正德元年就当过三边总督,又曾平定安化王之乱,计诛刘瑾,如此履历和人望,跟杨廷和打个平手绰绰有余。
  梁储稍微差点,资格也不是一般的老,正德元年就当过吏部尚书,入阁后地位仅次于杨廷和。
  而张永是刘瑾伏诛后朱厚照身边最受宠信的几人之一。
  有这几个大佬支撑,杨廷和这局败下阵来也是意料中事。
  

55 内心憧憬光明 就不会惧怕黑暗
朱宸濠得知王阳明要走,愈发猖狂。他赶制皮甲,大造火器,还打死了江西都指挥使(江西省军区司令)戴宣。
  动静搞这么大,朱宸濠想造反基本成了公开的秘密。不过不要紧,按照常理,被老婆戴绿帽子的男人总是最后一个知道奸情,类比到朱厚照身上,也不例外。
  朱厚照身边的人都被朱宸濠渗透了,连给朱厚照唱戏的戏子也未能幸免,收了他一个价值连城的金丝宝壶,一堆人天天在朱厚照耳边夸奖宁王贤孝。公关工作做到这种份上,似乎已经滴水不漏。
  但朱厚照再脑残,还是有脑子的。他一合计,发现不对了:怎么人人都说宁王好,这不合常理啊。明朝又没有“全国十佳优秀藩王”“感动明朝十大王爷”的评选活动,炒作他贤孝有什么用?夸知县是为了帮他升知府,夸知府是为了帮他升巡抚,夸藩王是为了帮他……
  正巧此时都察院御使萧淮上疏参劾朱宸濠的不轨行径,朱厚照有点慌了,赶紧召集内阁几个大佬商量对策。
  杨廷和认为,朱宸濠毕竟未反,若处理不当,过激有变,反倒可能将其逼反。不如防患于未然,拟旨再削宁府护卫,使其无兵可反。
  众人皆以为然,便由内阁拟旨,着手安排削藩事宜。
  这一切当然瞒不过朱宸濠在京城的耳目,但问题是朱厚照虽然贪玩,却也明白丢了江山社稷自己玩个鸟,因此对这件事还是很重视的,内阁会议的内容一概秘不外宣。
  这就引发坊间诸多想象了,北京城的街头巷尾议论纷纷,都说朝廷要将宁王押解进京。
  密探信以为真,当即返回江西。
  密探回报时,朱宸濠正在为庆祝自己43岁的生日开Party,他闻言大惊,立刻找到刘养正商议对策。
  刘养正本来计划两个月后,也就是八月十五日起事,因为这天举行秋试,全国人民都在参加高考,注意力比较分散,现在看来只有提前行动了。于是他建议朱宸濠,趁明天江西省大小官员前来贺寿之机,将其一网打尽,正式起义。
  第二天一早,江西巡抚孙燧,以及分管一省民政、司法、军队的布政使梁宸,按察使杨璋,都指挥使许清等大小地方官如约而至。这帮人一到,就被朱宸濠收买的鄱阳湖盗贼凌十一和闵廿四率众包围了。
  众官惊疑不定,却见朱宸濠满脸杀气,出现在露台之上。
  该来的终于来了,孙燧毫无惧色,冷冷地盯着朱宸濠。
  朱宸濠将官员们逐一注视了一遍,开始摇头叹气,一脸苦相。
  众人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都不说话,气氛极其吊诡。
  过了半天,朱宸濠才用痛心疾首的语气道:“孝宗皇帝抱错了儿子啊!”
  众人傻了:靠,这种猛料你是怎么知道的?
  朱宸濠见大家都被震住了,继续道:“好在太后发现了,她已经下诏,让我起兵*朱厚照。情况就是这样,你们看着办。”
  孙燧见众人呆若木鸡,上前一步大声道:“太后诏书何在!”
  朱宸濠早就料到这个老对头会发难,没好气道:“少废话!我现在就要去南京登基,你要识相就做好护驾的准备!”
  孙燧厉声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你放着藩王不做,却要谋反,是自寻死路,休想让我为你殉葬!”言毕,向朱宸濠扑去。
  早有一队武士一拥而上,将孙燧按住。按察副使许逵见状,从人群中冲了出来,要救孙燧,也被武士死死按住。
  朱宸濠看了看挣扎不止的孙燧和许逵,又看了看惊恐万状的众官,道:“不要以为我不敢杀人。”
  许逵大声疾呼:“你能杀我,天子就能杀你!你这反贼,将来必定碎尸万段,祸灭满门!”
  朱宸濠大怒,喝令武士将孙许二人押出王府,斩首示众。
  其它官员,除了布政司参议(从四品)黄弘和马思聪奋起抗争,力竭而死。余者皆从宁王而反。
  朱宸濠不差钱只差人,虽然眼前这个造反班子怎么看都很山寨,但至少搭起来了。他志得意满,大肆封官,对外宣称十万大军,准备发兵。而刘养正却忧心忡忡地望着远方,惦记一个让他寝食难安的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