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创业行动指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在路上--创业行动指南-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3)管理源于团队。哲学上,个体与整体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团队与个人也是如此,没有个人就不存在团队的概念。从人类社会的起源来看,团队几乎和人的产生是同时的。原始社会,由于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生产力十分低下,人类进化还处在低级阶段,这样人类的生存面临很大的挑战。面对生存在压力,他们不得不一起捕猎,共同分享食物,一起居住,共同抵御敌人。当他们一起捕猎的时候,要选择目标,需要组织围捕;当他们面对外来侵略时,需要号召一起反抗。这就需要一个领导者来选择目标猎物,组织围捕,号召族人抵抗侵略。这个领导者就是群众领袖,群众领袖的组织和领导就是最初的管理行为。所以,管理产生于人类社会的起源,准确的说是产生于群众领袖的领导行为。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推动,主要原因是在生存压力的驱使下,形成团队和群众领袖,内部原因是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和归属心理的作用。但那个时候的管理不是科学管理,只是产生了管理行为。现在人已经摆脱了生存压力,为什么还需要团队呢?为什么管理还显得越来越重要呢?随着人类社会向高级发展,人类虽然摆脱了生存压力,但是人类社会自身存在巨大的竞争,这促使团队和组织的存在,并不断加强管理,使组织得到发展。例如,人民为了保护个人利益防止外来侵略而组建国家,并选择群众领袖(包括政党)管理国家,如果领袖管理*无能不能保护公民利益,群众就会将其推翻。还有一种组织是人类为价值实现而产生的,这种组织的产生是人的主动行为。例如,有些人为了实现人生价值而创办企业,为救助艾滋病患者成立基金会。这种组织更需要优秀的管理,虽然有些创业者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而创办的,但是企业是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的。创业者要想实现人生价值就必须加强管理,在竞争中胜出。同样,非盈利型的组织如果没有优秀的管理,它将无法生存。所以,团队或组织不管是被动的产生还是主动的创造,只要团队的产生就同时诞生管理,管理又促进组织的发展。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如今很多人都可以不依赖组织,独立生存,那为什么他们还愿意加入组织中呢?原因很简单,随着人类向高级进化,人已经成长为“社会人”,人的需求层次在提升,人再也不是像以前一样只为生存而生存。人有思想有情感,希望与他人建立感情交往。人有归属感,希望归属于一个群体。人有共同的兴趣,希望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共事。所以,组织随着人类的高级进化得到发展,管理同样也得到发展。

  相关阅读

  狼的管理法则'12'

  广阔无垠的旷野上,一群狼踏着积雪寻找猎物。它们最常用的一种行进方法是单列行进,一匹挨一匹。领头狼的体力消耗最大。作为开路先锋,它在松软的雪地上率先冲开一条小路,以便让后边的狼保存体力。领头狼累了时,便会让到一边,让紧跟在身后的那匹狼接替它的位置。这样它就可以跟队,轻松一下,养精蓄锐,迎接新的挑战。在一对头狼夫妇的带领下,狼群中每一匹狼都要为了群体的幸福承担一份责任。比如,在母头狼产下一窝幼崽后,通常会有一位“叔叔”担当起“总保姆”的工作,这样母头狼就可以暂时摆脱当妈妈的责任,和公头狼去进行“蜜月狩猎”。狼群中每个成员都不希望成为光说不干的“老板”——倒是有的狼更喜欢做固定的猎手、保姆或哨兵——不过,每一匹狼都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早在与成年狼嬉闹玩耍时,狼崽们就被耐心地训练承担领导狼群的重担。它们这样做是因为生活本该就是这样。成功的团队和幸福的家庭也是如此。

  我们有时候惊叹于狼群出色的团队管理。它们有明确的分工,团结的精神,杰出的领导。在狼的世界里,这就是它们生存的本能,也正是它们的生活状态。为了生存狼有狼的管理法则。从狼的管理法则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万年前我们的祖宗是怎么产生管理的。

