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转变企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观念转变企业-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我国古代兵书中,早已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说,这里的“运筹帷幄”就是今天说的“战略规划”。战略规划就像战争中的战略部署一样,在开战之前,基本上已经决定了成败。在西方管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公式,即:工作成绩=目标×效率。西方学者认为,“做对的事情”要比“把事情做对”重要得多,因为“把事情做对”只是个效率问题,而从一开始就设立正确目标——“做对的事情”,才是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制订正确的战略规划,等于使企业有了正确的发展总纲,有了正确的奋斗目标,接下来就可以进行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信息和文化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相对优势,解决关键问题,以保证生产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
  不过,就我国企业管理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着重“把事情做对”,轻“做对的事情”,甚至存在把“做对的事情”和“把事情做对”完全割裂开的现象。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本是我国数一数二的电子企业,在做大企业和多元化的思想指导下,不顾一切地进口国外的录像机、BP机等生产线,在全国各地实施兼并和扩张战略。当有人提出异议时,公司领导对执行人员说:“不要问干什么,不要管效益怎么样,你们只管干就是了。”结果,才三五年时间,这个企业集团的一些主导产品的效益相继下滑,以致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从此一蹶不振。
  所以,正确的思维应该是:先“做对的事情”,然后再“把事情做对”。如果方向错了,那么不管过程如何完美,都会事倍功半,甚至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结果。
  领导要求员工正确地做事本无可厚非,但是,领导者和执行者之间的差异就是,领导者的任务是确定目标——“做对的事情”,而执行者的任务就是实现目标——“把事情做对”。在一个部门,领导应该注重的是“做对的事情”,而执行者则应全力“把事情做对”,这样才是健康的合作。如果领导“做不对的事情”,执行者要想把事情做对,即使再努力恐怕也无济于事。只有目标对了,才能事半功倍;反之,即使能在短时间内奏效,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也不会有太大的帮助,甚至会走到相反的方向。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变“把事情做对”为“做对的事情”的观念(2)
把事情做对并不难,难的是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长时期做对的事情。一些成功者的经验说明,要想坚持做对的事情,须有以下七个要素:清晰的自我认知度、对大局的把握力、独到而又深邃的洞察力、扎实的调研功底、对情况的熟知度、科学的*决策机制和快速的应变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做事不看方向,只顾埋头走路而不抬头看路,只顾在某一段时间内把事情做对,而不去看把事情做完以后会不会有好的效果,即有没有考虑这个事情这样做是不是对的,它的方向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走得越快,离目标越远。
  “做对的事情”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是从全局来考虑的。它跳出了原来被封锁的框架,在大是大非的立场上制定原则,不会受到某些局部的限制,并且是从企业的根本和长远利益出发的。而“把事情做对”从某个角度或某个单独的环节来讲是正确的,但是对整个企业的全面发展来讲可能就不正确了。就好像一些夕阳行业,它们的有些产品已经快要过时了,处于被淘汰的边缘,这时你再怎么想办法提高产品质量,再使用什么营销新招,可能也不一定会见效,甚至可能花的力气越大,企业的损失就越大。
  有些人很辛苦地劳碌了一辈子也没有过上好日子,但有些人却早早地、轻轻松松地过上了好日子,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道理同上面所说的一样,即要先抬头看路,再把路走好。
  联想集团董事会主席柳传志先生的“乌龟骑兔”理论,就是一个“做对的事情”的范本。他说:“在国际市场上竞赛,中国这只迟来的乌龟,与其与外国兔子硬碰,倒不如借助兔子的力量到达终点。也就是乌龟骑在兔子身上,由兔子带着乌龟去跑。”去不去“做对的事情”是观念问题,会不会“做对的事情”是方法问题,二者缺一不可。观念出了问题是没有前瞻能力,方法出了问题是没有决策能力。只有理解了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的老板或管理者才能不断地在实践中转变自己的观念,改良自己的工作方法。
  做对的事情
