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犹太人右手温州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左手犹太人右手温州人-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徽章大王陈加枢:征服客户
  有一个经济学家说过一句话:“你可以不征服你的对手,可以不征服你的敌人,但是不能不征服你的客户。”对手的存在会让人更加积极更加强大,但如果你没有了客户,你的一切都将化为乌有。
  狭义的客户就是消费者,买你东西的人。广义的客户就是为你买单的人,为你的努力买单,为你的创意买单,为你的真诚买单,为你的勤奋买单。
  当你谈恋情时,对象就是你的客户;当你没有资金要别人同你一起做生意时,合作者就是你的客户;当你展示你的创业计划时,投资者就是客户;当你要人同你一起共度难关时,支持者就是你的客户。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的,最怕的就是一厢情愿,单相思是最最痛苦的。其实在我们的人生中常常有“单思之苦”,努力得不到别人的承认,才华得不到别人的承认,汗水得不到别人的承认。于是怀才不遇、曲高和寡、好心没好报,一幕幕的悲剧就不断上演了。

商魂篇(16)
上世纪的80年代,正是创业风潮席卷温州的时候。1983年,退伍后的陈加枢在想应该做什么,是找个工作还是自己去创业?不甘平庸的陈加枢选择了后者,他和四个朋友合伙,创办了金乡徽章厂。
  经过三年的发展,金乡徽章厂有了一定的实力。1986年9月23日,在陈加枢的提议下,金乡徽章厂到上海召开产品观摩会,公开摆下了“擂台”,要求与全国同行“比质量、比价格、比信誉、比速度”。
  但是,意外随之而来。与同行一番较量后,1987年年底,金乡徽章厂竟然亏损了10多万。
  其他几个合作伙伴见情形不对,纷纷要求退出股份。陈加枢说:“没人要的话,我要,厂里的负债也都归我。”于是,陈加枢正式成了金乡徽章厂的老板。
  陈加枢刚接管徽章厂,产品就出了问题,发出去的产品因为质量问题都被退了回来。面对这种情况,陈加枢经过认真的思考,决定对厂子进行整顿。
  军人出身的陈加枢办事雷厉风行,他首先把一批吊儿郎当的工人清理出厂;然后,他对原有的设备进行了改造,努力提高技术水平;最后,他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位员工,要求每一位员工都负起相应的责任与风险。陈加枢的办法是立竿见影的,第二年,工厂就扭亏为盈,并逐渐成为了全国行业中的“龙头老大”。
  尽管在国内,金乡徽章厂的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已经站在了领头羊的位置上,但是,作为掌门人的陈加枢深深地懂得,机会不是等来的,要想使金乡徽章厂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主动出去,主动去寻找机会,甚至创造机会。
  1991年4月,陈加枢在上海一家企业参观时遇到了美国军需品公司——格林公司董事长巴力?丁?斯坦先生。极具商机意识的陈加枢主动邀请斯坦先生到金乡徽章厂在上海的办事处参观。斯坦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斯坦看到展示在办事处的精美徽章后,他感到非常惊奇:农民也能做出如此精美的徽章?斯坦这次大陆之行的主要目的是想在中国大陆寻找生产美军军徽的合作伙伴。当斯坦把这个愿望告诉陈加枢后,陈加枢当即邀请斯坦到温州金乡徽章厂去参加。
  两周后,斯坦到金乡徽章厂去参观了,他认认真真地参观了徽章厂的各个生产流水线。虽然金乡徽章厂生产的徽章精美又便宜,但是斯坦在参观后并没有表态,而是匆匆离去。陈加枢并不知道斯坦的想法,他还是认认真真地做他的徽章。又过了两周,斯坦突然出现在金乡徽章厂,要求再次考察。陈加枢二话不说,就带着斯坦先生参观了工厂。这次,斯坦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最后,斯坦退掉了原来在日本和中国台湾生产徽章的协议,与陈加枢签订了美国海陆空三军军徽的所有生产合同,要求他每个月向美国提供5万枚景泰蓝徽章。美军要求的军徽工艺要求高、期限紧,要求每一枚军徽上都有兵种、称号及标志物等。陈加枢“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和他的工人们一起加班加点,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
  1993年春节,一位温州华侨从美国打来电话告诉陈加枢:“美国警察总署消息,美国警察要换服装,34万人需要68万副标章,每人两套就是130多万。你们可不可以做?”
  这可真是一笔大生意,陈加枢马上办好手续,直奔美国,向美国警察总署阐述意向。美国人非常桀骜,他们认为中国人不可能做出一流标章,陈加枢不愠不火地说:“中国有句古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请你们派两位专员到中国去看一看,费用我们全包。”美国警察总署真地派了两位警察署专员来到温州,陈加枢带他们参观了生产车间,并让工人当场表演了从投料到成品只需35分钟的过程,美国人惊得目瞪口呆。 txt小说上传分享

