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走乌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独走乌江-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ttp://www。7mihua。com

    我又找到那个女的,让我更不高兴的是居然按招待所的房价一分不少收了我的钱,而且还要我交押金。既然按客人对待,又何必要对我仔细核查。我并没有要求他们为我做什么,仅仅为了借个宿而也。防一个骗子首先要看他话里的意图,有什么目的,要知道一个没有企图的人总是简单的告诉他的想法,不会和你嘀嘀不休,只有真正的骗子才会与你没完没了,套些不着边际的近乎。

    真是没劲。

    还好,食堂里两个饮酒的老头总算把我受冷的心热了起来,他们听说我还没有吃饭,就热情邀请我和他们一起吃火锅,还给我倒了一盅“包谷烧”。两老者都是贵阳人,退休后来到电站承包了餐厅。他们对我这个来自省城的记者非常热情,面对两位老人我是冷漠能当,盛情难却,一杯烧酒下肚什么不快都烟消云散了。

    这个晚上我借助酒劲睡得要多香就有多香,梦里我看见自己追着一条飞舞的白色彩带,随着那隆隆的涛声飘啊飘,我感到自己已经飘到了另一个世界,这里没有喧嚣与芜杂,没有猜忌与防备,有的是宁静祥和、自然安逸,多么美妙的梦境啊……

    一觉醒来,秋日已映红东边泛黄的山梁,彩霞照到了峡谷里奔腾的江水,祥瑞的早晨已经来临。这正是一个赶路的好时光。顺着晨光照射的方向,我走向峡谷深处。

    我把这里正式看着是乌江,不仅因为是江水变清了,更因为是河床宽了,峡谷深了。真正有了乌江的感觉。
10 故事并非真实(2)
    秋高气爽,空气新鲜。从江右岸的峡谷走了一个多小时便到了悬崖上,峡谷深深,江水幽幽,心里顿生几分恐惧。眼前一座石桥把公路伸到了江对岸,桥的那头是一个小村寨,虽然住户不多,但名儿取得不算小,叫康家寨,桥叫木浪桥,为何取名木浪我没有去深究。桥边的坡上有个小煤矿,桥头的人说大家都叫木浪煤矿。煤矿就在离江100多米的高处,污水和垃圾显然直接排进了江中,染黑了半边江水。当地的群众说,这个煤窑不仅污染了乌江,还影响了周围的种植。开采了五六年,群众反映强烈,但没能引起上面重视。原因是煤矿老板与乡里的人有直接关联。这让我想到我曾经采访过的一些小煤矿,因安全设施问题导致死人事件。出了事才得知有当地的政府官员参有股份,难怪群众的意见在当地政府那里起不了作用。2000年,广西南丹县拉甲坡“7…17透水事故”就是典型的官商勾结,当数十人的生命葬身于这个黑暗的煤洞后,沉疴才被动大手术。结果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少官员纷纷落马。中央政府对这件事情的处理虽然深得人心,但细想想,不知有多少类似这样的事在天高皇地远的地方发生,北京怎么可能都知道?就是知道了,也只能让地方政府处理。这样一来,不少问题最后变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一化,遭殃的继续遭殃,施暴的继续施暴。有人说,南丹这起“人祸”是新闻记者闹大的,我看新闻记者只是起到了导火线的作用。我想,关键在于这场灾难太大了,想满满不住了。z米z花z书z库z ;http://www。7mihua。com

    江两岸无路可行,怎么办,要么绕道要么乘船。两者又数乘船最为起劲,可是这段江流并不通航,到哪里去找船呢,虽然我看见桥下的江岸泊有几只打鱼的小木舟,但人家肯不肯漂我一程?我这样想着,就向路边的大嫂打听船家,经过一番询问,终于找到两个50多岁的老者,他们从小在江边长大,水性很好,虽然不以打鱼为生,但空余时间都在水上捕鱼,对下游的情况非常熟悉,哪里有危险他们都掌握的清清楚楚。他们答应架小木舟送我到水流落差大的地方,说那里很危险,从没有船划下去过。他们要的酬劳很高,最后我答应给他们一张50元才算定夺。

