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大萧条还有多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房地产大萧条还有多远-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样的结论从灰度理论角度来看是成立的,但显然是书斋里形成而远离国情的妄论,显然是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缺乏深度了解的妄论,显然是对地方政府大规模救市魔力和危害缺乏认知的妄论,显然是灰度理论向灰度行为潜变的一种偷梁换柱。

    “灰度”是什么?灰度是指对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实施调节,使其在一段时间内能够配合而非冲突,制约但不掣肘,进而形成要素之间协作的合力,通过这种妥协的方法实现和谐的过程,并最终得到和谐的结果——不是非白即黑,而是一种黑白混合——最终均衡大多数力量,实现组织体最大的效益,并由此完成组织的目标。灰度的最大变异点,是灰度的过程腐蚀了组织的目标,让组织的目标也灰度化了。

    灰度理论是一种好的思维方式,这是对过度理性的一种反证。但国人最缺乏的不是灰度思维,而是理性思维,国人最擅长的是将灰度思维转变成灰度行为,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超越制度和道德底线的灰度行为,从而往往成为一种对正常理性的反动了。

    近期,各地方政府或明或暗地放松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情况时有发生,而花旗银行也发出高亢之声:除非中国政府想惩罚自己,否则对房地产放宽政策是不可避免的。

    因应这种灰度思维和言论,我们发现房地产正悄悄灰度角色化了。

    因应这种灰度思维和言论,国人对房地产灰度角色化也越来越关注:经济增长失速,地方政府财政吃紧,中央政府是否还会继续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是否还会再一次祭起房地产这一“拯救”中国经济的大神器?

    我认为,关于未来中国楼市,利益各方观点纷纭,莫衷一是。这说明了房地产业的巨大包容性、房地产行业的平等宽容性、房地产与中央和地方的密切关联性、房地产市场发展走势的异常复杂性,这些也正是房地产角色灰度化的另一层深且广的内涵,此文暂且不表。

    我还认为,中央会坚决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确保调控政策落到实处,促进市场平稳发展和房价合理回归,短期内决不会让调控出现反复。调控大目标没有灰度,这是主旨之义;调控过程中或有灰度,这是题外之义。

    房地产调控是一种痛,但关系到房地产产业的长远健康和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学会的是痛并快乐着,只有这样,房地产业才能获得新生。

    痛并快乐着也是一种灰度,灰度就是一种软着陆!
房价的浪漫与私奔
    我认为,房价已告别狂奔时代,地产已褪去暴利光环,虽然房价依然浪漫,但顶多只敢存私奔之念了。

    就产业在短时间即能造梦成真而言,20年来的中国,当推电商和房地产开发商。就产业的辉煌与壮丽能震撼人心而言,房地产业是最浪漫的产业。

    20年前的住房制度改革带来的制度红利,使得房地产业一路狂奔,让产业的理性变得异常脆弱,让开发商的逻辑变得无比浪漫。房价的浪漫与狂奔造就了开发商集体的浪漫与狂奔。

    2012年年底任志强先生抛出“明年房价暴涨说”,不久王健林先生也抛出“房价远未真正涨到位,楼市能再繁荣15年”的观点。这两位企业家都是我尊重的,他们的观点也仿佛论之成理,言之凿凿。

    关于房价不落的观点,一直以来被市场所佐证。未来房价究竟会怎样?

    王健林先生说:指望以后房价大跌的理论在数据上得不到支持,现实当中也没有可能性,因为房地产不是单纯只看本行业贷款的情况,还有不动产、土地等各方面,如果房价暴跌将会威胁到整个资产贷款,房价大降在当前中国基本可以排除可能性。

    王健林先生又说:房价大涨也没有任何可能性。因为只看土地供应量和新开工量减少就推断出明年价格暴涨,这是在火热年代的数据参考标准,但在调控的环境中,这个参考数据不一定成立。其原因有几个:第一,政府不会完全放弃对房地产调控,我认为新一届政府会延续本届政府对房地产调控的思路;第二,保障房体系未完全建立,数量占比偏少,迫使政府不敢放松调控。现在如果放开,真有可能引起暴涨,调控的目标和计划也将功亏一篑。

    此类观点,代表了开发商的主流观点。我在做战略咨询时,时常旁听到各集团董事长的如此定论。但我认为此类观点,从短期实证角度来看是确乎不错的,但基于中国国情与发展要求来看,开发商的逻辑是浪漫的。对房价判断的浪漫逻辑就是对房地产业判断的非理性逻辑。如果地产集团的长期战略基于该浪漫逻辑而定,是危险的。

    我们来看房价浪漫观的判断基础,其核心逻辑正如王健林先生所述:

    其一,形成土地财政的路径依赖是20多年积累的结果,想两三年把它治理掉不现实。在看得见的10年之内,中国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的这一条是无法改变的,只能是逐渐减弱。在工业化没有完成、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想去土地财政化是不可能的,也做不到。

    其二,保障房计划是“十二五”末实现数量占比市场总额20%,我认为至少要达到套数占市场三分之一以上的份额,房价才会失去上涨的动力,才能谈放开。

    其三,如果2030年达到15亿的人口峰值,按照70%的比例应该有10亿多人生活在城市里,现在只有69亿人生活在城市,还有3亿没完成。所以看得见的15年内,中国的房地产还会朝气蓬勃进一步发展。房价、地价远没有涨到位,房地产至少还有15年繁荣期,因为中国的城镇化率远远没有完成。我觉得现在整个中国城镇化还处在高速成长期,终端需求还是非常旺盛的,在这个时候放弃调控可能会前功尽弃,因此房价不可能暴涨。

    因此王健林先生得出开发商普遍认同的观点:房价既不会大跌也不会暴涨。

    该逻辑基本是从政府的视角来看房地产业的,在五年之内,我是赞同该观点的。但我认为,五年之后,房价未必如此浪漫,房地产业再繁荣15年,却是如此浪漫!

    原因有三:

    其一,去土地财政化必须提速,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需尽快完成,中国经济才有希望,因此五年必须初见成效。而且,去土地财政化之力与平滑土地财政萎缩之力(保障房的大规模建设)必将强力遏制房价上涨的预期,基于中国房地产存量(尤其已售空置),预期对房价的影响有多大远未可预料。

    其二,以国外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高于75%)做标准,没有必然性,该标准需要证伪;被广泛引用的中国的年均城镇化速度(15%~2%)更需要被证伪,该速度的脱离实际或将导致更深远的城镇化泡沫;中国的城镇化模式需要被证伪,城乡一体化也许是更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城镇化模式。因此,动辄以城市化率还有25%的空间来为房地产说事,是一种逻辑浪漫。

    其三,中国的老龄化,中国人口的增长与高素质人口的增长与房价的关系更需要深度思考。

    据国泰君安报告显示,目前市场的存货继续攀升,总体去库存化情况略差于2008年和2011年年末。2012年上半年行业的去存货化周期为26年,高于2008年第三季度的24年、2011年年底的25年。值得注意的是,一线城市的去库存化为24年,二线城市则达到37年。

    从市场短期和房企微观来看,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0月,全国待售面积约为32亿平方米,超过去年底的27亿平方米,并一直维持在高位,房企去库存压力仍然很大。据国泰君安一份报告显示?根据2012年各房企中?数据统计,万科、保利、金地等房企的存货去化时间为2~3年,但同时万科的存货增速超30%,保利的存货增速为20%左右,而泛海建设的去化时间则高达10年之久。

    这些数据当然只能给我们一个有关房地产业未来发展的隐喻。房地产市场并未全面好转,中小房企的生存空间被挤压了。房价不落并不必然意味着产业不落,房价背后隐含的通货膨胀有意无意被忽视,增添了我们的虚幻感。

    房价的狂奔似乎已无可能,但开发商仍心存房价私奔之念。
“大限”后的房地产新繁荣
    关于房地产业,现在基本全媒喊打,其实对一个产业一边倒的笔伐,未必是一种健康的传媒心态,带来的也未必是健康的经济生态。

    从企业战略来看,2012年是一个转型之年,企业的布局、盈利模式、管理模式和产品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关于“新繁荣”,并不意味着房价必然高涨,而是意味着结构调整后的差异化增长,房价不是大涨大落,房地产市场不是冰火交加,房地产业呈现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状态,或者是一种山火之后未烬之树和倔强野草的葱绿生命意象。

    什么叫“大限”?有两层意思,表层意思是2011年的“限购、限贷、限价”,深层的意思是针对房地产业的“行政政策极限,货币政策极限,财政政策极限”。

    套用古人之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在判断一个产业趋势的战略思考中,必须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要关注事物本身的内在逻辑性,不宜人云亦云,不宜情绪亢奋、理性衰竭。

    中国房价为什么会泡沫化?以“三限”除“三高”

    王小广说金融祸端论,我认为值得采信。我曾阐述过:房价泡沫形成的深层机理是政府、民众、开发商的房地产思想泡沫共同导致的,这点在此不赘述。王小广说,近年来中国房价上涨的核心原因并非是加速城镇化、刚性需求以及土地资源稀缺,真正的原因是货币供应、税收政策缺陷以及投资性需求占绝对比例。

    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