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王道:从奥康奇迹悟世界一流商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商海王道:从奥康奇迹悟世界一流商道-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西部鞋都:荒土地上创造的奇迹(1)
“砰,砰,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传来,正在办公室工作的王振滔一边向门口走去,一边看了看表,心想:“这么晚了,会是谁呢?”
  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他相识多年的一家温州企业的老总。
  王振滔还没来得及说话,对方就神情焦急地说:
  “王总,不好意思,这么晚了还来打扰您。”
  王振滔并没因为被打扰而不高兴,而是笑眯眯地说:
  “是李总啊!快,进来坐吧。”
  看到王振滔如此热情,对方反而有点不好意思了起来,犹犹豫豫地说:
  “王总,今天我来找您的目的,是希望您能给我一个进驻西部鞋都的名额。以前我对那儿确实不看好,但现在我的想法完全改变了,我觉得在那里投资非常有前景。但我也知道现在等着进西部鞋都的企业有很多,看在我们多年的交情上,您无论如何也要帮我这个忙!”
  王振滔笑着说:
  “我们是多年的老朋友,照说应该帮你这个忙,但确实不好意思,我真的没法帮。现在已经有80多家企业在排队等着进西部鞋都,我们都是有制度和程序的,如果开后门让你进去,我对别的企业无法交代啊!”
  来人一听,非常感慨地说到:
  “只能怨我没眼光,当初我以为在一片荒地上,要建成一个鞋都是不可能的事,甚至当初您包机让我们去赚钱,我都不要。”
  让我们将思绪拉回到几年前。一直有着远大抱负的王振滔为了在重庆市璧山县建一个“中国西部鞋都”,特意包专机请了一些温州企业家过去考察。
  谁知道,刚跟他们一说,不少人就表示反对:
  “王总,不会吧?原来你说的一个投资项目是在璧山啊?不去不去,那么穷的地方能有什么好项目啊?”
  不少企业家拒绝了王振滔的邀请。剩下的一些企业家认为璧山尽管不富裕,但因为是王振滔投资的项目,觉得问题应该不会很大,于是,就坐上了飞往重庆的飞机,尽管如此,很多人心里还是七上八下。
  果然,到了璧山,看到即将建鞋都的地方,原来只是一片长满草和堆满乱石的荒地,很多企业家的信心开始动摇了,甚至打起了退堂鼓,有人说:
  “王总,我们可是相信你才跟你来的啊!可你看看,这样的荒地上能生出金子来吗?”
  尽管王振滔一再解释,但一些企业家还是不相信在这样的荒地上能诞生什么奇迹。甚至有两位企业家在璧山呆了不到2个小时,就不辞而别,连夜返回了温州。其中一位,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位老总。
  谁也没有想过,几年后的今天,西部鞋都真的创造了奇迹。从最初的门庭冷落到现在的排队购买和争相进驻,西部鞋都让所有曾经怀疑它的人刮目相看。
  西部鞋都创造了很多个让人意想不到:
  第一个想象不到的是,原本绝大多数人都不看好的项目,现在竟然形成了一个产业链;
  第二个想象不到的是,璧山本地很多制鞋企业,从原本排斥这一项目,变得非常支持这一项目,纷纷迁入西部鞋都,乐于“与狼共舞”,并且从“狼”身上学到了很多优秀的技术和经验;
  第三个想象不到的是,最初,为了让大家理解和支持这一项目,王振滔特意邀请了著名的经济学专家给当地一些比较知名的制鞋企业的老总讲课。
  由于这次活动是当地政府出面邀请的,很多老总碍于面子都来点了个卯,但不到半小时,几乎所有的老总全都走光了。
  为了让璧山当地的企业家理解奥康建西部鞋都,不是为了挤垮他们,而是为了帮助他们,让他们更快地发展和成长,王振滔曾邀请他们到奥康学习,费用都由奥康承担。
  但第一次,报名的企业家才寥寥5、6个人。
  而现在呢?很多企业家都意识到了西部鞋都对自己发展的意义,争先恐后地到奥康学习,有的企业家甚至一连去了3次,还表示下一次还要再去。
  

西部鞋都:荒土地上创造的奇迹(2)
回想过去,王振滔感叹万千。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支持到支持,如今,王振滔已经兑现了他当初的诺言:
  “人民给我一方土,我还人民一座城。”
  西部鞋都作为浙商在西部投资的最大项目,现在已经成为了带动一方经济的重要力量。
  其实,西部鞋都只是一个剪影,奥康的发展史,就是从无数个不可能到可能的历史,而且,还将继续传承下去。
  

不怕起点低,就怕境界低(1)
在许多人眼中,奥康的发展是一个“谜”——
  在奥康开始做鞋的时候,恰恰是温州鞋在市场上名声很差的时候。多少年过去了,人们不仅从“穿奥康,走四方”的广告语中,感受到奥康如何由一个县里的小鞋厂,成为了“中国鞋王”,而且发展到不只是自己做鞋,还建立了让众多鞋业公司争相入驻的“西部鞋都”,并在社会贡献等方面有不少引人注目的成绩。
