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点男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西点男孩-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你说的只要我考得好就可以了,父母无话可说。这种纯粹的物质刺激法,其效率是有限的。所以,这样家庭环境里的孩子,学习积极性很难持久保持,学习成绩也就很难保持高位。一旦出现滑坡,就一滑再滑,直至不可收拾。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面对家庭,我们宠爱过度(2)
这样的家长,有希望他就愿意投入,当希望破灭的时候又很失望,所以溺爱型的家庭是有暴力倾向的,而且打起来也很厉害。他会觉得我这样对你你还没有回报,所以就很生气了。这种家庭是在民主状态下的不民主,开始很民主的自由成长,后来就不民主了,甚至是以暴力收场。
  溺爱型家庭的孩子学习动力实际是不足的,一来家庭没有学习的氛围,二来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很容易,以为父母挣钱很容易。曾经有这样的孩子对万老师说:
  “我爸爸妈妈他们电脑打打就可以赚钱了,要文化有什么用呀?”
  “你不知道他们电脑背后的故事,他们付出的艰辛你不知道。”万老师想慢慢地扭转他们的观点。
  “有什么辛苦呀?电脑打打就可以赚钱了,我们家已经有很多很多钱了,有很多很多房子。”
  “噢,这话千万不能说出去的,到时候你遭到绑架就麻烦了。”
  “万老师,我和你说不要紧的,你不会来绑架我的。”孩子毕竟是孩子,有孩子的天真和坦诚。
  第三种是单亲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比较容易封闭,进入西点以后,需要很长时间和他沟通,他才能够和你做朋友。特别是爸爸带大的孩子,往往有轻微的暴力倾向。
  根据万老师的经验,幼小的孩子最好是交给妈妈带,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需要男性教育,再交给父亲带。实际上,真正是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很难将孩子抚养权这样换来换去的。所以,在西点,虽然其他孩子们并不知道谁谁谁是单亲家庭,但万老师心里有数。考虑到很多单亲家庭的经济状况,万老师在安排上会有些倾斜。比如,有些单亲家庭孩子很多地方都没有去玩过,家长没时间或没有钱,西点在安排集体活动时,便适当更多考虑这些孩子。
  除了真正的单亲家庭,还有一种近似单亲家庭,即有一方家长长期不在孩子身边,或者是在外地工作,或者是特殊工种,半夜三更才回来,孩子上学看不到,孩子放学了又不在家,没有时间与孩子见面,孩子实际上就只有一个人带大。这种近似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样会造成一定的缺失和伤害。
  第四种是没时间照管孩子的家庭。这样的家长通常是学历很高,学理工科的很多,职业是医生、工程师的比较多。他们很注重自己的个人前途,事业也很成功,如日中天,就是觉得带孩子很烦的,自己曾经是没有人照管的,成长得很好。现在的孩子,没时间管,也不用管的。他们经常扔些钱给孩子就觉得可以了,哪怕是生病了,老师告诉他们,他们会说:
  “万老师,您带他去看一下,我真的没时间。”
  他们甚至不解地问:“万老师,您带这些孩子,怎么就不烦呢?”
  万老师告诉他们:“孩子和庄稼一样,什么时节播种,什么时节发芽,什么时节施肥,什么时节锄草,耽误不得的。你拖拖拉拉,错过了时节,那你一辈子麻烦了。”
  他们说:“万老师,有你这样的机构真好,把我们的后顾之忧全部解决了,把孩子的情绪也调动好了,身体养好了,学习也好了。”
  有一位正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家长,希望万老师到美国办一个西点男孩训练中心,这样他就可以把儿子带到美国了。
  有自己的专业,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是令人尊敬的人士。但作为家长,仅仅提供经济上的充足保障,其他一切都不管不问,实际上是对孩子教养的另一种极端。
  2005年1月,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与中国儿童中心联合公布《中国十城市0~6岁儿童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8000多个样本中,三口之家占66%,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占95%。其他除了单亲家庭,四人以上的家庭仍然占35%左右,即三代同住家庭。①孩子们缺少同年伙伴,非常容易沉湎于网络聊天交友,同时也是家庭教育失衡中过度宠爱的重要原因。在同年伙伴中,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在孩子与家长之间,孩子始终处于一种被关怀被宠爱的地位,于是逐渐养成孩子的依赖性,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成长。
  在现在的中国大中小城市,每到早晨上学和下午放学时间,凡是幼儿园、小学、中学附近的道路,基本上都被接送孩子的各种车流、人流所堵塞。一些重点学校附近的房地产价格,都因为学校的因素而上涨。越来越多的家长成为“陪读一族”。他们离开家庭,有的干脆辞掉工作,选择在孩子就读学校附近租赁房屋,给孩子当生活“保姆”。海南海口市的几所重点中学附近,资格较老的“陪读家长”从孩子上初中一年级就开始陪伴,一直伴到高中阶段。