    来到江岸,我被安排坐到小木舟的中间,他们拿着竹篙,一个坐在船头一个坐在船尾,然后慢慢把船撑到江中。山高谷深,河床慢慢变窄,江流时而湍急,常常一个旋涡就把小木舟卷到了江心,簸了几下险些翻入江中。尽管识水性,但还是有些胆战心惊。俗话说,近处怕鬼,远处怕水。而两个老者倒好像若无其事,这样的小惊险对他们来说大概是家常便饭了。好在自己多次在大河里、甚至在海边都有过戏水的经验,勇气也还是够的。一路下来,两岸树木葱茏,风光无限,虽没有听到猿声,但孤舟穿峡的恐惧感却是十分强烈。中午12点钟,小木舟划到了叫羊脖江的地方,河床在这里更加逼仄,中间耸立着两墩巨石,河床形成了一个很大的落差。人在很远的地方都能听见河水的吼叫声。传说,这两墩巨石在几百年前是块整体,山上有一个穷秀才死后到处找不到葬身之地,风水先生好不容易发现河中这块大石头正是死者的归宿,于是就把秀才抬到石墩上掩埋了。不料,江岸人家养的鸡狗都变成了“哑巴”,人们恐慌着,四处求神拜佛。不久,一天中午突然电闪雷鸣,咔嚓一声巨响后,山寨的鸡、狗又重新恢复了叫声。后来人们来到江边才发现江上安放秀才的那墩大石头分成了两瓣,河水变作三股风卷残云飞扑而去,从此这里就变得阴森恐怖起来。上、下游的鱼翁们到此都顿生恐惧。说来也怪,那被雷公劈成两瓣的“姊妹石”上端,确实形似半截棺木。这自然是传说,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大自然的神秘和奥妙。有些现象是科学都无法解释清楚的,比如“飞碟”这种怪东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连科学家们也拿不出一个统一的准确的解释。
10 故事并非真实(3)
    小木舟还在离两墩巨石很远的地方就靠岸了。两个老者说,近了太危险,水流湍急,一旦稳不住刹下去保准是船毁人亡。

    他们把小木舟拴在河岸的灌木上,带我钻过乱石与草丛,走过危险地段,叫我顺着右边的山岩一直往下走,前面就是普定县的大坝村。

    当我顺江走到叫大坝的地方后,心情就不一样了。地形开阔了,乌江不再那样恐惧,反而变得有情致,使人喜爱。坡上到处可见农民们收割的身影,呈现出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山也不恶了,江也不阴了,山坡上随时都能见到人来人往,问路也较容易。真是山重水腹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一天我走的路可远了。中午1:30钟的时候,我在普定三岔河大桥边吃了一点我动身时朋友硬塞给我的干粮,就马不停蹄的继续前进。沿着江流的方向,我翻过了很多山梁,山路弯弯,崎岖坎坷,一会爬山一会下坡,秋高气爽,汗水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有些路段几公里见不到人影,我就像一只离群的蚂蚁,孤独地爬行在危险随处不在的草丛中,一旦消失自然是无影无踪。

    一路走一路问,下午5点过钟我爬上了左岸一条乡村公路,这里是织金县地界,对岸是平坝县竹林寨。看见从山凹里飘起来的炊烟,心底凭添了几分亲切。我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但“平坝”两个字使远离尘嚣的我十分感动。因为平坝离贵阳很近。贵阳是我现在立足的地方,我在她怀抱的一角生存了10多年,其山山水水是那样的熟悉,并且产生了很深的感念。尽管我在这块土地上还没有家、没有二人世界,但每每外出,我就会想念她的每一条街道和认识不认识的人们。尤其是夏天那凉爽的感觉就像一块磁铁,无论走多远,吸力无时不在,往往是事未办妥心就返程了。

    这种“归途”的感觉使我的精神为之大振。走在半山坡上,远望对岸和熙阳光照射下的一片馒头似的山峰,遐思漫野,浮想联翩,疲乏也随之消逝了许多。

    走过一片松林,我追到几个男女学生,见他们各自背着或提着粮食和柴禾之类的东西。他们已经过完了国庆节假期,要提前一夜回到坪寨乡初级中学,以便次日不耽误上课。在这荒无人烟的路上,见到这些像我当年在山里一样求学的孩子,孤独的感觉顿时减少了,随之而生的是一种感怀和温情。正好我也打算赶到坪寨乡政府投宿,有了伴,紧张的心情也放松了不少。真要感谢这些孩子伴我走过这段路。开始他们觉得我是个奇怪的人,对我爱理不理,大概是怀疑我来路不明,怕惹麻烦。我问他们问题,他们都说不晓得,并悄悄对我进行打量。我知道他们的心思,就娓娓向他们解释。当他们得知我是记者后,才打消了防范心理。我们说说笑笑走在大山中。

    天黑时,走过斯拉河,晚上7点来到坪寨乡政府,与孩子们告别后我找到乡政府办公室所在地,政府门口正在搞修建,后来得知是在给移民修房子,因下游引子渡水库的修建要淹没织金一些村民的房屋,有的村民并安排搬到这里定居。我摸索着找到乡政府门口,见有几个人在坝子里走动,并上前询问领导们在不在,对方问我什么事,找领导做什么。我简单地说明来意,希望能在他们这里借一宿。其中一个年轻点的听说我是记者,走了一整天的路有些感动,马上把我带到他们的食堂,吩咐煮饭的两个女生给我热饭。叫我不用担心,保证给我安排住的地方。原来这个年轻人是乡政府办公室的主任,在我吃饭的时候他就把我的情况通报给了乡里的头头,让我晚上睡一个不在家的同志的床铺。
10 故事并非真实(4)
    很累,吃饱饭就想休息。这个热心的主任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