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华尔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感悟华尔街-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洛杉矶分行的状况,也折射了永隆银行的经营理念。永隆银行是十分强调财务与经营稳健的,当期盈亏平衡是决定启动一个项目的通用原则,而其信贷业务也主要面向知根知底的老客户,以此来防范信用风险。
  在美国,关于银行规模的大小一直有“大即好”和“小即好”两种声音。作为美国中小银行代表的社区银行,在与大银行的激烈竞争中寻找生存空间,一直保持了稳定的发展。社区银行的资产规模通常在1?000万美元和数十亿美元之间。从市场定位看,与大银行有明显的区隔,主要满足当地家庭、中小企业和农户的金融服务需求。由于对客户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并能相应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贷款也主要面向附近社区的存款者及相关社区内的中小企业,美国的社区银行作为大银行的有益补充,具有相对发展优势,并在美国经济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看了永隆银行洛杉矶分行之后,我尽管不会因此赞成或否定哪种观点,但也确实体会到,只要经营得法,小也能好。
  告别前,我对分行取得的成绩表示了肯定和祝贺,并简要介绍了招商银行并购永隆银行的进展情况,勉励大家为永隆银行在新的历史阶段更快发展贡献力量。
  看到我们要离开了,分行的同事显得有些恋恋不舍。分行负责人赶忙叫来了所有能走得开的同事,在一楼合影留念。
  考量:战略并购
  挥手作别了永隆银行洛杉矶分行那些质朴的同事,我的思绪又回到了金融危机以来人们对这桩并购的种种议论上来。
  9月30日的交割仪式上,当我从永隆银行原董事长伍步高博士手中接过将伍氏家族持有的永隆银行的股权转让给招商银行的受让文件时,招商银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并购交易在那一刻尘埃落定。
  此时,我特别感激董事会尤其是秦晓董事长高瞻远瞩的果断决策。最开始对于这桩并购,我有些犹豫。尽管永隆是一家在香港有75年历史的银行;尽管它的财务指标看起来都不错;尽管它在香港市民中有良好的口碑;尽管香港金管局对永隆银行评价不错,但我们并不认为它是一家很优秀且进取心很强的银行。它的客户结构趋于老化,新客户开发能力不足。此外,我们决定并购时处于卖方市场,交易信息并不完全透明。为此,我们的项目小组在尽职调查方面作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又对收购的方式、收购的风险进行了深入研究。

第二章 危机中起步(2)
秦晓董事长一直坚定地支持我们并购永隆。他专门致电银监会刘明康主席汇报了此事。不久后,2008年5月的一天,刘主席特别召开了一个电话会议,与秦晓董事长和我讨论此次并购。在听取我们对永隆银行概况、交易结构、收购对招商银行的战略意义、并购的主要风险、尽职调查后对净资产的调整情况、估值情况、并购对我们主要指标的影响、目前的法律地位及提请审批事项等情况的汇报后,刘主席对我们表示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他指示我们说,招商银行在完成并购之后,应该集中力量经营主业,至于永隆原有的保险业务,妥善处置就行了,不一定要接手。同时,由于目前世界经济形势不稳定,油价高企,对香港经济影响会很大,对香港房地产影响也很大,而永隆银行的贷款又以房地产业务为主,因而对永隆银行的负面影响是综合性的,永隆银行未来经营环境并不理想,所以招商银行买下永隆银行后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达到目标。
  刘主席还表示,招商银行收购永隆银行之事目前还未正式披露,等到披露后,业界会有很多评价,招商银行要有相应的思想准备。招商银行自己对此事的评价不能太乐观,也不能太悲观。要准备好合适的整合计划,对法人治理结构、组织架构、业务、人员要有安排,要找得力的人来管理银行。
  正因为有了监管机构和董事会的大力支持,我们这桩并购才得以圆满收官。英国《金融时报》曾经这样评述:招商银行并购永隆的案例对中国其他同业来说,并不具有可复制性。
  5月底,我们完成并购的意向签约后,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股市大幅下挫,特别是雷曼兄弟倒闭之后金融机构的估值一落千丈,市场对招商银行并购永隆的价格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如果现在并购,不是可以少花钱吗?