商魂篇(17)
几天后,美国代表带着100副样品回去了,美国警察署的头头们一看,做工精美,价格比美国军工厂的便宜,而且不需要订金,68万元的买卖立刻成交。从这以后,陈加枢包揽了美国50个州警察局的所有警徽和领花。同时,由美国警察总署介绍,联合国秘书处也向金乡徽章厂发来信函,咨询金乡徽章厂能否完成联合国部队军徽的生产任务。最后,陈加枢顺利地拿到了联合国的订单。
  之后,陈加枢又顺利地接下了为英国、俄罗斯、沙特、阿根廷、老挝等国家军警制作军徽的业务,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徽章大王”。
  ◎ 正泰浩然: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是很容易理解的。苦难是让人迅速成长的最好方式,当然也是将人彻底毁灭的最快方式。英雄和狗熊,在苦难面前会显现无遗。
  有人总爱说,我小时穷,没有书念,现在只能干脏活累活,都怪我命不好,没有生在富人家;也有人爱说,李嘉诚、王永庆小时候家里困难,但困难让他们更好学更勤奋,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成了世界富豪,如果他们生在富人家说不定发展成什么样,我要学他们。就这样,相同的遭遇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英雄和狗熊便产生了。
  初二的时候,南存辉13岁,离毕业还有15天。父亲因为意外腿部骨折,可能要休息一两年,而母亲身体一向虚弱,作为长子,照顾弟妹、养家糊口的生活重担就压在了南存辉的肩上。初中没毕业,南存辉就当上了小鞋匠。从此,在别的孩子去念书的时候,就有一个小鞋匠羡慕地看着他们,别的孩子在书声朗朗的时候,小鞋匠手里就会敲出铛铛的声音。
  回忆起当年的小鞋匠生活,南存辉说:“三年修鞋虽没赚到什么钱,但它使我懂得了诚实做人的道理,有质量便有市场。同时它也让我明白了: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重视从一件件的平凡小事做起,而且任何小事要做好都是不易的。”看来苦难确实是一种折磨,也是一种财富。
  南存辉注定不会一辈子修鞋,因为他有一双发现金子的慧眼。在修鞋的时候,南存辉发现,柳市(浙江乐清市柳市镇有“中国电器之都”之称)很多供销员在全国各地揽了很多低压电器业务,开了众多的前店后厂。“我发现这个行业发展非常快,能够赚钱,而且能够锻炼人,所以我就把修鞋停下来,转而搞起了电器行当。”南存辉说。
  “开始就是你几十块、我几百块钱地投入,钱并不是很多。我和四个朋友合伙摆了一个柜台,第一个月赚了35块钱,而且自己每天都干到凌晨5点钟,但我很高兴,第一个月就成功了,没有亏本。”南存辉说,“做事业的人不要妄想发横财,要靠心血和汗水来换取。”
  1984年,南存辉想,低压电器行业市场前景这么大,光靠个人力量不行,光靠一个小打小闹的门面更不行。这时候他的小学同学胡成中找到了他,想跟他一起合伙办厂,于是南存辉与胡成中一起投资5万元,办起了“乐清县求精开关厂”。
  这个求精开关厂就是现在的正泰和德力西电气的前身,胡成中现在是德力西集团董事长。“刚开始办厂其实很难,因为自己什么都不懂。技术不懂、质量不懂,市场在哪里又不知道。没有设备、没有技术、没有人、没有资金,万事开头难,让人伤透脑筋。”南存辉回忆说。

商魂篇(18)
刚开始时南存辉几乎是一无所有,他们只有去借,请人才、借脑袋,并利用人家的设备来生产自己的产品。当时技术上要靠上海,于是南存辉专门去请了几个工程师来指导,求精开关厂就这样慢慢发展起来。
  “有人说,民营企业难过但必须过的三关就是分银饷、排座次、论荣辱。刚开始这种问题并不明显,但是企业有了知名度之后,地方政府为了鼓励发展经济,给企业领导人评个先进、给个奖励什么的,企业是两个人办的,给谁好呢?”南存辉笑着说,“于是最初,我们想出了‘厂长轮流做’的办法,我今年当厂长,你当法人代表;明年你当厂长,我当法人代表,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南存辉与胡成中就用这个办法平衡着两人的权力关系。
  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1990年才结束,当时求精开关厂分为两个车间,总资产200万左右,产值做到1000多万,双方也各有亲戚、朋友进入管理层,南存辉与胡成中在一些经营决策问题上开始偶有争议,于是就分家了,胡成中后来创办了德力西集团。
  有人问,如果南存辉与胡成中不分家,会变成什么样子?南存辉笑着说:“那就不好说了。”但事实上,虽然分家了,正泰和德力西仍然脱离不了关系,因为他们是同业内最强的竞争对手。而现在,这两大巨头已经成为资产超过百亿的国内数一数二的民营企业。
  分手后,南存辉与几个亲戚成立了一个家族企业,1991年,他又拿出其中的一部分与美商合资,建立了中外合资企业——“正泰”这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