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J论道--音乐广播主持的理论与实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DJ论道--音乐广播主持的理论与实践-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性,创造良好的听觉审美效果。  从“艺术生产”的角度看听众的地位和作用  音乐广播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也就是一种社会交流过程。马克思曾为我们总结过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听众于音乐广播节目的创作互为目的、互为动力、互相创造出对方。音乐广播节目的创作在于满足、指导、培养听众的审美需要与审美能力,而同时听众的需要与审美力又在规范、指引、培养着DJ们的创作方向与艺术素质,二者相互作用,最终成了独特的艺术品类——音乐广播节目。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互动的方式
现代科技的昌明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提供了很多方式,而时刻与高新科技保持步调一致的音乐广播也获得了更多可以选择的互动手段。从与节目播出的时间步调上来看,音乐广播节目的互动大致可分为两种:同步互动和异步互动。  同步互动  (1)热线电话。节目一边运行,互动一边展开。听众拨通电台的热线号码,便可参与到节目之中;点歌、讨论话题、反映舆情、深夜倾诉、参与采访,内容可涉猎音乐广播的各种节目类型。其优势在于:及时、新鲜、有说服力;其劣势在于:DJ较难掌控参与电话的节奏,表达不清或者没有代表性的电话会对其他听众的收听情绪产生波动,甚至DJ对电话的内容无法过滤。好在现在不少电台已使用延时器,宁愿用听众收听与实际播出时的6秒的时间差,换取节目的安全播出。  (2)请听众进直播室。此种方式能避免热线电话可能产生的失控状况,并对其他听众产生“连带”的心理效果:我有兴趣也可以走进直播室。但如果走进直播室的听众选择的话题无趣,或口齿不清、表达不顺,会对节目的播出效果大打折扣。  (3)见面会。DJ与VJ的区别,显然在于一个出声,一个露脸,有人便认为DJ的神秘感是广播人弥足珍贵的财富。而事实上,在一个注意力经济时代,DJ“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古朴存在,已经遥不可及了。在必要时,DJ需要走出直播室,与听众面对面的互动。这是提升DJ美誉度和知名度的最好方式。但见面会之类近距离的人际沟通,需要DJ待人接物的得体、遇到突发情况的机变。  (4)调查座谈会。这是较为传统的互动方式,邀请一些听众与DJ座谈,调查听众对节目的听后感,对DJ主持风格的评价,甚至一些电台据听众座谈会发布收听率调查报告。此种方式比较正式,但耗时耗力,现今已不多用。  异步互动  (1)来信。这是人类最古老的交往方式之一,但对音乐广播而言,却是最稳妥的互动方式。它可以让听众字斟句酌,主题集中,文字也较为畅达;DJ在选用时较易实施把关人的作用,对来信进行编辑处理。唯一不足是时效性稍弱。  (2)网络BBS。与来信相比,在DJ主持的节目的网络BBS中发帖进行参与,可以更加便捷、迅速。同时,来信如果不经DJ处理,便没有了阅读功效,但BBS中的发言,即便被DJ忽略,也会有被其他网民阅读的可能,并形成公开、畅达的讨论。  (3)短信。短信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已让传播学者们惊呼:“第五媒体到来了!”在2003年非典盛行之时,在传统媒体一致失语的情况下,短信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力量。在音乐广播中,借助SP商开发短信业务,已成为不少音乐广播新的经济增长点。利用短信互动,DJ同样可施展把关人之作用,把不适合公开播出的参与内容拒之门外。但由于一条短信本身字长不超过70字,因此,以短信进行的互动会使节目的节奏明显加快,互动内容较少回味余地。    

名人访谈节目
名人访谈节目,顾名思义,是指DJ在直播室对音乐界的知名人士就某些话题所进行的谈话类节目。时间长度依据节目状态从30分钟至60分钟不等,并根据节目的需要辅以听众的参与、音乐作品的欣赏等不同的表现手段。  从系统论的视境来考察音乐广播,将会发现它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动态系统。它由音乐家创作的音乐作品、DJ的主持、听众的反馈、广播传音、发送、传输等要素有序结构而成。音乐广播节目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音乐广播节目这个系统中的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对DJ而言,采访、写作、编辑、制作、播出,各司其职,但环环相扣,且不可或缺。强调某一环节重要过其余,多少显得书生气。但是,因为集上述诸多环节于一体,其名人的轰动效应、纪实性的传播方式、还原真实话语的传播追求,对DJ业务素养的要求更苛刻、更全方位,尤其是采访、写作与编辑的三重控制,使得名人访谈节目成为最考DJ功力的节目类型。    