  这当然是一相情愿的设想。因为以现在的价格,买方愿买,卖方不一定愿卖。要等新的机会,至少要5年。而在这5年之内,招商银行是完全有可能消化并购成本的。况且,香港这样的并购机会已经不多了。更重要的是,招商银行并购永隆的战略意义并没有因为金融危机而改变。
  尽管管理层都感觉到了很大压力,但由于董事会的大力支持,我们没有动摇。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必然趋势;跟随企业客户走出去,为他们提供金融服务也是国内银行必须考虑的问题。况且中国内地市场已经开放,别人进来,我们不可能不出去。而银行走出去,主要有两个途径,要么开分行,要么并购,无论哪种选择,首选香港都是明智之举。因为招商银行总部在深圳,与香港一界之隔。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拥有全球最成熟、效率最高、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金融体系。香港的银行应该说都是在国际化环境中,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通过并购香港的银行完全可以积累国际化经验。另一方面,香港与大陆同根同文,特别是与深圳习俗相同,文化相近,沟通交流方便,并购后的整合相对难度较低,成功率较高。另外,招商银行是以零售业务见长的银行,香港的市场对我们而言很有吸引力。
  从并购永隆,我进一步想到,遭遇了当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还要不要进行?招商银行的国际化进程还要不要推进?银行内外的质疑和议论是显见的,但答案应该是明确的:既然国际化是中国银行业的必然趋势,在总体方向上就应该坚定不移,不能因为经济周期而摇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章 危机中起步(3)
自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国富论》算起,经济学已经发展了200多年,其中所有的经济金融学家和所有的经济金融理论,都承认经济周期的客观存在,认为经济将按照繁荣、衰退、萧条、复苏4个阶段周而复始地运转。而纵览全球数百年的市场经济发展史,几乎每个国家都经历过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有44个国家发生过金融危机,而90年代以后有77个国家发生过系统性金融危机,每次金融危机持续时间为2~3年。
  遇到金融危机,中资银行推进国际化进程,当然应该更加慎重,更加讲究策略,因为风险确实在加大。但我们也应看到,当前的金融危机也给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比如在此次金融风暴中,大量外资金融机构因破产倒闭退出市场,或者因流动性紧张而主动收缩业务,这给受冲击较小的中资银行留下了较大的市场空间。实际上,许多跨国跨境客户出于安全性考虑,倾向于选择中资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同时,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裁员,也为中资银行物色、选聘人才特别是各类高层次专业人才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此外,在高风险、高压力的环境下试水国际化,要求更高,相应得到的锻炼也最大。
  金融危机是双刃剑,危中有机。有远见的人不会只看到一面,更不会因此迷失方向。
  整合:1+1>2
  并购永隆期间,在招商银行内部的网络报纸《招银e报》上,曾做过“你最想对永隆同仁说的一句话”的调查,其中有个员工说:“永隆有经历风雨的沉淀,招商银行有开拓创新的精神,携手共进必有最美好的前程!”很朴素的一句话,道尽了广大员工对招商银行和永隆优势互补的期待。
  那么,1+1能否大于2呢?
  从招商银行和永隆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来看,双方确实在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方面存在较强的互补性。
  永隆银行成立于1933年,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77年来,永隆银行经历了多次金融危机和经济波动的考验,依旧得以生存和发展。虽然其资产总额在香港上市银行中仅列第十位,但经营稳健,资产质量较好。另外,永隆银行是典型的银行控股集团,旗下拥有保险、财务、证券、信托、期货等多家全资子公司,业务范围涵盖多个领域。2007年,永隆银行非利息净收入占营业净收入的比重接近48%,即使去掉一些临时性因素,也远远高于内地的银行。扎根于香港,让永隆具备丰富的应对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的经验。此外,作为香港本地的一家老牌银行,永隆银行在香港拥有较广泛的分销渠道和忠诚度较高的客户群体,建立了良好的声誉和品牌。
  另一方面,永隆银行也有短板需要弥补,比如治理结构不尽合理,一直以家族式管理为主;在大陆的网点资源明显不足,内地业务的开展受限制;在经营上开拓进取不足,发展较为缓慢,新客户比例很小等。而在香港市场已经饱和的环境下,永隆不连通内地恐怕难以为继。深圳与香港毗邻,无论是在市场发育程度还是在企业适应市场能力方面,都堪称内地最适宜与香港合作的城市。
  而1987年从深圳蛇口走出来的招商银行,被公认为内地最优秀的上市银行之一。它建立了规范、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呈现出资产规模稳步增长、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经营绩效持续向好的良好发展态势,整体竞争优势和品牌形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另外,与永隆银行相比,招商银行还有一个突出优势,就是在内地拥有广泛的机构网络和优良的客户基础,而且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虚拟渠道上保持了领先地位。

第二章 危机中起步(4)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