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百年 系列--残阳如血剑如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风云百年 系列--残阳如血剑如虹-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十七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以前只是一所普通的中等师范学校,2008年才升为普通高等本科院校。

  令人惊讶的是,竟然有那么多出类拔萃的精英人物在这所不起眼的学校里留下足迹。

  革命老人徐特立,著名教育家杨昌济,*一大代表*创始人李达,国歌作者田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周谷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谢觉哉,学部委员杨树达,学部委员黎锦熙等曾在此任教;

  同盟会创始人之一,为唤醒民众,在日本跳海自尽的陈天华,*一大代表*创始人何叔衡,*早期领导人蔡和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李维汉,红军高级将领刘畴西,红军高级将领袁国平,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的领导人任弼时,开国上将陶峙岳,现在通行的《国际歌》中文版的译者萧三等曾就读于此;

  当然,这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当属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毛泽东。

  很多很多年后,毛泽东的嫡孙毛新宇曾为该校题词——一师是个好学校。本人不懂书法,不评价其好坏,但希望大家一定去百度一下这几个字,谁不看谁后悔。

  毛泽东,字润之,出生在湘潭与湘乡交界处韶山冲一户富裕农家,天资聪颖,又桀骜不逊,喜读《水浒》、《三国》、《隋唐》、《西游》这些小说,这倒没什么特别的,哪个男孩子小时候不喜欢这些书呢?令人称奇的是喜欢这些“暴力”小说的毛泽东却生的男人女相,清秀无比,卦书上说此等面相乃大富大贵之兆。

  1913年的中国,能上到中专的人已属凤毛麟角,和咱们现在读博士后差不多,属于高级知识分子了,所以也就没有了升学压力,毛泽东不用为考试发愁,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比较自由的涉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这里,他结识了蔡和森、萧子升、何叔衡等人,第一次接触到了*主义思想,这得益于一个好老师——杨昌济。

  杨昌济是中国最早接受民本思想的知识分子,一生从事教育,桃李满天下,尤其是他对毛泽东、蔡和森的*思想的启蒙,终于因此二人的成就,使其“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的教育理想得以实现。

  湖南是中国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地方,崇尚文化,却没有文弱之态;市井小民,都以纵论国是为乐;楚人刚烈、直率、热情,民风彪悍,自视甚高,不懂得虚伪的谦虚,与受儒家思想侵染的中国人的传统性格截然不同。岳麓书院门口的对联写的竟然是“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杨度曾说“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口气之大似已登峰造极,但与毛泽东的诗篇相比,却显的含蓄内敛了许多。毛泽东几乎是楚人这些特质的集大成者,1925年,毛泽东写下了那篇著名的《沁园春。长沙》,记述了他在一师这段学生生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那是一个多种思潮汇聚的年代,那是一群充满着“以天下为己任”雄心壮志的张狂学子,这么一群处在“笼统立志”阶段的热血青年组建了一个叫“新民学会”的组织,这只是一个学生社团而已,谈天说地、纵论古今之余,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宣传和组织大家去法国俄国留学,去见识先进国家的政治与文化,那时的他们,还没有成型的政治观点,更谈不上政治主张,只是一些奢想空谈的学生娃,但历史却让我们记住这些名字,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罗章龙、李维汉、谢觉哉、向警予、杨开慧、蔡畅、夏曦、萧三、郭亮,因为这些人的存在,这个学生社团被写入了史册。

  1918年8月,毛泽东和蔡和森,萧子升等同学来到了北京,暂居在了已经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的杨昌济家里,他们此行是为了联系去法国留学事宜,但经过慎重考虑,毛泽东却打消了去法国的念头,当初成立新民学会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大家去法国留学,这次到北京的目的更是具体联系留学事宜,怎么到北京就变了呢?查了很多资料,都语焉不详,基本都以“经过考虑”一语带过,还有些人分析是经济原因和语言问题等等,这哪说的过去呢,这些问题若是真的存在,毛泽东也不可能是到了北京之后才意识到啊。其实,到北京之后,毛泽东与之前最大的不同就是,北京有个杨开慧,是杨昌济的女儿,在长沙时,二人就已相识,也许是因为那时开慧尚小,当时二人并无更加密切的交往。而此次来到北京,花季少女杨开慧已然出落的亭亭玉立,加上是那个年代少有的知识女性,真是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气派,而毛泽东不光学业优秀,而且人很风趣,说起话来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尽显才子风范,才子配佳人正合古风,两个年轻人迅速坠入爱河,在北京古城之中留下了许多才子佳人相依相偎的倩影。热恋之中年轻人,自然难舍难离,那毛泽东留在北大半工半读应该是最好的选择了,哈哈,有人又该说我戏说历史了。 