主持人的心理塑造(1)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名人访谈节目是在DJ和被访名人之间,在他们与听众之间进行的一种交流。这种节目形式运用得好,可以提高节目的收听率,调动听众的参与,塑造良好的DJ形象。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不少名人访谈节目离预计的传播效果差距甚远,被访名人不来情绪,听众听来味同嚼蜡,DJ自己也疲累不堪。究其原因多种多样,但关键一点是DJ常常忽略了心理塑造。  “实践证明,任何形式的访谈都吸收了许多世纪以来人类交际的经验,包括:交谈、倾听他人诉说、为心理障碍者提供建议等等。这意味着,在访谈、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之间并不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相反,它们之间有许多的共同点。”但是,DJ的任务要比一般的心理医生艰巨得多,因为他面对的不只是一个名人,还有数不清的听众。这无数的听众既是无形的,他可能是所在电台发射覆盖范围内的任何一个潜在听众;也是有形的,他可能随时拿起电话拨通热线,或通过新兴的沟通手段如DJ的BBS讨论版和QQ参与到节目中,发表对话题的看法,采访自己感兴趣的名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者与受者的互动。因此,DJ的文化积淀、独特个性,甚至为人处世的态度,都直接影响到访谈节目的传播效果。  在进入直播状态后,DJ对被访名人所持有的态度往往对节目的顺利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距离太远,无法与被访名人形成顺畅的人际交流,从而无法获得自己想要的讯息,甚至可能使交流陷入僵局;心理距离太近,失去了一问一答之间的正常张力,听众会轻易形成逆反心理,也达不到预计的传播效果。建立在充分准备基础上的不卑不亢,有所坚持的礼貌谦让,是做名人访谈节目的主持人应具备的健康心态。李静和戴军主持的《超级访问》虽然很热闹,但看过就忘,鲜有回味,是因为主持人与被访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太近,彼此之间太过熟悉,做节目要有“聊天”的轻松氛围,但直接把聊天搬到荧屏上,也是“过犹不及”。陈鲁豫的心理状态营造得较好,她与嘉宾保持着礼貌的距离,从表情到眼神都可看出她经过了精心设计。“刚开始鲁豫给自己定位时,要求自己要与嘉宾有距离感,不能流眼泪。开始时她确实是这样做,有时眼圈一红,她就马上换个角度,不让镜头录到”。但是,也有例外。2003年7月26日,《鲁豫有约》播出了对豫剧名家常香玉的专访。当听到一位80岁的老人讲述自己的爱情故事时,陈鲁豫在镜头前哭了。听众没有觉得主持人喧宾夺主,反而觉得那是一种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当然,这种偶然的“失控”,一定是偶然,不能成为习惯。  健康心态的建立,将有助于提高DJ语势引导的谈话组织能力。访谈节目的现场往往会出现三种语势:优势语势、劣势语势和中性语势(即沉默或模棱两可的话语)。面对某一话题,当被访名人处于优势语势,即DJ与被访名人持有相同观点时,DJ应把节目的篇幅留给被访名人,不可喧宾夺主;当被访名人处于中性语势时,DJ要充分尊重被访名人,不要咄咄逼人,锋芒太过;值得注意的是被访名人的劣势语势。劣势语势不单纯指少数人的思想,也不一定是真理,而是“表达出来易受攻击和误解的思想”。当被访名人的观点与DJ相左时,主持人要明辨两种状态:一是被访名人的观点有可能与大众的道德标准和审美情趣相悖。此时,DJ要及时表明自己的立场,扮演好媒体“把关人”的角色,不要让节目产生负效应。一是被访名人与DJ仅仅只是审美旨趣上有异。此时,DJ只需扮演好倾听者的角色即可,鼓励被访名人坚持己见,以避免众口一词、千篇一律,允许多元的存在,节目才会丰富多彩。而且,访谈节目听众的注意力毕竟不在DJ,而在被访名人。所以,对现场语势流向的引导要求DJ能在一种随意的畅谈中体现出来,从而使这档节目的主旨都能鲜明地突显。陈鲁豫较受议论的一档节目是她与璩美凤的对话。有人认为陈鲁豫的提问高高在上,态度凌驾于被访名人之上,缺少起码的同情心。但我以为,这一档节目虽然陈鲁豫提问方式过于尖锐,缺乏迂回,但这恰恰是面对独特的“这一个”不得不采取的方式(因为璩美凤自己做传媒多年,很善于抵挡记者的提问)。更重要的是,璩美凤与以陈鲁豫为代表的绝大部分女性的价值观完全不同,陈鲁豫的心里有自己的“底线”:要让璩美凤意识到她的行为与大众的道德情趣之间的差异。  案例二  陶喆是个非常擅长接受采访的歌手,思维缜密,表达清晰,异常聪明。在对陶喆的采访中,DJ话虽然不多,但无论是优势、劣势还是中性语势,都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