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政委第一章(3)
“姜海河,把整个演习搅黄,你要负责任的!”
“战场上,最高原则是对打赢仗负责!”
“姜海河,姜海河,请转换对指挥所通信频率,师首长找你讲话!”宋铁甲见不能阻止姜海河,报告了指挥部,让指挥部直接干预。
姜海河一时没想好该怎么回答,压迫通话开关转为对内讲话,向驾驶员下命令:“加速前进!”
“利剑1号,利剑1号,听到请回答!听到回答!听到回答!”宋铁甲的呼叫声很大,一直在炮塔里回响着。
姜海河好像没听见一样,转动潜望镜,注视着分道隆隆西行的部队。
旁边的二炮手又一次伸过手来捅了捅姜海河的胳膊,焦急地敲打着耳机向他使眼色。
这个二炮手是270团司令部作训股长梁兴。
姜海河第一次独立指挥这样规模的演习,别说指挥部不放心,自己也没底数儿,为有个商量,把他拉上来代理二炮手。
姜海河在九连当指导员,梁兴是排长。此人颇有心计,是装甲兵指挥学院参谋培训队毕业的全优学员,对坦克兵作战战术理论算是科班出身,又有多年训练实践经验。要单说这个仗应该如何打法,梁兴非常赞成姜海河的决心,心里暗暗佩服老指导员的胆识。但是,他也非常清楚,这种演习历来都是按预案推演,一环扣一环,没有杨子荣“打虎上山”的过场,戏就没有威虎厅“聚歼群匪”的高潮。姜海河这么一来,把整个演习进程都打乱了套,不管这一仗打输打赢,都会惹出一番大乱子的。开进途中,姜海河跟他商量,他极力反对,两个人激烈地争执了一番。无奈,决心是指挥员来下,自己只能参谋建议,何况面对的是他老指导员,更不敢放肆。
他很为姜海河的执拗担心,见把宋铁甲这个高规格的导调员不软不硬地顶了回去,就不住地拉袖子提醒,这会儿,又听到宋铁甲让他和指挥所沟通,还不予理睬,再次行使参谋建议权了。
姜海河明白梁兴的意思,看了他一眼,摇了摇头,转身啪地把电台关闭了。
梁兴惊愕地睁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又使劲拉了一下姜海河的胳膊。
姜海河没理睬,继续转动潜望镜注视着部队。
隆隆铁骑分头向北、向西猛插。
烟尘高高扬起,像两条巨龙腾跃翻滚,在青龙山南麓连天接地地写出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2
这个姜海河的长相极普通,是那种难说丑俊,难说文雅威猛,让人见了不会引起多大注意,过后不会给人留下多少记忆的大众化形象。个头说高不高,说矮不矮,体形说胖不胖,说瘦不瘦,脸模说“国字”不“国字”,说“瓜子”不“瓜子”,哪方面都找不出什么特点来。没有办法用大胖子、大下巴、大锛儿头或者小白脸儿、小眼睛之类的词指代他。第一次见面,唯一能给人头脑形成反射的,是这张脸传递出的一种感觉,对这种感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说叫敦厚,有的说叫憨实,也有人说叫大智若愚,反正不是那种满脸精明的人。
观其面便知其性,想象得出,这样一个人,下达这样一个有违其本性的分兵西进命令,是经过了激烈思想斗争的。
演习指挥部命令所给予的当前态势,是蓝军装甲突击部队已经出青石谷口,成展开队形向大峪口的红军预设防御阵地推进,后续主力部队、保障补给正在沿青石谷跟进。
姜海河从当兵穿上第一条绿裤衩子就在青龙山里滚,哪个山头没有爬过,哪条路没有走过,闭着眼睛也能把这一带地形示意图给画出来,对青石谷更是熟得不能再熟了。这是东西贯通青龙山西半部的通道,地图上沟长八点七公里,实际距离九点二公里,两面山高陡峭,道路狭窄。出青石谷口是一片开阔的乱石滩,约正面三公里,纵深十六公里,老百姓叫它金沙滩。再往东,越过拱卫京畿的最后一道屏障——大峪口,就是平原了。
不管这个金沙滩是不是传说的杨家将“七狼八虎”闯幽州的古战场,历来兵家把青石谷、大峪口视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要隘是不假的。前汉时期抵御匈奴入侵,北宋年间抗击辽兵进犯,都是凭险据守的咽喉要道,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屯兵堡垒和两军鏖战的遗迹。
团政委第一章(4)
指挥部的命令叫他感到意外。既然知道敌人从青石谷东进企图,干吗这种天然屏障不利用,非要放他的装甲突击部队进到开阔地展开,再去跟它对抗拼命呢!即使已经让它的装甲突击部队突进来,也不能把它后续主力再放进来了啊!
猛然接到命令,仓促之间他没有来得及想清楚,只能按命令指挥部队北进。行进间,调动全部脑细胞紧急思索,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儿:和蓝军装甲突击部队相比,自己无论兵力数量还是坦克作战性能,都处于劣势,并且是行军编队对敌展开坦克集群,对抗结果显而易见,根本没有胜算。
真的打仗,这种赔本赚吆喝的傻子买卖能做吗?
