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 第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993年,微软公司的《美国百科全书》光盘的发行量首次超过了作为印刷品的《美国百科全书》。现在的Internet用户在遇到生词时,可以直接查阅上网的《韦伯斯特大词典》,但这样使用《韦伯斯特大词典》的代价毕竟太昂贵了——你每查一个词,都得给ISP和电话公司交一次费。每一次你只能下载一个或几个词条,却无法下载整部《韦伯斯特大词典》。相比之下,买一张《韦伯斯特大词典》的光盘要划算得多。所以,在带宽难题真正解决之前,制造光盘(将比特依附于原子)的产业将会非常红火。

    然而末日审判的号角已经吹响,光盘产业只能在诅咒的阴影下“繁荣昌盛”。光盘技术的发展可以使我们买一张光盘付出的成本与其效用的比值不断降低,但这改变不了光盘从摇篮到墓地的命运,就像无论录像机技术得到多大改进,买录像机的人都会越来越少,直至一个也没有。正如尼葛洛庞蒂指出的:

    然而,决定多媒体前途的,不是这种成本只有半个美金的塑料盘,或50亿乃至500亿比特的光盘容量,而将是日益壮大的联机系统(on-linesystemes),其容量实际上没有止境。《连线》杂志的创办人路易斯?罗塞托(Louis

    Rossetto)将光盘只读存储器形容为“90年代的 Beta 系统”,意思是它像Beta制大尺寸磁带录像系统(Betamax)一样,最终难逃噩运。他说得没错,往长远看,多媒体将主要是一种网络现象。不过尽管上网和自己拥有光盘只读存储器有经济模式上的不同,但通过带宽传输,两者的功能却不分轩轾。

    我们回过头来看“丛林中的豪华小汽车”,就会更清楚地看出光盘扮演的是一种什么角色了。它使一辆“小汽车”更加“豪华”,但这辆“小汽车”无论多么豪华,它实际上都没有被真正当作一辆小汽车来使用,所以它的豪华是一种不得要领、舍本求末的豪华。装有光盘驱动器的个人电脑并不是真正的多媒体电脑。严格地说,这样的电脑只不过是一台可以当作录像机和电视机来使用的电脑,一台不自觉地向电视机和录像机称臣的电脑。


    第十二章 WEB与“超适用性”


    12.1 WEB、INTERNET与NETWORK区别

    现在有人很可能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说光盘仍然是被困在丛林中的小汽车上的一种辅助设备,是“90年代的Beta系统”,那么置顶盒的出现岂不已经宣告了光盘末日的来临,岂不是使多媒体成为了一种网络现象?置顶盒岂不是一种代表着未来,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技术?

    答案是否定的。提这样的问题是出于对于“网络”(network)的误解和对于“网”(WEB)、“互联网”(Internet)之间关系的模糊认识。只有在我们弄清楚了 WEB 究竟是什么之后,我们才可能PC对依赖于电视的增强设备(置顶盒)以致于对电视本身具有怎样的摧枯拉朽之势。

    汉语的“网络”是一个意义相当含混的词。人们常常可以用它来指Network、WEB、Internet(人们常常将它简称为 Net),而这几个词在英文中有明显的词义上的差异。

    Network是一个含义最为宽泛的词,它可以指许许多多网络,如通信网,电视网,互联网。

    Internet专指“互联网”。

    WEB的本义是“蜘蛛网”,它不是指在Internet之外独立存在的一种网络,而在一种在Internet之中扩增Internet力量的网络技术,所以WEB的出现比Internet晚得多——Internet诞生于1969年,整整20年(1989年)之后,WEB作为Internet 的一种强有力的功能才出现。简言之,Internet是各种网络(network)中的一种,WEB是Internet中的一种扩增功能。

    麦克卢汉认为,每一种新的媒体拆解和合并它的“前任媒体”,如电影拆解和合并了戏剧,电视拆解和合并了电影。尼葛洛庞蒂所说的“新瓶装旧酒”也是这个意思。新媒体之所以新,就在于它克服它的前任媒体在时间、空间和感觉上受到的限制。所以从新媒体与它的前任媒体的对比中可以清楚地显示新媒体的特征,对新媒体的研究常常离不开对旧媒体的考察和反省(这可以说是一种在理论上的“忆苦思甜”)。为了理解数字时代的“交往”(communication),在前一章 中我们详细地考察了大众时代(前数字时代)的最重要的媒体——电视——的传播模式,现在,为了理解 WEB,我们也必须理解WEB的历史和史前史。

