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江大移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新安江大移民-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们1961年4月16日,也是‘无产’移民到这里,那时全国闹饥荒,我们移民更是苦,国家供应我们村每人每天一斤毛粮,但籴米的钱没有,我这个支书就带头上山砍柴卖。那时,8角钱100斤的柴,一天只能挣一块来钱。穷人真是有祸躲不过。当年12月10日上午10时,一场大火把下徐村畜牧场烧得只剩下一片灰。还好,那天大家都下地铲麦子去了,没有伤人。但住在畜牧场里的21户,近100位外竹贤人连一双鞋子都没留下。国家也穷,没有钱救助我们,只给了我们每人10元钱和一家两把锄头。溪口粮站给我们送来了200只麻袋。那年,被火烧的一百多位竹贤人就靠这批麻袋过了冬。”
  这位85岁的老支书,只顾着说话,他抽的那支烟,烟灰飘了一桌,手上几乎就捏着一根烟蒂了。他从口袋里忙抽出一支烟,重新接上。在点烟的空隙时间里,我插了一句:“现在老人家抽的都是利群香烟了。”他左手忙把含在嘴上,已点着的那支烟取下,右手丢掉烟蒂后回答说:“现在村里也富裕了,有茶叶,有板栗,两千多亩毛竹山长得密密麻麻,几乎家家户户都是毛竹加工厂,仅农副业每人每年收入就超过3000元。”他笑着又说:“我家也不穷,抽这种烟还是不成问题的。”接着,他把刚点着的香烟深深吸了一口,又中气十足地谈起了他移民的创业路:
  “支部副书记严本炯原住在下徐村畜牧场,家里一贫如洗,刚移来时,我们还有几位大队干部也都插在寺下村的老社员家里。建造房子已成了外竹贤人的头等大事了。1961年春节过后的正月初二,外竹贤大队的党员干部等头头脑脑几十人汇集在一起,在划拨给我们的七百多亩耕地上选村基。我们走到灵山江边的一块地上,有人说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大杨家村落。1861年,太平天国起义军在龙游建立了政权,清朝为夺回龙游城,大杨家成了清朝驻军地。‘大阳家’,永远充满着阳刚。大家说:‘大阳家这个大队名字叫得响,我们村里将来一定会兴旺。’就这样,原来大杨家的村宅就变成了大阳家大队的新村址,外竹贤人就变成了大阳家人了。”
  从严本盛老人的表情上看,他对那时大队这一决策是十分得意的。严本盛老人说:“大阳家村的创立也是一波三折。”他抿了一口茶,又说起了他那连夜找后台老板的故事: 。 想看书来

6.重迁(4)
“从定下大阳家村的新村址后,说干就干,第二天规划丈量,三天之内就在新村址上画下了全村一百多户移民的平面图。正月初九,有几户劳动力强的移民户就打下墙基。正月初十,大阳家人来到移民房工地上,大家一下惊愣了,原来打下的墙基石,被拆掉乱丢,平面图上的石灰线也被扫乱。大家正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的时候,寺下村一下来了上百人,他们拿着木棍,背着锄头,气势汹汹地对我们说:‘大杨家和寺下村过去风水相冲,你们拿去了那么多田和山,我们忍了,但你们村不能在原来大杨家村基上建房。’寺下人就又动起手来拆我们的墙基了。我们几位干部商议认为,这时要继续挖墙基垒石块,很可能就要冲突起来。寺下人有备而来,我们肯定吃亏。我就动员大家全部撤回家。我们回到寺下村上,寺下人说:‘大杨家兴盛时期,寺下村一直不振,自从大杨家衰败下去,这多年来,寺下村人丁兴旺,人才辈出,现在成了方圆百里有名的大村落。’听了他们这么一说,更坚定了大阳家村在大杨家的老宅地上建房的信心。大阳家人说:‘我们无论如何也要把这移民房建起来,否则,我们永生永世在这里抬不起头来。’我当时想,村上的人情绪上来,要改变也难。但强行去做,双方肯定要流血伤人。这时已下午三时了,溪口到衢县的班车已没有了,赶了25里路,来到龙游,搭上火车,到衢州已晚上七时了,当时肚子‘咕咕’地响也顾不上,就直往衢县县委大院奔,也巧,董炳宇书记刚下乡回到办公室,我想不到在淳安冲着董书记的一番气话后,在衢县县委里却见到董书记。他一见面就说:‘老兄弟,你们移到溪口,我还没上门来看望你,你们又有什么事找上门来了。’我把村上建房的前前后后说了。董书记果断地说:‘这是寺下村的不对。封建迷信一定要扫清。’他随手拿起一张信笺,给溪口区委书记朱炳松写了一封便信交给我说:‘看样子,你饭还没吃吧?’我点了点头。他便叫秘书安排我吃饭、睡觉。我两年没吃到肉,那天晚上,董书记请吃的猪肉,我高兴了好久一阵子。”
  说到这里,他又松了一口气,丢掉了烟蒂,接着又说了下去:
  “县委书记的信,果真显灵。我第二天把信交给了朱书记后,当天下午,寺下大队党支部和大队里几位干部都到区委去了,晚上寺下大队党支部书记找到我,开口便说:‘你们告了我们的状,我们是口服心不服。’就这样,我们村的房子造起了,大阳家的村名也叫响了,也真奇呢!45年来,我们村的房子已经是第三、第四代了,许多移民家都住小别墅了。我们六百多人的村庄这些年来出了三四十个大中专学生。而寺下村一千六百多人只有七八个大中专学生。他们怪当时的大队书记、大队长没有坚持把好这个‘关’,让淳安人占了便宜。”
  新安江水库移民处于特殊时代大背景,过密的安置,不切实际的后靠,造成新安江人一次次重复转迁,给他们造成了抹不去的伤痛。特别是在那饥荒中幸存下来的新安江人,更是难以忘记那“无产”和“无序”的迁徙。他们内心都憋着一股气,一股时时刻刻都会喷发出来的怨气。在我所到的省、市、县、乡、村中都听到新老社员之间的矛盾,轻者“偷鸡摸狗”之后的相互谩骂,重者动起锄头铁耙、木棍刀枪,几百、几千人参加械斗。他们为了什么?为的是争夺生存权。安置地的老社员把房屋无偿地让给新社员住,土地、山林采取了“一平二调”的征用或是只象征地收取微薄的征用费,他们也失去了很多很多。而新安江水库移民总感到社会是欠着他们的,又感到是社会的“弃儿”。他们心不甘。新老社员双方都感到国家亏待了他们。因此,新老社员之间稍有不顺心的事就会冒出“火花”,燎原成“大火”波及到外乡、外县,变成难以扑灭的“火海”……
  好在,历史已经过去,无论老社员还是新移民,都已经开始了新的生活。('EXC')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