  人们总是向奥康的管理者请教,甚至不少人到奥康来参观学习。尤其在当奥康成为了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之后,每年到奥康参观学习的人成千上万。
  的确,奥康的成长、发展有它独特的轨迹,也更有它符合一流企业经营和成长规律的地方。
  当我们认真对奥康的发展进行回顾的时候,我们共同总结出这样一个结论:
  “不怕起点低,就怕境界低。”
  是的,奥康的起点是很低的。但是,从起点开始,奥康就在力求追求超乎一般企业的经营境界。
  也许在当时看来,体现这样境界的一些举止和表现,按许多商人的标准来说有点“傻”。
  但蓦然回首,我们才会发现当初的这些“傻”举动,恰恰成为了奥康能够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而这些原因,现在看起来,恰恰符合世界一流企业的经营之道。
  让我们首先来回顾奥康的发展历程:
  1988年,奥康仅仅用3万元起家,逆风飞扬,在所有人都排斥温州鞋的情况下,创办了奥林鞋厂;
  1995年,奥林鞋厂发展为奥康集团,并陆续创造了一系列在温州、在全国甚至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的开创性举动:
  1998年,中国第一家鞋业连锁专卖店——奥康上塘专卖店正式开业;
  1999年,奥康在杭州一把火烧掉了一大批假冒奥康的皮鞋,从此名声大噪;
  2001年,奥康首批国家“免检产品”进入上海南京路;
  同年,奥康旗下第二个品牌“康龙”横空出世;
  2002年,奥康第一家海外专卖店——纽约店开业;
  同年,奥康推出了又一品牌——“美丽佳人”;
  2003年,奥康在重庆璧山县投资建立了中国目前最大的一个民营企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园——西部鞋都;
  同年,奥康与意大利鞋业第一品牌GEOX正式开始了双向借道的合作;
  2004年,奥康集团联合温州8家在各自行业都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以财团命名的民营企业——中瑞财团;
  同年,奥康推出了旗下第四个品牌——“红火鸟”;
  2006年,奥康在湖北黄冈投资建设的“湖北第一街”——奥康商业步行街正式营业,并且,奥康还计划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打造100条商业步行街……
  如今,奥康已经发展成了一家拥有三大生产基地、五大品牌、五大国外分公司,有着十几亿资产,年销售额20多亿的民营百强企业。
  现在,奥康已经成为全国民营制鞋企业的领头羊,但它已经远远不是只做自己品牌鞋的奥康了。
  在我们的对话中,本书作者之一的吴甘霖,带着所有企业家和管理者的疑问,一开始就向另一作者王振滔,探究奥康为何有这样大的发展。王振滔的回答却很有些让人出乎意料。
  他说:
  “要看奥康的发展,还要从我最早做生意的时候说起。那时我虽然是一个中学生,刚刚做生意,但很快就把握了做生意的成功密码。”
  这一下激起了吴甘霖的强烈兴趣,于是,催促王振滔讲述了自己最早做生意的故事:
  从小王振滔家条件就不是很好,再加上家中兄妹有好几个,所以,一直过得都非常艰苦。
  一天,还在读初中的王振滔刚放学回家,就看见心事重重的母亲坐在门口,于是,就悄悄走到母亲身边,轻声问道:
  “妈,你怎么啦?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不怕起点低,就怕境界低(2)
母亲似乎不愿意说出来,就安慰王振滔说:
  “振滔,没事!你回屋吧!”
  “不!你肯定有事。我现在是一个大人了,有什么事我也可以帮你解决的。”
  母亲非常难过地说:
  “振滔,你也知道家里的条件,没有那么多钱供你们所有人读书。你的弟弟妹妹也早就到了上学的年龄了,这可怎么办呢?”
  王振滔停顿了一下,决然地说道:
  “妈,那我不读了,让他们读吧。我可以赚钱养活家里了。”
  母亲看着懂事的王振滔,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为了赚点钱,王振滔用家中仅有的一点积蓄开了一个小小的米厂。
  尽管只是一家米厂,王振滔却体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地方:
  那时别人100斤稻谷总是打出80多斤米、10多斤糠;而王振滔却只打70多斤米、20多斤糠。
  是他的机器不好吗?或者是他的技术差吗?
  不是,是他有意这样做的。
  这就显得不可思议了。众所周知,米的价钱贵,糠的价钱便宜。米多糠少可以多赚钱,糠多米少赚的钱就少,为何王振滔却要做这种“赔本”的买卖呢?
  而事实恰恰相反,他不仅没有赔,而且生意十分兴隆。
  为什么?
  事隔多年以后,王振滔透露了自己的“不传之秘”:
  100斤稻谷打出的米少,颜色就越好,质量就越高。所以买米的人都高兴到他这里买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