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犹太人右手温州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左手犹太人右手温州人-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多少钱!”
  1981年,方德华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的大专班,别人还在老老实实念书时,他就在校园摆摊卖书、倒卖文具用品、倒卖邮票,为同*系家教等等,只要能赚钱,他什么都干。到大二的时候,方德华每月的收入已经和父亲不相上下,从此他再也没有向家里人伸手要钱。
  大四的时候,有一次方德华在宿舍里不小心碰倒了热水瓶,把瓶胆摔碎了,开水流了一地。热水瓶的外壳很漂亮,也很新,扔了可惜,于是他拿着空壳去找瓶胆。校里校外没有一家商店卖瓶胆的,咦,机会来了!方德华灵机一动:为什么自己不能卖瓶胆呢?方德华开始着手调查,他先在男生宿舍调查,得知一个新热水瓶用完一个学期,一个宿舍8个热水瓶只有两个是好的,而女生宿舍的调查结果让方德华更加高兴,8个热水瓶顶多剩下1个是好的。这意味着学生需要多少瓶胆啊!
  方德华马上行动,先在附近的一家批发店预定了50个瓶胆,然后在校园里贴出好几张海报,白天上完课就在食堂门口摆摊,晚上就在宿舍里销售,当天就把50个瓶胆全部售出。在剩下的两年里,方德华将杭州市大中专院校的热水瓶胆生意垄断了,生意一直好得不得了。
  方德华大学毕业的时候才21岁,但他已经赚了一万多元。最后一个学期,当所有同学都在忙于找工作,为将来的生计担忧的时候,方德华住在租来的一居室里,高高兴兴地做着自己的买卖,他相信他的未来会更美好。若干年后,方德华成为了一个百万富翁。
  三、不知疲倦的斗士
  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
  一只只手举了起来。
  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允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
  仍有人举起手来。
  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而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
  “现在谁还要?”
  还是有人举起手来。
  “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这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并没贬值,它依旧值20美元。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无论发生了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在上帝的眼中,你们永远不会丧失价值。在他看来,肮脏或洁净,衣着整齐或不整齐,你们依然是无价之宝。生命的价值不依赖我们的所作所为,也不仰仗我们结交的人物,而是取决于我们本身!你们是独特的——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商魂篇(11)
◎ 淘金者的醒悟:选准目标
  历史上有很多热,比如航海热、淘金热、炒股热,一旦热起来的时候,数以万千的人都亟不可待地杀进去想赚大钱。但历史事实同样证明,很少有人通过什么热发财的,倒是那些为“热”行业服务的人成了富翁。
  美国的西部淘金热时,有上万人加入了淘金大军,但最后成为巨富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李威?施特劳斯,一个是卢宾。他们也是去淘金的,但最后两人选择了同样的道路:放弃淘金,转行开小店铺。其他的淘金者被历史慢慢遗忘,只有他们的名字和财富被流传至今。他们的事迹能充分地说明:越是在这个热那个热的时候,越要冷静,越要选准目标,否则会快速迷失在人生的旅途中!
  卢宾1849年出生于俄国加利西亚,父母都是犹太人。1853年随家人前往英国,两年后又移居美国,从此全家定居美国,入了美国籍,成为美国犹太人。
  卢宾是在纽约东区长大的,由于家庭生活不富裕,在16岁那年不得不随着当时的大潮流,离家到美国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去淘金。天天累死累活也没有挣到多少钱,他决定转移战线,于是跑到亚利桑那去淘金,还是挣不着几个钱。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他发现,在矿区经营小买卖可能会比淘金更能赚钱。卢宾的脑子开始转起来了:千千万万的来自四面八方的淘金矿工,他们离乡别井,终日在矿区淘金,没有家人照料,大家必然需用各种日用品,看来开个这样的小卖部说不定能挣到大钱。
  于是卢宾放弃了淘金工作,转手做一些小食品的贩卖生意。果然不出他所料,生意非常不错,使他赚了一点钱,比那些辛辛苦苦的淘金者好多了。