他看得很清楚,这个演习预案就是摆练给人看的:大幕一拉开,嗬!红蓝双方装甲部队齐集在大峪口隘口前开阔地,展开一场轰轰烈烈的坦克大战,铁骑轰鸣,炮声隆隆,飞沙扬尘,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接着是正片——蓝军主力跟上来,形成步坦协同,粉碎红军阻击,在红军防御阵地前展开。于是,依托既设阵地的攻防大战开演,双方冲击反冲击,争夺反争夺,接二连三来它几个回合,打到难分难解时,红军预备队加入,从侧后包抄,前后夹击,全歼进攻之敌于坚固阵地之前,三颗红色信号弹升起,红军取得伟大胜利!
虎头龙身豹尾,多好看的一场大戏啊!
不能说它不精彩,不能说它不周密,只能说它太匠气!
明摆着,装甲集团所担负的阻击敌装甲突击作战,只是整个演习的一出开场折子戏,显然是只要过程不计结果,胜败无所谓,热热闹闹地叫座儿就行。而且必须要败,你打胜了,后边就没戏可唱了。
随着坦克在山地上剧烈地俯仰颠簸,他的思绪也在激烈地起伏翻腾。
看清是看清了,但这个决心难下。
军令如山,在战场上各有主意,不遵帅令,乃兵家之大忌,惹出乱子来是要杀头的。全局的仗怎么打法,那是作战总指挥决定的,配属部队指挥员是什么?看到戏台上站立两厢的“众将官”没有?台词只有两个字——“得令”,再剩下的戏份儿,就是打着小旗儿吆喝着转圈儿了。
多年来,人们都习惯了,演习就是摆练,预案就是剧本,谁攻谁守谁进谁退,都是设计好了的过场。反正不管怎么打法,最后无一例外地红胜蓝败,演习还没开始,总结早写好了,“演习取得了圆满成功”。评价好坏,就是大家看着是不是热闹,领导看着是不是满意,这几乎成了人们意会心传的潜规则。
不按预案推演,真的执行战场纪律,枪毙杀头那倒不至于。但是,别出心裁把一场出彩儿的大戏给搅黄了,不管你胜败对错,都是大逆不道。等着吧,领导的呵斥,部下的抱怨,有关者的白眼,无关者的唾沫,都足足够你受用的。那种滋味儿,没有枪毙杀头那么直截了当,可比“军法从事”让你难受得多,搞不好你要受用后半生!
20世纪80年代初是地球上的多事之秋。跑马拉松一样的两伊战争,实力悬殊的英阿马岛战争,闪电式的以色列轰炸贝卡谷地、入侵黎巴嫩,以强凌弱的美军入侵格林纳达……可谓硝烟四起,烽火不熄。这些战争,在武器装备、作战样式、制胜手段等各方面,已经有了全新的变化,战场态势更加难以捉摸,以至西方军事家们惊呼——新一轮军事革命开始了!
对世界上不断发生的战事,一般人也只是看看热闹,关心其因果胜败,悲悯弱者,斥骂无道。军人则不同,出于职业原因,更多的是对哪一个仗是怎么个打法感兴趣。进入了电子化、信息化时代,仗不再是原来的打法了。最高统帅看明白了,指出了我军打未来战争的“两个不够”,首先就是“各级干部指挥现代化战争的能力不够”。亲自批准、亲自参加北方战区802演习,目的就是要给全军一个这样的信号——跟上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步伐。
不事张扬的人,一般都爱思索,姜海河对这场新军事变革一直密切关注着。他感到,首长司令部演习,目的是训练各级指挥员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随机应变的指挥能力,这样没完没了墨守成规地摆练,按程序走个过场,到什么时候才能“够”得了啊?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团政委第一章(5)
稀里糊涂地吆喝着随大溜儿演一场戏倒是很轻松,倒是什么责任也不用负,可这样的演习有什么意义呢?指挥员、战斗员能练什么?非但无益,反而有害,会把人们的思路继续禁锢在和平演戏的游戏圈儿里。
欲“抗”不能,不“抗”又不能!
姜海河的指挥车行进到砺剑石岔路口,往前进入山谷,就没有了西去道路,再不下决心来不及了!
又是和姜海河生性有关,他的“大逆不道”还是有顾虑,“逆”得有点三心二意,“逆”得有点拖泥带水。
毕竟面对的是上级领导,不能做得太绝;毕竟是有违战场命令,自己的退路不能不留。他选择了一个自认为两全的决策:用两个主力坦克营继续执行指挥部前出开阔地对抗阻击的命令,按预案把戏演下去,反正三个营也是输,两个营也是败,两个营也能打出预案所要的效果来;用原作预备队的二营带装甲步兵连,向西直插青石谷口,阻断蓝军后续部队和保障补给前出,使蓝军主力上不来,无法实现其作战企图,同时,陷其装甲突击部队于孤立无援,削减了优势,开阔地的对抗阻击也增加了取胜的几率。
于是就有了前边的一幕。
3
作战情势跟姜海河预想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