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轨的纸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出轨的纸币-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美元的命运已经严重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命运。
  

4 旧模式扛不住大危机(1)
与旧的工业化经济模式相伴随的是旧的全球化模式。与旧的工业化模式以资源占领为核心一样,旧的全球化模式也以资源较量为核心。大危机在否定旧的工业化模式的同时,也否定了旧的全球化模式。
  经济体的三级体系
  从范围上讲,经济体作为一定的实业与一定的自然条件的统一,总是首先表现在一定的地域条件上。按照地域范围的大小和包含关系,经济体一般分作地方、国家、国际三级,低级经济体服从和服务于高级经济体,原因在于高级经济体的自然条件包含低级经济体的自然条件,除此之外,低级经济体和高级经济体没有任何差别,特别是其从业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三级体系的半径取决于生产力的发达程度和交通、通讯的发展情况。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地方经济可能只局限于现在的一个乡镇,国家经济可能就是现在的一个县那么大,国际经济也就只能是现在的一个省那么大,原始社会后期大概就是这个样子。随着生产力以及随之带来的交通条件的发展,国家经济的半径扩大到现在的省这么大,国际经济的范围也就发展到现在的国家这么大,例如,春秋战国等时代的短暂分裂时期的中国实际上就是一个国际经济体。随着生产力以及随之带来的交通条件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近现代生产力大发展带来的轮船、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条件和新闻、出版、电视、电话、网络等通讯条件和传播条件的大发展,现代国家和现代国家经济形成了,国际经济的范围也就发展到现在的全球这么大,地球村形成了。国际经济也历史地获得了全球一体化的形式。
  国际化的前提:统一的国内市场
  地方经济是一切经济体的基础。地方经济以城市化为标志形成自己的系统,各系统之间按照比较优势进行交换和交往,这种交往的首要目标是在国内形成统一大市场。国内统一大市场既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国家经济走向世界的坚实基础。
  任何一个国家,真正迈向全球化之前,必须首先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国内大市场。自英国以来,所有的工业大国都是从统一国内大市场起步,开始自己的全球化进程的。
  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统一国内大市场,至少要真正建立起四大机制:健全市场机制,共享资源优势,打破行政区域的局限;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经济和技术、人才合作;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多种方式帮助欠发达地区;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在区域发展方面,要按照实业实力和自然条件的不同情况,划分功能区,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最终实现一国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任何一个国家,真正迈向全球化之前,必须首先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国内大市场。在统一国内市场过程中,一般会遇到地区分割难题。各个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区的利益,往往会通过行政管制手段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或限制本地资源流向外地,从而在国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树起壁垒。地区性分割包括限制人员流动、商品流动、生产要素流动等几乎所有经济方面。地区性分隔在整体上对各个相关地区都是不利的,既不利于各地区发现和确立自己的比较优势,又不利于整个国家经济在国内一体化的基础上发现和确立自己的国际市场比较优势,从而不利于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我们必须反对地区性分割,大力发展国内经济一体化,统一国内市场。

4 旧模式扛不住大危机(2)
旧国际化模式的“是”
  工业化全球扩张模式具有强大的内在逻辑:“利润率趋向下降”。*称这一规律“从每一方面来说都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规律”。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工业资本的本能,工业资本为追求更大利润必然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技术更替越来越快却导致利润率下降越来越快,进而导致经济危机周期越来越短。按照价值规律,这时过剩资本只有两条出路:和工人“共富”;在危机中“*”。前者会增加生产成本,后者是两败俱伤,都不是资本家情愿做的,他们必然只能选择从国外掠夺廉价的自然资源,将国内生产过剩输送到国外。也就说,工业资本需要有一个外部世界来承担其必然不断增加的内部成本,全球扩张始终是工业资本的目标。