  创业启示:管理源于领导行为,创业者必须加强领导力。管理与组织同时产生,只要企业建立就要重视管理,创业初期要特别重视团队管理。创业团队成员的选择需要谨慎,最好是选择志同道合者。给团队建立愿景,激励成员进步。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1。3。2经济哲学
经济哲学主要探究哲学思维与经济生活的结合部;展开对经济活动的主体和客体、经济活动的生产力形态与生产关系、经济活动的规律性、经济活动的矛盾性、经济活动的制度结构、经济活动的伦理道德等现实问题的哲学透视和反思。作为创业者而言,了解经济哲学,主要是用哲学的思维理解经济主体和经济规律,加强对自身经济主体和经济规律的认识,避免在创业中违反经济规律。

  1。“经济人”假设的哲学思想

  西方经济学家指出,所谓的“经济人”或“理性人”假设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任何经济活动中,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则,就是非理性的人。

  “经济人”从事商业活动第一目的只能是利己,为自己积累财富。从利己的主观目的出发,然后客观的利他,也就是客观上为社会作出贡献。就现在人们从事商业活动的动机来看,我们可以对“经济人”的理解扩大化。每个人从事商业活动主观目的是利己的,但利己不光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还可能是追求人生价值。但是作为创业者而言,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首要目的。因为创业者必须承担创业风险,同时是市场经济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经济人”的必然选择。

  其实,“经济人”假设对创业者最大的作用在于培养创业者理性的认识和行为。所谓理性的就是符合规律,客观地认识事物本质。意识形态上表现为坚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待事物。实践中表现为顺应或利用规律办事。“经济人”假设认为每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该假设对人利己观的判断符合私有制经济形态下的意识形态,也就是符合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哲学思想,同时这种判断是建立社会契约的前提。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人”以最低的经济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这种行为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表现。所以,“经济人”假设的哲学思想就是坚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客观理性的认识事物,还原事物的本质,顺应和利用规律。

  创业启示:创业是“经济人”的理性选择,但人是有限理性的。作为准备创业的人而言,首先要判断自己的性格是理性趋向性的还是感性趋向型的。理性趋向型性格适合创业。创业者必须承担创业可能失败的风险,所以准备创业者应衡量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创业前,对创业环境和创业机会要理性的判断。最后,“经济人”假设告诉创业者需要客观理性的认识事物,符合规律办事。

  2。机会成本的哲学思考

  机会成本是指做一个选择后所丧失的不做该选择而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可以理解为把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利益。举个例子,陈教授在大学教书每年可获得12万元的收入。如果他辞职去创业,那他就会失去每年12万元的收入,还有稳定的工作以及大学教授拥有的荣誉和身份。这些就是陈教授创业的机会成本。

  很显然,机会成本是由选择造成的,而资源的稀缺性导致经济主体作出选择。机会成本是可以估量的,但是选择后的预期存在不确定性。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往往很难估计选择后的收益,就难以和机会成本做比较,难以作出理性选择,给选择增加风险。创业者面对创业机会成本往往难以抉择。因为在市场体系中,机会是在一个由变化、无序、混乱、自相矛盾、滞后或者领先、知识和信息缺口,以及一个产业或市场中的种种其他“缝隙”所组成的环境中产生的。创业机会往往瞬间即逝,具有商业敏感创业家往往能在别人研究创业机会的时候凭借感性判断将机会抓住。所以,创业者必须在机会之窗(机会之窗,就是指市场存在的有一定长度的发展空间,使得创业者能够在这一时间段中创立起自己的企业并获得相应的盈利和投资回报)关闭之前将创业机会抓住。可是大部分人在创业机会成本徘徊的时候创业机会已经流逝。要解决这个问题,即要从定量的角度去分析创业机会成本和预测创业机会收益,更重要的是要从思想认识上解决心理障碍。特别是做事不果断性格不坚定的人而言,更需要用哲学的思维去思考创业的得失问题。

  机会成本源于在资源有限条件下作出选择,选择的结果是有所得和有所失。正如孟子在《鱼我所欲章》中所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其实这就“鱼与熊掌”二维选择的问题。其实我们中国人并不擅长做二维选择。由于我们长期接受儒家文化,坚持中庸思想,很多中国人都形成了中庸的性格。中庸的性格很适合中国的文化,一般意义上认为优大于弊。但是正如那句广告词所说的一样“凡事无绝对”,中庸的性格也有它的弱点。中庸坚持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在众多事物面前寻求一个制衡点。中庸性格的人习惯于一分为三或者辩证统一的思维,努力实现平衡。但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