    正如格威(Tim

    Guay)在他专门讨论“WEB 的历史和史前史概览”(An Overview ofHistoryandprehistory of WEB )的节点中所说的:WEB 的出现,意味着一种全新的媒体诞生了。在引进任何一种新媒体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个旧媒体范式与新媒体范式相互竞争的过渡期,这种竞争将决定新媒体的形态。对于我们当中所有创造、研究和使用WEB的人来说,重要的是意识到这种变迁,看到我们所熟悉的范式之外的范式。

    在格威特看来,WEB 出版范式(Publishing Paradigm)作为一种汇通性、交融性的出版范式,包含了三个关键性的技术系统--Internet、多媒体、超文本。这三种技术系统都是在电脑技术充分发达后才出现的。

    Internet 是 WEB 的首要技术前提。它提供了一个地理意义上的“环球网络”(globalnetwork)。它使全球的电脑(作为一个个“点”)首先在物理意义上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最基本意义上的“网”(Net)。没有Internet,人们不仅根本不会去想到要发明WEB技术,即使有人发明了WEB技术(虽然这完全是一种假设),WEB技术也无法成为现实。WEB技术的是由“WEB之父”的梯姆?贝纳斯-李(Tim

    Berners-Lee)在1989年发明的,他自己发明的这种技术命名为World

    Wide WEB(“环球网”,亦译成“万维网”、“3W 网”)。Internet 给 WEB提供了范围(scope)和广度(reach)。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Internet,“环球”(worldwide)无从谈起。

    12.2 多媒体与WEB

    WEB的第二个关键技术系统是多媒体。

    多媒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3年。恩吉尔巴特(Douglas

    Engelbart)在这一年发表他的轰动性的论文《一个为扩增人类智能的概念框架》(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Augmentation of Man's Intellect),首次提出了这样一种观念:计算机不应该是一种冷漠、枯燥的计算工具,它是可以与人进行交流,具有某种“表情”(expression)的机器。

    那个时候的计算机与今天的计算机相比,不仅技术性能(计算能力)低下,而且没有我们今天司空见惯的显示屏。显示屏很自然地令人想起电视机,但在那时,虽然电视机早已出现,但谁也没有想到这种计算工具与作为一种媒体的电视有任何相关之处。它唯一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是它打印在纸带上的数字。

    恩吉尔巴特产生了这样一个念头,计算机既然能打印出数字,那么它能不能显示出符号或图形呢?它能不能也像雷达(恩吉尔巴特本来是一个舰艇雷达技术员)那样把符号“画”在屏幕上,让使用者可以通过操作按扭或操纵杆与它进行交流呢?他甚至还设想,计算机能不能成为一个剧场式的“大环境”,你和你的同事坐在这个剧场式的环境中研讨问题,协同工作呢?一句话,计算机在功能上能不能扩增,成为一种全面增加人的智能(理智和感觉能力)的机器?在那篇著名的论文中,他预言,将来有可能用一台计算机和一个显示屏幕模拟人的整个写作过程。此外,他还提出了今天我们都熟知的关于鼠标、屏幕文本和多窗口显示等概念。

    恩吉尔巴特的设想和在此方面的努力导致了一种关于计算机的全新概念:计算机不仅仅与“计算”有关,它将是一种媒体,一种可以作用于人的多种感知能力的媒体。这其实就是说,计算机本身就是一种“多媒体”。虽然在WEB最初的行动计划中提到创造多媒体的可能性,但多媒体能力并没有成为WEB的设计目标的一部分,最直接的原因是到那时(1989年)为止,终端为哑终端(dumb terminal)的结果系统(resulting system)仍然被广泛地使用,而这种系统无没与多媒体系统兼容,不过设计人员始终没有忘记这一可能性。由于马赛克浏览器(MOSAIC browser)的发展,多媒体的可能性在WEB中终于成为现实。随着带宽的增加,多媒体在WEB上将变得越来越普遍。

    12.3 多媒体与“文本”

    “多媒体”是相对于单一、固定的媒体而言的。印刷(文本)媒体,即传统的书刊媒体是典型的单一、固定的媒体。在多媒体与印刷媒体的对比中,我们更能看出多媒体的特征。

    印刷媒介的首要特征表现为,它遵从着一种“线性、等级性格式”(li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