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国医-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老身边的人也说,李老吃饭的时间非常精确,在他工作期间,早饭时间为6点,午饭时间为12点,晚饭时间为下午6点,数十年如一日。离开工作岗位后,李老将早饭时间延迟了一个小时,同样严格遵守,至今保持不变。
  李老对吃饭讲究少而杂。他早上喜欢吃稀粥和黄花鱼;午餐喜吃肉食,高兴时能吃两块红烧肉;晚上喜欢喝汤,吃青菜,每逢白菜汤、菠菜汤、柿子汤都如获至宝。李老进食还讲究适可而止,再好的东西也不会多吃。此外,他还每天早晚都喝牛奶,40年来未曾中断。
  二是调节情志,豁达面对人生。
  李老说:“凡人皆有七情六欲,情志变化过激最能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所以必须竭尽一切之可能,施用最佳之法,抑制过度喜怒哀乐。如某时某地因某事欲发盛怒之时,我的办法是即刻离开到别处走走,避开致怒之事。”
  可见,心胸豁达也是李老长寿的法宝,李老调节情绪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画竹子,他如果在生活上遇到不能排解的愤懑情绪时,就会拿来笔墨纸砚,画一幅随风飘摆的竹子以宣泄情绪。画完欣赏一番后,李老就会把画撕掉,似乎已将烦恼抛却一空。
  三是脑常用,烟酒适量。
  李老深信大脑用进废退,愈用愈灵,所以他经常处于思考状态,至今头脑清楚,灵性不减。同时对于烟酒,李老并不禁绝,但会适量,烟一日两三支,酒则每逢兴趣神怡时常饮一杯,他对此还曾写一歌:
  烟酒原本为佳珍,适宜少用可提神。
  过量成癖损脏腑,伤身减寿当审慎。
  健康回音壁
  活到天年是大多数人的渴求,国际上公认基因遗传、地理与生活环境、社会背景、饮食习惯是长寿的四大关键因素。现在世界上著名的五大长寿乡:格鲁吉亚的外高加索、巴基斯坦的罕萨、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巴、中国新疆的和田和中国广西的巴马。这五大长寿乡的老人之所以能够活到天年,除了遗传、环境等因素外,促进他们健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饮食清淡、合理,营养均衡。
  他们的饮食有四大特点:
  1.不饱食
  一般人日均摄入热量标准是2400千卡,他们每人每天仅摄入1640千卡,相当于一般人每天摄入热量的。
  2.荤素搭配合理
  这五个地方中,两处以玉米作为主食,三处以粗小麦粉搭配马铃薯类、豆类等杂粮为主食,充分发挥了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有四个地方的人都喝牛、羊奶,吃少量牛、羊肉,常吃蛋类、豆腐,蛋白质摄入量较适当,并以素食为主,荤食为辅。
  3.清淡饮食
  吃盐、糖偏低,以植物油烹调为主,吃动物脂肪少。这就大大降低了冠心病、高血压、中风和癌症的发病率。
  4.常吃蔬菜、水果及其他有保健作用的食物
  像外高加索的老人常年喝酸奶,吃大量洋葱,吃无花果、蜂蜜、核桃等,百岁以上的老人每天吃水果量大于1千克者有,一年食用6个月以上者占有。
  

第十四章 李济仁(1)
治疗时间也是治病的一部分
  李济仁,原名李元善,1931年出生于安徽歙县,7岁入私塾,喜读经史之书。1943~1948年,师从新安名医张根桂研习中医,并更名“济仁”,成为新安名医世家“张一帖”的第14代传人。学成之后,李济仁开办了联合诊所,并于1955~1956年被选派到安徽中医进修学校的师资班学习,1958年调入歙县人民医院工作,现为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行医60余年,李济仁教授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不断开拓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诊疗特色。在治疗外感病、急症方面,他继承“张一帖”心法,用药猛、择药专、剂量重,常一剂奏效;对于疑难杂症,则参合新安汪机“培元派”调补气血、固本培元的思想,熔经方、时方、验方于一炉,针对世界性顽疾系统地提出益肾填精、健脾和胃、养血舒筋等法;在痹症诊治上提出寒热辨治、气血并举、痹痿同治的“三期疗法”,创立治疗冠心病的“归芎参芪麦味方”、治疗慢性乙肝的“乙肝转阴方”等验方,并总结出“强调服药时间,注重动静宜忌”、“推崇数方并用,主张定时分服”等精辟论见,对中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服药时间是一个大问题
  大师手记
  服用方药亦应结合人体之动态和药物作用之特点,选择最适宜时间,以充分发挥其功效。
  ——摘自《李济仁 张舜华》
  国医释读
  李济仁教授认为,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生理活动与病理变化随时处于动态之中,所以服用方药也应当结合人体动态和药物作用的特点,选择最适宜时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药性,使疾病好得更快。
  李老以肝病为例,认为治疗肝病的药物最好在睡前服,或药后即卧,宜静不宜动。这是因为“人卧血归于肝”,药物有效成分吸入血中,流入肝中,肝血流量愈大,药物在肝内有效浓度相应增高,疗效也就越好。
