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抛售压力的背后是资金短缺,北京世茂奥临开始大幅降价,由最贵时的32万元/平方米降到2008年的19万~25万元/平方米,降价幅度超过20%。而万科降价引发的退房潮早已是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
再看,处于产业链最底端的中介代理行业,上海的二手房挂牌量激增,但与此相伴的却是成交量的持续萎缩,平均每家门店月成交不足一套,亏本已是必然,大量的门店关门倒闭也就不足为奇了。与二手中介相呼应的是代理销售行业,裁员和整家公司解散倒闭的传闻不绝于耳,所幸与全国相比,上海的中介代理行业遭遇的市场低潮洗礼次数要远远高于其他城市,相信生命力也应该有所增强,但愿最终情形不会有那么糟糕!
在房地产行业的整个产业链的负面形势下,房产价格的下行也就在所难免,问题是,房地产价格的下行所带来的影响也就会蔓延到金融行业,而银行首当其冲。
应监管部门要求,上海银行在内部进行房贷压力测试,预估房价下跌导致的信贷坏账金额。从“压力测试”结果显示,房价下跌20%,不良贷款率将大幅上升,从披露半年报的上市银行数据看,房产信贷投放占整个信贷近三成。
深圳的“断供风波”所引发的担心,让国家发改委、银监会等部门大伤脑筋,虽然最终认为情况仍在控制范围之内,不过随着形势进一步恶化,可能问题就不会那么简单了。
之前两年,银行配合开发商大肆拿地,每一处“地王”的背后都活动着银行的身影。当时拿地的开发商有的还在硬撑着,有的即便断臂割肉,影响到银行的例子的确还不多见,但如果形势进一步恶化,想转的转不出,想撑的撑不住,一旦破产的数量增加,那么悬在银行头上的利剑可就不单是众多不良个贷了,也许那个时候不是是否发出请帖或是请帖是否到达,而是金融危机不请自来。
这些关于市场危机的担忧,现在看来有些紧张过头,但我们还是应该认真思考一下为好。
。 想看书来
地王频现,“面粉贵过面包”之怪现状
2009年9月10日上海长风6B、7C地块最终被中海地产以7006亿元的天价成功拍得,平均楼板价为224093元/平方米,“中国地王”再次刷新纪录。
2009年,土地市场风起云涌,地王频现,地域涵盖北京、上海、杭州等众多一线城市,开发商则是清一色的地产大鳄,土地价格迭创新高,却丝毫没有让开发商胆怯。就拿上海长风6B、7C地块来说,有69家企业领取出让文件,最终15家企业申请竞买。竞买企业云集,有中国内地、香港以及新加坡、印尼等地的地产巨头企业,成交溢价率高达129%。
综合分析地王频现的原因当然首先是看好后市,有位证券公司的经济分析师认为,北京上海房价接下来会五年翻一番,受到舆论的关注。他认为房价会这么涨,感觉有些离谱,也许需要时间来证明,但就算是接下来十年翻一番,房地产依然是高额回报的市场,就算不翻一番,以上海为例,内环均价5万到6万,中环3万,外环15万到2万,基本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同样有着很高的回报。
土地是面粉,房子是面包,只要面包的价格卖得足够高,开发商的利润足够多,竞价拍地王自然就无可厚非,是再正常不过的商业行为。金地拿下青浦赵巷地王,预计售价在35万元平方米,而其时周边房价比金地的地价都低,但开发商有这个信心,就不能说他们拿下的地块价格高。
其次,不能说不和土地市场相对供给不足有关。就拿上海来说,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8月,上海商品住宅土地成交3021万平方米,但同期的商品房销售面积却超过1000万平方米,两者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最后,很多开发商四处出击,积极拿地,也是对以往战略的一种修正。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以万科为例,由于对上一轮调整的认识不同,万科战略偏向保守,认为2008年的市场调整会持续很久,希望通过大量的整合购并方式获取土地,致使万科错过最佳拿地时机,以至出现无米下锅的窘境,因此,万科不得不打破自己不做地王的承诺,两个半月斥资百亿速揽18块地。
一大批央企面临的情况和万科有些相似,土地实行招拍挂之后,央企的土地资源优势正在慢慢消失,而央企整体对市场敏感度不如民营,战略均有些保守,现在感觉有些踏空,并感到竞争压力,就像是股市的追涨,所以奋起直追了。
另一方面是,经过多年的房地产发展,起码到2009年为止,揭示了一个硬道理,那就是屯地有理,屯地有利,现在越来越多的开发商认识到这一点,况且政府对于土地供应,对于手上的筹码似乎也不知道应该怎么运用,不差钱的开发商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政府放多少收多少,可以开发就开发,不开发捂在手里等升值。
明白了地王频出的原因,应对措施其实也并不复杂,首先,政府应该着力出台相关政策,改变市场预期,比如严打捂地,加大保障性住房的推出,在市场格局上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市场,使得中低收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两口锅吃饭;其次,政府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想办法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提升民众购买力,唯有这些落到实处,取得成效,房地产的地王之风才可能得到遏制。