  在*之前,对国际经济秩序理论贡献最大的是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对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扬弃。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只能出口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才能从国际贸易中得到收益。李嘉图把斯密在两国之间进行成本比较的绝对优势理论改造为在国内商品之间进行成本比较的比较优势理论,为各国都可以参加国际贸易并能从中获得好处的自由贸易主张奠定了理论基础,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为国际贸易的万古不变的理论,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此后的经济学家只是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作些补充,包括将其庸俗化。
  国际经济一体化一方面实现了各国之间在经济上的互补性和互利性,另一方面使相关各国有可能根据这种互补性和互利性从政策选择上认可共同的游戏规则。因此,国际经济一体化既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国际政治一体化的基础。这一过程在大方向上是积极的。
  穷国与富国的跷跷板效应
  在全球化之前,地球上的穷国和富国之间,没有多少贸易联系,穷富都是自己的事情。全球化之后,穷国与富国之间却具有了跷跷板效应:都在一块板上,但谁高谁低,是完全不同的。这是因为,现存全球化模式以商品贸易和资源贸易为双驱动,这些实物贸易都存在严重的估值不对等问题。
  当前,随着各国相互依赖关系加深,全球化的负面问题越来越突出,出现的矛盾和分歧也越来越多。为找到比较合理的决策机制和程序,世界贸易组织应运而生。世界贸易组织是商品贸易和资源贸易的产物,也是国际经济有序发展的平台和机制,对于解决贸易保护和估值不对等问题起到了一些作用。
  此次大危机彻底暴露了国际市场上货币估值不对等这一大问题,美元问题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贸易一体化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货币一体化已是大势所趋。但后者显然比前者艰难得多。
  西方经济学总是告诉我们,经济一体化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双赢的。世界银行甚至乐观地预测,1992年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1%,比世界平均增长速度还要高26个百分点,而发达国家的出口增长速度只能达到4%。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将由1992年的235%提高到484%。
  但是,事实上,国际分工的收益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配是严重不对称的。发达国家凭借资本、科技、人才、营销和消费方式上的优势或先机,占据了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服务市场,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末端,成为全球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者。可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共时关系如同一个国家内部的历时关系,是一种先进与落后的关系。
  虽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都可能从全球化的产业链条中获得收益,但是它们获得的收益数量却大不相同,发达国家获得国际分工收益的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只能获得一小部分。而且,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不可能流向每一个发展中国家,它们总是流向那些能够给他们带来最大收益且风险最小的国家。为此,发展中国家还会进行激烈的竞争。他们竞相开出各种优惠条件,如税收优惠,最大限度地开放国内市场,遵守发达国家制定的严厉的经济规则,这样反而往往会破坏自己国内的经济一体化。
  此次大危机暴露了旧版国际化模式的致命弊端,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工业扩张模式的谢幕。在国际经济一体化面前,发展中国家面临两难抉择:一方面,因为各国的比较优势必须在国际分工中才能得以实现,所以,仅仅局限于国内经济一体化无异于现代版的闭门造车,其结果往往事倍功半;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参加国际经济一体化,有可能陷入“国际分工陷阱”,被迫或自愿地从事国际分工链条中的低端产业,还要接受发达国家制定的于己不利的规则,必将不可避免地付出一定的代价。
  都怪你,把世界弄脏了商品大搬家背后的污染问题
  旧版国际化模式以工业为主旋律,实质是工业产品和工业原料以贸易的形式在全球大搬家。这种实物大搬家造成了史无前例的高耗材和高耗能,污染了全球,“黑”了全球。
  此次大危机暴露了旧版国际化模式的致命弊端,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工业扩张模式的谢幕。工业先行国家对石油等国外自然资源的需求及其获得模式,既是国内工业实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落后国家国际地位的必然反映。现存国际自然资源的生产、贸易和消费模式是“黑色工业化全球扩张模式”的直接结果,这一资源模式造成的全球资源泡沫又是此次大危机的直接原因。这不是鸡生蛋、蛋生鸡的简单遗传逻辑,而是鸡生了蛋、蛋生出的却不再是鸡的复杂变异逻辑。
  全球资源金融大危机必将消灭“黑色工业化全球扩张模式”,代之以“绿色新型工业化全球一体发展模式”。在新的模式中,科技合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