  淘金热逐步冷却,卢宾觉得自己该把生意的重心逐渐转向人口密集的市内,这样才有出路。他很快在加州的萨克拉门托市开设服装布匹商店,后来改行经营首饰珠宝业务。不管经营何种业务,在卢宾的有效管理下,都能取得较好的业绩,他也逐步积累了一些资本。
  卢宾经过几年经商的实践,深入市场调查研究,发现当时商店的经营方式很古板刻薄,顾客对商店也是极不满意、不信任。消费者的购买热情被压抑,零售业也就发展不起来。最明显的是售价变化莫测、各店不一,没有一个比较标准。针对这种普遍现象,卢宾反复思考。他想,如果有一种能突破这种困扰的经营方式,一定会赢得顾客和市场。
  卢宾冥思苦想,终于研究出一种经营方式,叫“单一价商店”,并于1874年在萨克拉门托市开业,商店取名为“大卫?卢宾单一价商店”。所谓“单一价”,即对每种商品的售价固定在一个价格出售,并采取明码标价,让顾客一目了然。由于卢宾这种经营方式货真价实,一扫当时的商业欺骗行为,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赖,因此生意极为兴隆,把远近的消费者都吸引了过来。
  卢宾这一经营方式的出现,给美国商业系统方面带来了一场大变革,为超级市场的出现开创了先河,并很快流行于全美国乃至全世界。
  卢宾在“单一价商店”的经营获得成功后,市场需求量逐渐加大,于是他又考虑新的突破,他想:“单一价商店”之所以生意好,是因为本商店商誉好,故连远客也招来了。但是若别的商店要模仿,这个创意也会失去魔力,长久下去不是办法。

商魂篇(12)
卢宾觉得自己应该主动送货上门,稳住各地的远客,然后再在其他地方开分店,如此循环滚雪球,生意就可以越做越大了。基于这种构想,他不久在旧金山、洛杉矶等地开设“单一价商店”分店,结果生意同样兴旺。这样,“连锁店”经营方式又出现了,卢宾又成为这种行业的先驱,这种新型经营法很快流行于世界各地。卢宾由于经营得当,十多年时间使他成了大富豪。
  卢宾开创的“单一价商店”和“连锁店”是世界零售史上的一次革命,他也被后人誉为连锁店伟大的先驱者。
  ◎ 萨尔诺夫的奋斗:自学成才
  很多伟大人物、大富翁小时候家庭困难,没有条件读书,但他们都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自暴自弃,他们在以后的岁月中利用一切时间和机会自学,从而提升自我,实现人生的超越。我们中国就有很多,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三国演义中的吕蒙。吕蒙出身贫贱,根本就没有读过多少书,虽然因为英勇善战被不断提拔,可孙权和鲁肃还是看不起他。于是,吕蒙发奋读书,短短数年就从一个只知道打仗冲锋的猛夫变成了智勇双全的将军,鲁肃也惊叹其“非吴下阿蒙”。后吕蒙偷袭荆州,大败关羽,一时威震华夏。
  商界中自学成才的也很多,萨尔诺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萨尔诺夫的家庭清贫,他连读小学时也不得不边上学边打工,以挣点钱贴补家用。当他小学快毕业时,父亲积劳成疾过早地去世了,他只好辍学到社会当童工。萨尔诺夫有犹太人“敢认命,也敢抗命”的优良传统,他没有抱怨自己的悲惨命运,他决定用自己的拼搏来创出一片新天地。
  萨尔诺夫到处寻找工作,后来终于在一家电报公司找到一份杂工做。由于他只有12岁,公司没有给他固定工作,他有时打扫一下办公室,有时帮助各部门传递文件,有时帮助上司上街买香烟之类的杂活。不管被吩咐做什么,萨尔诺夫都很爽快,做得利落,公司的员工乃至总裁都很喜欢他,有的员工还教他学习电报知识。
  萨尔诺夫人小却很有心计,他希望通过努力工作博得上司的器重,让他当一位正式员工,好利于自己掌握电报技术。两年后,萨尔诺夫的第一个愿望达到了,总裁把他吸收为正式员工,专职送电报。
  当上送报员以后,萨尔诺夫工作更是卖力,不管风吹雨打或是冰天雪地,他都及时把电报送到收报人手里,获得了广大收报人的称赞。萨尔诺夫不满足于现状,他的更高目标是攀登电报业的最顶峰。他暗暗立下誓言:我要掌握电报技术,我以后要当电报业的老板。在今天看来,电报已落伍了,但在上世纪之初,电报还是刚推向民用的先进科技。有远大眼光的萨尔诺夫看出电报业的光明前景,他立下决心要在这方面开创自己的事业。
  萨尔诺夫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电报知识,日常工作中又虚心向长辈学习,很快就懂得了电报的原理,并学会了发报和收报。上司看着这位勤劳机敏的小伙子进步神速,两年后就把他转为发报员。由于他工作出色,他在第二年升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电台的收发报员。
  1912年4月14日,那是个不幸的日子,泰坦尼克号就在当天沉没。当正在值班的萨尔诺夫收到正在沉没中的泰坦尼克号发出的遇难信号时,他迅速把这一消息发送出去,并在随后的72小时内不间断地接受和发送这方面的消息。由于萨尔诺夫在这一事件中的出色工作,他一时成为新闻人物,电报公司的声望大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