一口锅抢饭吃,供给结构性矛盾是高房价的短板所在(1)
经济适用房,谁把你抛弃
估计很多生活在上海的人并没有意识到,在诸多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形象不符的事例中,出租车司机的防护装置是很典型的一例。
把出租车司机用不锈钢玻璃像笼子一样包围在驾驶座位上,既不舒适也不美观,还违反汽车安全原理。以此来防护针对出租车司机的暴力犯罪,也许会有些作用,但不了解中国国情的外国友人、不熟悉上海治安状况的外来者,可能第一印象是会被这样的装置吓住,以为上海还停留在黄金荣、杜月笙等流氓横行的年代,而对上海治安之好在中国屈指可数这一事实产生了怀疑。
这还只是表象,这一做法真正和上海国际化大都市不匹配的内在原因在于,我们的相关管理部门采取了草率、简单、缺乏智慧的思维方式,采取了治标不治本的管理措施,即便是治安状况不好,应该首先采取的是加大治安治理力度,而非把人用铁笼子保护起来,这就像前几年流行的用铁栅栏封闭窗户,随着封闭社区和物业管理的完善,这一现象至少在市区范围已经极为少见。
在时下某些人对经济适用房的态度上,也有同样的情况。
从2005年开始,对经济适用房的质疑声一波强过一波,而反对者的集中论点不外乎是经济适用房滋生*,能够做论据的例子的确也不少,如郑州规划经济适用房违规建设成别墅、武汉经济适用房摇号6连号、北京26岁女孩梁静骗卖回龙观小区40多套经济适用房、已售经济适用房呈现“高租售率”和开奔驰宝马住经济适用房的现象。的确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真实事例,问题在于,出现这些违规或*事件后,我们唯一的思考和选择只是彻底否定经济适用房的价值、停建了事、抛弃算数这么简单吗?
如果我们的政府和业界所谓专家学者看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如此简单,那么试问哪个行业没有*、哪个制度没有缺陷?
中国的食品安全领域问题重重,是不是应该把食品行业彻底停掉?采矿业事故频频,是不是把所有煤矿全部关闭,这样想来再不会有矿难发生。
不需要再举例子,这种以偏概全、以局部否定全局的思维水平,相信但凡是受过基础教育的人都能达到。就拿经济适用房来说,问题的确不少,重要的是问题所在是不是主流,中国的经济适用房建设,1991年开始酝酿,1998启动开始建设,至今10余年的时间,其建设总量数目惊人,客观上为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问题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就算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关键要对症下药和及时加大解决力度,而不是慌忙取缔。
如果停建经济适用房,那么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单靠廉租住房吗?谁能担保廉租房建设出租环节就不会寻租和*?一旦廉租房也出现*现象,那时怎么办?难道也像出租车一般,简单地搞个铁笼包起来?
退一万步讲,如果没有更好的替代方式,就算是经济适用房的*依然存在,只要它的存在的确为一部分的中低收入阶层解决了住房问题,那我们就不应该简单地将之抛弃,起码本人不这么看。
那么,经济适用房的兴建是否会对楼市及商品房产生影响?
答案是肯定的。
价格的走势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供需,如果不研究导致房价持续快速上涨或下跌的原因,一味地谈结果,所谓的专家无非是充当预言家的角色,没有人能预知未来,就算说对了,也不过是侥幸蒙的。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口锅抢饭吃,供给结构性矛盾是高房价的短板所在(2)
房价持续大幅度上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结构性的供给矛盾。如果一旦政府下决心、狠心推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话,这势必会改善结构性的矛盾。也就是高收入阶层和中低收入阶层不在一个锅里面吃饭了,这会对原有的供求体系造成冲击,这是肯定的。
用经济适用房抑制房价效果明显的城市,在我的观察中,克拉玛依可算是成功的例子。克拉玛依有40万人口,当地政府对于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一直不折不扣地执行。单2008年七八月份即一次性推出万套经济适用房,40万人口的地级市,这样的量就像是定海神针,即便是城市人均GDP十多年一直位居全国第一,购买力强盛,但房价却始终温和上涨,市场表现十分健康。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