  《孔子家语》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鲁国制定了一条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只要有人肯出钱把这些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买回来,可以凭“发票”到鲁国国库领取“国家补偿金”。
  这个法令出台后,大大推动了鲁国人的救赎行动,产生了极好的社会效果。
  子贡是孔子门下最有钱的弟子之一,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在周游列国的途中,遇到了一位鲁国奴隶,于是花钱把这个人赎了出来。
  子贡觉得自己应该做得更高尚一些,于是把那些“收据”、“发票”全部当众撕毁,并声称:“愿意自己承担所有的费用,不向国家申请报销。”这个行为轰动了整个社会。
  子贡回国去见孔子,孔子吩咐学生说:“如果子贡来了,你们拦住他,因为我不想再见到这个人。”
  子贡感到很委屈,于是冲破阻拦,见到了孔子,要跟孔子讨个说法。
  孔子说:“你的行为没有损害你自己的价值,却损害了国家的法律。因为你,从此这个法律再也没有明确的社会效果了。”
  果然,不久后孔子的话应验了。子贡的行为被舆论广泛传播之后,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赎人者再也不能以正常的心态向国家申请报销。不能有效地实施这种报销制度,肯出钱赎买鲁国奴隶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在子贡看来,他做得非常“好”;而在孔子看来,子贡虽然做得“好”,却没有“做对”。
  很多时候,我们拼命地工作,为工作放弃了一切,但也损失了很多,包括我们的家庭、我们的朋友、我们的环境。可是,到头来却发现,我们所做的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大多数情况下,“做好”并不代表“做对”,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
  

变“事随人转”为“人随事转”的观念(1)
在企业的日常运转过程中,很多企业,特别是大多数制造业的部门都是按照职能来分工的,如人事、生产、采购、物料、工程、开发、财务等。但是,从来没有人考虑这样做对不对,这样做好不好,而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于是便出现了有的部门忙得不得了,有的部门无事可做的现象。客户下订单,并不只是给生产部下的,而是对整个企业下的订单。所以,对于任何一个订单,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有责任按质、按量、按期完成。可惜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部门认为“我的本职工作做完了,已经与我无关了”,可是实际上那个订单还没出货呢!怎么会这样呢?
  有的员工很忙,有的员工却无事可做,无事可做的人不来帮忙,这就是按常规的职能分工所产生的后遗症。工作的完整流程被人为地割裂,造成了以部门为中心、以职能为中心、等待事情找上门的现象。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这个事我怎么不知道?”“这个事怎么没有通知到我?”“这个事我不清楚。”我们总是希望所有的事情都围绕人来打转,但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人不去推动事情发展,那么它将永远不会有任何进展。
  汽车站售票处就是一个例子。记得几年前去车站买票,车站有一排售票窗口,如车发往多少个地点就会安排多少个窗口。但是,可能去上海和北京的人特别多,那么这两个窗口的售票员就会忙得不可开交;而去西藏和青海的人比较少,这两个窗口就冷冷清清,售票员就很清闲。长期这样的话,北京、上海这两个窗口的售票员就会有意见了:“我为什么这么辛苦,而你们却都没事干?”如果说按绩效进行考核,多卖票的多付工资,那么,问题又来了。负责西藏、青海方向的售票员会说:“为什么要把这么冷清的地方分给我?”管理的问题会随之而来,这就是部门过分分工和割裂导致的结果。
  不过,现在可不一样了。卖票窗口现在通过计算机联网了,每个窗口都能出售去任何方向的车票,顾客购票时可以随意选择,看哪个窗口不拥挤,就去哪个窗口买票。这样,由顾客去分配售票员的工作量,相比较就合理多了。
  那么,我们的观念是怎么转变的呢?我们应该找出事情发展的流程,以事为中心。假如这件事是一条河流,要让河水顺利流淌,所有的人都应该为河水的流淌挖好河槽,清除障碍。因为事在中央,我们只能围绕事情进行协调,“人随事转”,而不是“事随人转”。只要我们想办法主动清除阻止事情发展的障碍,主动地去服务,主动了解事情进展的程度,配合做好自己的工作等,特别是针对目前企业环境复杂多变、事务繁杂的情况,更要发挥员工的自主协调能力,不能指望千军万马等着一个人来指挥。
  未来的企业应该使主要的工作流程形成一个共享的信息流,让信息流始终保持畅通,使所有的人、所有的部门都围绕着这个中心来配合进度,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工作。
  图1是一张某医院的病人就诊路线图,各项工作站别固定不动,也没有按流程排列。同一个病人,医生往往要看两三次,收费处也要收几次费,大大浪费了人力、物力和时间,笔者对此深有体会。而且病人要来回奔波往返,想自己跑完这些流程不是容易之事,必须有人陪护才行。本来100个人看病,每个医生如果一次看完,就100次而已,但由于流程设计得不合理,医生要看300次左右。每个病人再带一两个陪护的,医院就挤满了人,医生、护士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