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霸事笔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春秋霸事笔记-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骱Γ一蛐碛械阆M

  什么话?宋桓公更加奇怪,非要比周公厉害,我的国家才有救,没有的道理。他倒要问个明白:“难道我没有周公厉害,国家就要灭亡吗?”

  宁戚看已经套住了宋桓公,就开始解释:“周公辅助周王治理周王朝,天下太平,四夷宾服,是什么原因?人家周公吐哺掘发,既勤奋又谦虚。现在的齐桓公继承了经过两次*的齐国,学习周公的作风,很勤奋很谦虚,对贤士宾客很尊敬,就像我这样的人都直接提拔为大夫,给予很高的待遇,还怕招揽不到人才,因为人才不去他那里辅助他,国家就不能昌盛。可是,尊驾呢?说句大不敬的话,你妄自矜大,简贤慢客,让我就站在这里,即使有什么好的建议或者治国外交的方案,也不会告诉给你。如此轻慢客人,谁会到你这里来啊!你的国家不是将要灭亡了吗?难不成还是周公那样治理国家的人要灭亡?”

  宋桓公听了宁戚这番解释,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些都是真知灼见,很有道理,任何一个聪明的国君都不会去和正确的东西作对。特别是在*的年代,对于人才的需求极大,竞争的世界更加需要人才。战争的年代对人才的重视远远高于和平年代,没有市场的竞争是不会知道人才的可贵。况且宋桓公也是个十分想做番事业的人,他后来跟自己儿子宋庄公说他这一辈子最敬仰也最嫉妒的人就是齐桓公,经常跟宋庄公讲齐桓公的事情,表现出极度的忠诚。宋庄公在父亲的影响下,成为了齐桓公晚年最铁杆的“粉丝”,并且希望成为第二个齐桓公。

  宋桓公连忙道歉说:“哎呀!对不起啊!宁先生,我一时不明事理,请先生勿怪!多多指教!”

  在一旁的谋士戴叔皮见宋桓公掉进了宁戚的套子里,连连挥舞腰带暗示宋桓公,但宋桓公“入魔”已深,不理会戴叔皮。心理学的作用就是那么奇妙,能使傲慢变成谦卑,它就像皇帝微服出巡,一经亮明身份,那些贪官府中的众人马上“扑通”跪地。物质不变,形势却转化了,这就是说客。

  进入正题

  既然宋桓公已经入套,宁戚就可以详细地说明目前大军压境的利弊:齐桓公是名正言顺,奉天子之命来*,你是逃会在先,又要违命在后,理曲的战争必然是输定了,而且齐国结集的大军实力那么强。何况齐宋两国实在没有什么仇恨,只是一点意见冲突,齐桓公派我来的意思,眼前最好的办法是讲和,不要因此破坏了两国多年的关系。关系一旦破坏,宋国背后受到郑国和蛮夷的危险,这边又和齐国不和,到时候,必定孤立无援。

  这么详细的利害关系一分析,宋桓公表现出大彻大悟的模样,连连点头。

  整个对话见《东周列国志》,加上作者的总结和推敲。

  为了杜绝小人的讥讽,巩固自己的地位,宁戚虽然走了一招险棋,但这不失为是一招好棋,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也让他在齐国的地位日益稳固。

  《左传》庄公十四年传:“取成于宋而还”。成就是讲和,但实质上是宋国妥协。

  宁戚带着宋桓公送给齐桓公的几车礼物回来向管仲交差,没有人比管仲更高兴的,他发现了一把上好的利器,对于以后实现抱负有很大的帮助。管仲立刻把几车礼物转送给了周王的“钦差”单伯带回去,一来是给周王献功,让他以后更坚定地支持齐国,二来是宣扬齐国不是为了贪利,而是奉行厚往薄来的政策。

  半年的功夫就收服了中原两个大国,可以说对外战略非常成功,但这只是在外人看来的,管仲知道这些都是暂时的臣服,也就是所谓的“嘴上服心里不服”,心服那是以后的事情,他没有去想,目前,中原还有一个大国没有收服,就是河南郑州一带的郑国。可是,已经用兵半年多,士兵有些怨言,况且长途跋涉恐怕不利,只能暂时回国休整,但是,一旦中止行动,就好像一辆热气腾腾的车在冬天冰冻里停下来,马上就会丢失热量。

  俗话说:乘热打铁,怎么打呢?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一段动 乱的郑国史
上学时候,数学成绩好的人都知道,解一道烦琐的应用题或者证明题,最好的方法是把相关的东西一个一个从题中选找,列出来,再从中思考答案就简单多了。现在,管仲就在像学校里的学生在罗列短式,他要解的不是数学上的应用题或者证明题,而是一道外交战略题。这道题里面已经基本排除了动用强大的军事力量,因为军队在回国以后,好象一个干活干得很累的人一屁股坐下,很难再站起来干活,那么他只能围绕问题的中心郑国来罗列一些短式。有些时候,短式可以很好地帮助你解决复杂的问题,使其清晰化,政治家要用到这种方法,商人更加需要。

  如下就是管仲在竹简上罗列的一些“短式”:

  一、郑国的地理位置:郑国位于河南郑州一带,距离齐国路程遥远,即使动用军事力量,也难以控制,反反复复只会徒劳无功。

  二、郑国现在的政府:现在做国君的公子婴和齐桓公的哥哥齐襄公有仇,也就是和齐国有仇,当初齐襄公把他的哥哥子亹给杀了。《左传》桓公十八年传:“秋,齐侯师于首止。子亹会之,高渠弥相,七月戊戌,齐人杀子亹,而轘高渠弥”。 轘就是车裂,五马分尸的意思。杀了当时郑国国君子亹,五马分尸了他的相国,这件事情发生在十四年前,公元前694年。郑国因此更加与齐国敌对,现在宁可投向危险的蛮夷楚国,也不与齐国言好,可想仇恨之深。

  三、郑国的历史:郑国最有趣,最令人关注的就是最近三十余年的*政治,从公元前701年,鲁桓公十一年,郑庄公一死,郑国国君就频繁地更换。按先后顺序来讲述:

  1、公元前701年,《左传》桓公十一年经:“宋人执郑祭仲。突归于郑。郑忽出奔卫”。后面的十一年传描述了当时的事件:“初,祭封人仲足有宠于庄公,庄公使为卿。为公娶邓曼,生昭公,故祭仲立之。宋雍氏女于郑庄公,曰雍姞,生厉公。雍氏宗有宠於宋庄公,故诱祭仲而执之,曰:‘不立突,将死!’亦执厉公而求赂焉。祭仲与宋人盟,以厉公归而立之。 秋,九月,丁亥,昭公奔卫。已亥,厉公立”。《左传》中习惯在国家后面加人名来表示特定含义,如“郑忽”就是郑国的一个名字叫忽的人,这里就是郑昭公忽。这其实就是当年“宋庄公贪赂构兵”事件的开幕,事情是说郑庄公娶了邓国一个叫曼的女人,生了昭公忽,让自己的宠臣祭仲辅佐他继任国君。又娶宋国一个叫雍姞的女人,生了厉公突,这个叫雍姞的女人的家族在宋国是很显贵的,厉公答应宋庄公高额的条件,让他帮助自己坐上郑国国君的位子。于是,宋庄公把祭仲这个顾命大臣骗来,让他把即将上任的国君昭公赶走,拥立厉公突。这就是整个过程,后来郑厉公因为无法兑现高额的条件,引发了一场七国大战,那是后话。

  2、公元前697年,《左传》桓公十五年传:“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顾命大臣祭仲专权,郑厉公害怕位子不稳,在继仲的女婿雍纠的怂恿下,设计要除掉祭仲,这其实就是典型的“权臣之死”。后来,消息走漏,“祭仲杀雍纠”。鲁庄公十五年经:“五月郑伯突出奔蔡。郑世子复归于郑”。顾命大臣祭仲把厉公突赶走,又把自己四年前亲手赶走,流亡在国外的昭公忽接过来当国君,这是很戏剧化的。后面还提到一句被赶出去的厉公突的去向:“秋,九月,郑伯突入于栎”。厉公突又从蔡国跑到栎这个地方,一直在那里待了十七年。

  3、公元前695年鲁桓公十七年传:“初,郑伯将以高渠弥为卿。昭公恶之,固谏,不听。昭公立,惧其杀己也,辛卯,弑昭公而立公子亹”。大臣高渠弥以前是昭公忽的政敌,现在昭公做了国君怕昭公杀了自己,所以,先下手为强,在昭公去打猎的时候就把他干掉。高渠弥和祭仲不敢再召回流亡在栎的厉公突,就立了子亹做国君。

  4、公元前694年,也就是第二年,《左传》桓公十八年传:“秋,齐侯师于首止。子亹会之,高渠弥相,七月戊戌,齐人杀子亹,而轘高渠弥”。祭仲辅助了子亹的弟弟做了国君,也就是目前的郑国国君,和齐国的仇恨就是此时加深。其实,在二十多年前,齐桓公的父亲齐僖公和当时的郑庄公是很好的朋友,郑庄公死后,因为“宋庄公贪赂构兵”事件,两国才结下仇恨。

  把这些郑国的基本概况列出来之后,管仲不由吟了一首诗:

  
  扬之水,不流束楚。

  终鲜兄弟,维予与女。

  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

  扬之水,不流束薪。

  终鲜兄弟,维予二人。

  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

  这是当时流传的一首暗喻郑国多难的政治诗,题目《扬之水》,收录在《诗经&;#8226;郑风》中。“兄弟”寓意的是昭公忽和厉公突,几进几出,争到最后谁都没有胜利,一个死掉,一个流亡。

  管仲边吟着,感慨其中的无常,边揣摩着对策。突然心生一计,目前郑国政府的敌人不是仅有齐国一个,还有另外一股势力在蓄势待发,那就是诗里暗喻的厉公突。

一个等待了17年的国君
郑厉公的坚忍

  在中国历史记载中,郑厉公可能是流亡在外时间最长的国君。他流亡在栎的17个春夏,日日夜夜都梦想着回到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重新夺回原本是他的宝座。其实,在同一时期的国际政治事件中,也有不少国君流亡国外,但都在极短的时间内复位或者死掉,如果不成功,当然就去死,像所有国破的君主那样上吊自尽。可是,他没有,在齐国政府没有派兵支援他复位之前,他一直在栎这个小地方训练着兵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