  另外,对于排石方药,李老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其作用主要在于松弛、扩张结石所在的管道平滑肌,使管腔增大,利于结石下移外排的机理,提出白天服药,药后宜动少静的主张。这是因为,白天活动较多,有助于药力推动结石,并且白天还可给予大量饮水配合排石。
  除此之外,在服药时间上,我们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病在上焦的(心、肺部),欲使药力停留较久,宜饭后服。
  2。病在下焦的(膀胱、肠),欲使药力迅速下达,宜饭前服。
  3。清热解毒药、润肠泻下药、滋补药宜空腹服(早饭前1小时或晚饭后1小时),此时胃中空虚容易吸收。
  4。特殊药物应特殊服用,如助消化药在服药前应少量进食以助药效;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服药前应喝点糖水,这样可以提高杀虫的效果;攻下药在大便后应立即停服;安神药、滋补药、延缓衰老的药物宜睡前服用;安眠药应在睡前2小时服用。
  健康回音壁
  正确服药,还应注意温度。汤剂在治疗一般疾病时均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按特殊的服法服用。凡属理气类药,热则易舒,凉则增滞;活血、补血、凉血、止血类药,寒则淤滞,热则沸溢。凡解毒剂,俱宜冷服,这样可使毒物之淤滞易于排出,热服则会导致毒物扩散。凡热性病宜冷服,而寒性病宜热服,发散攻下,以助药力。行血脉通络达筋骨者宜热服,收涩固精止血之剂则宜冷服。除烦止渴祛暑之剂宜热服,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功能疏散肌表,宜热服;清热药和消暑药宜冷服。大热病用寒药应温服,大寒病用热药应冷服。对于不应冷服的汤剂在服用后会引起胃肠刺激,出现腹痛或呕吐,可用生姜擦舌即止。

第十四章 李济仁(2)
冬病夏治,让你的冬天不再寒冷
  大师手记
  冬病夏治法基本思想是:一方面借助自然界夏季阳旺阳升、人体阳气有随之欲升欲旺之趋势,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对阳虚者用补虚助阳药,或内寒凝重者用温里祛寒药,以求更好地发挥扶阳祛寒的治疗功能。一方面为秋冬储备阳气,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被严寒所伤。
  ——摘自《李济仁 张舜华》
  国医释读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治疗中的一种特色疗法。它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结合经络针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扶持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直接或间接治病、养病的目的。
  在这里,“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主要包括过敏性哮喘、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呼吸道慢性疾病,除此之外,还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肠炎、冻疮、慢性腹泻、部分虚寒妇科病引起的关节痛、肾虚引起的腰痛、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的疾病。这类疾病大多具有阳气虚损,遇寒发病的特点。“夏治”则指这些病情到夏季一般会有所缓解,所以在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夏季三伏天,对“冬病”进行辨证施治,适当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可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在治疗方法上,冬病夏治包括针灸、擦浴、拔火罐、按摩、理疗、食疗、穴位贴敷、中药内服等多种疗法,其中穴位贴敷最为常用。下面就为大家推荐几种贴敷验方:
  1。哮喘患者
  用白芥子、苏子、元胡各20克;甘遂、细辛各10克,研成细末。每次用1/3的药粉,加生姜汁调成膏状,分别摊在6块直径5厘米的塑料布上,贴在背部的肺腧、心腧、膈腧(即第3、5、7胸椎棘突下旁外开寸),用胶布固定,约3~6小时去掉。在头伏、二伏、三伏,共贴3次。
  2。“老寒腿”患者
  用川乌50克,吴茱萸30克,艾叶、透骨草各9克,细辛6克,研为细末。把药末用纸包好后,外用纱布重包,用线缝好,垫在脚心上。从初伏开始使用,二伏换一料药,三伏再换一料。
  3。风湿性关节患者
  用肉桂、干姜各50克,白胡椒、细辛各50克,公丁香20克,乳香30克,黑老虎50克,共研为细末,再将200克蜜熬成膏,将药末纳入蜜膏内拌匀,摊在白布上,在初伏第10日开始贴患处,每天贴6~8个小时,到三伏末日为止。
  4。肩周炎患者
  可取桂枝10克,透骨草20克,清风藤、豆豉姜各30克,伸筋草、片姜黄、川芎、威灵仙各15克,羌活12克煮成药汁,再用麦麸皮300~400克放锅中炒黄,趁热加入药汁和一匙陈醋,拌后盛入纱袋内热敷肩关节痛处,每袋可用1周。从初伏起,每日1次,每次6~8小时,一直敷到三伏末。
  5。易发冻疮者
  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