  通过杨昌济的推荐,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给图书馆写了个条子,让他们给安排个活,于是毛泽东就成为了北大图书馆的管理员,工作就是打扫房间,整理图书,月薪8元,虽然不能和教授们比,但自己的生活算是有着落了。图书馆的馆长叫李大钊,是个典型的北方人,只比毛泽东年长几岁,但其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渊博的知识,却让毛泽东很是惊讶和钦佩,在他那里,毛泽东知道了俄国十月革命,知道了一个叫*的大胡子外国人,李大钊那句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很让毛泽东有振聋发聩之感。

  在北大的日子是轻松的,工作很简单很清闲,他有充裕的时间博览群书,还可以去蹭课,他最喜欢的是胡适的课,因为在图书馆的关系,还可以认识很多知名学者,唯一不爽的是,他认识了人家,可人家大都不认识他,很多时候他很想参与到大家的讨论中,可一个区区工友,在一群中国顶尖知识分子阵营中,根本找不到位置,据说还被傅斯年当众奚落过,这对于心高气傲的毛泽东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好在还有杨家大小姐的欣赏,爱情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相必足以平复这个被人冷落的工友受伤的心灵。

  毛泽东在北大,徜徉在书的海洋中,沐浴在爱的甘霖下,不知不觉,时光已经走进了1919年,他辞去了北大的工作,于3月12日离开北京,和同学们一起到了上海,这些同学们将在此登船赴法留学,毛泽东专程来为他们送行,然后回到了湖南老家,去照顾病重的母亲,两个月后,在北京,在北大,爆发了改变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五四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在段祺瑞的坚持下,中国轻而易举的取得了战胜国的地位,并且获得了参加1月18日召开的“巴黎和会”的资格,会议标榜要建立世界永久和平。

  此时中国有两个政府,一个就是段祺瑞为总理的北京政府,或叫北洋政府,还有一个就是广州军政府。1917年段祺瑞打败张勋再造共和后,解散了1913年选出的国会,身在上海的孙中山展开护法运动(亦称“三次革命”),号召国会议员一起到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政府,也就是军政府,并就职为“大元帅”,誓师北伐。不过和以前一样,这个“大元帅”依然有名无实,到巴黎和会时,孙已下台,回头咱们再讲到孙中山的时候,会详细讲解这段历史。

  别看北京政府和广州政府虽然相互叫嚣着要干掉对方,但终归属于内斗,遇到巴黎和会这样的事,兄弟还是应该携起手来一致对外的,于是两个政府联合组团,任命北京政府外交部总长陆徵祥、广州军政府外交次长王正廷、驻英公使施肇基、驻美公使顾维钧、驻比公使魏宸组为全权代表,参与和会。和会开幕式,给了中国两个席位,一个开幕式有什么正经事啊,随便派俩人去应付一下不就完了呗,可人家陆徵祥还是非常认真仔细的拟定了一个代表排名,陆,王,施,顾,魏,陆为外交总长,排名第一无可厚非,王为军政府的外交次长,排名第二显示了对人家的尊重,施资格比顾老,加上顾主动谦让,认为自己排名末位比较合适,于是将施排在顾前,也不会有什么争议,魏本来就是负责内务的,排名最后也说的过去,可这么报到北京政府,也不知道哪个缺心眼的注意,北京政府训令,排名为陆,顾,施,王,魏,这下可就炸喽,王认为陆言而无信,施认为顾背后使绊子,顾维钧急忙跟施解释,这不是我的本意,您是我的前辈,理应排在我的前面的,可人家施老头就是不信,陆徵祥眼见着和谈未开,先起内讧,实在气恼,咱们干什么来了,是来和外国人争中国人的权益的,你们这算什么玩意,于是急电北京政府,恳请按自己的排名进行,否则就辞职不干了,也没法干了。北京政府只得同意了陆的意见,算是把这场纷争给平息了下去,然而裂痕已出,要想一门心思和衷共济也难了。亲临现场采访的《大公报》记者胡政之就曾尖锐地批评说:“中国人办事,两人共事必闹意见,三人共事必生党派……”。

  中国这个战胜国拿的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让你参加“分赃大会”,已经是大哥们给足了你面子,中国政府这点上还是有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