  一位姓王的妈妈说:“孩子上学比较早,年龄小不懂事,我和丈夫担心他照顾不好自己,所以从初一开始就在学校附近租房住下来专门陪孩子,现在孩子已经上高中了。我们非常希望孩子能理解家长的苦心,考个好大学。”①
  家庭过度宠爱,家长过度呵护,不仅弱化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也弱化了他们面对人生挫折的应变能力。这样的孩子即使凭学习成绩考上了大学,他们的实际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都是很低的,探索未知世界的创新精神更是脆弱的。
  西点男孩训练中心,为城市家庭开辟出一块可以将男孩在阳光下放养,在风雨中吹打,在磨难中锻炼意志精神的新空间。
   。。

面对学校,我们万般无奈(1)
最近三十年来的中小学校,已经沦落为应试教育的泥潭,正在成为中国教育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家长和社会对其爱恨交加,万般无奈。
  我们有无数的家长,为了孩子能够接受最好的教育,围绕着所谓的名牌学校,或重点学校,想方设法,不计成本,将自己的孩子塞进去,挤进去,抛进去。可是,由于学校不断扩招,原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大量兑水,在应试教育环境始终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名牌学校或重点学校,实际上成了以升学率为唯一判断标准的应试教育培训机构。
  根据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工作委员会(简称“全国少工委”)办公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1999年、2005年先后两次开展的“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显示,受学校应试教育的影响,少年儿童的主要休闲内容竟然是“做家庭作业”,并且作业量越来越重。
  1999年,孩子们的校外时间安排前四位活动选项依次为:做家庭作业占,阅读课外书报占,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占,看影视录像占。
  2005年,孩子们的校外时间安排前五位活动选项依次为:做家庭作业占,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占,体育锻炼占,家务劳动占,看影视录像占。①
  两相比较,可喜的是孩子们有了更多的参加体育锻炼的活动安排,可惜的是孩子们做家庭作业的人数更多了,阅读课外书报刊的更少了。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被迫参加校外以提高考试成绩为目的的培训班。
  应试教育带来孩子们学习负担过重的结果,是招致孩子们对学习的反感和厌倦。有的中小学生认为考试带来的压力太大,该比例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逐步增加,并趋于麻木状态:小学四年级为,小学五年级为,小学六年级为,初中二年级为,初中三年级为,高中一年级为,达到峰值状态,高中二年级为,高中三年级为,实际上是处于某种麻木状态。
  孩子们普遍认为,升学考试,竞争激烈,是对未来最大的担忧。
  学习压力大,不被人理解,是中小学生主要的烦恼。①
  压力过大,精神崩溃后,孩子们极端的反抗方式是逃学,离家出走,甚至自杀,或砍杀父母。
  一个户籍人口只有76万人的西宁市,每年却有近400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在车站被拦截下来。其中颇多精彩曲折的故事。
  西宁市教育系统的公务员章勇的儿子两年前“丢”了,父亲内心很煎熬,但没有寻找的线索,只能恨恨地说:“算了,就只当他提前进大学了!”
  直到偶尔的一天,他翻出儿子用过的笔记本,看到儿子的QQ号码。在网上,他用匿名加儿子为好友,可儿子就是不和他这个“陌生人”说话。他说,你姓章对不对?你是西宁人对不对?儿子急了说,你到底是谁?再不说,我就删你了。章勇发过去一张儿子小时候和自己的合影,儿子激动地打过来一行字:
  “老爸,原来是你!你怎么会聊天了!”
  老章和儿子在网上成了好朋友。在此之前,儿子分别两次离家出走,时间长达两年,第一次去了重庆,第二次去了天津。
  在这些离家出走的学生中,经常有集体行动者,少则3~5人,多则10余人。②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当“教育”沦落为“培训”,有识之士惊呼:“这样的教育还是教育吗?”“中国还有教育吗?”③
  “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在相当程度上把九年义务教育扭曲为淘汰失败者的教育,而且是让大多数人成为失败者。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失败教育是罪恶之源。” ④
  据有关方面调查显示,大约有20%的中学生因为学习压力过重,存在抑郁倾向。北京市约有20%的中学生曾考虑过自杀。上海市有的中小学生曾有过“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其中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人数达到。广州市中小学生自杀意念平均报告率为,并且逐年呈上升趋势。①
  2000年1月17日,浙江金华市一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