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岁回首看人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暮岁回首看人生-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找来跟她同桌的王国强了解情况,这是个头发乱蓬蓬,走路两边摇,凡事满不在乎的学生,平时做作业就不耐烦,同学做了三张,他只用一张就打发了老师的问题,还唯恐纸张太大,每字都像他走路那样跨出横线。其他老师告诉我,这学生一贯表现不好,上学期好几次被同学轰回家,没人愿意跟他同桌,原班主任简直拿他没办法。我问他为什么还不争取入队。他竟伤心地哭了,说是班上的同学都岐视他,只有村生跟他要好。

  村生却被同学叫做“肮脏人”,他的作业同他的睑一样糊涂,经常无故迟到,有一次因偷邻居老阿婆的钱被告到学校,偷来的钱被用去购买学用品。原来他的母亲不肯拿钱给他买学用品,他又欣慕能像其他同学那样,拥有一把小刀和一根尺子,于是萌生偷钱的念头。

  那些在班上学习好的学生,也并不是都让人放心。曾珍珍在学校里各方面表现都很好,是个惹人喜欢的女孩子,几乎每天都可以听到她银铃般爽朗的笑声,可性格又十分脆弱,稍不顺心就哭出来。同学告诉我,她家里有个刻薄的养母,经常打骂他,有时不让她吃饭,甚至不让她来上学。

  陈钦泉是个不引人注意,守规矩的孩子,认识他是因为小组长向我诉苦,说钦泉每天早读时间都不想读书。有一次我故意让他背诵课文,出乎意料,他背得十分流利,过后他便沾沾自喜地对我说:老师,你知道吗?我每天晚上都不复习。总之,每位学生都有各自的性格,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整个班级就象一本邮集,让人赏心悦目。

  当一名教师不光要教学生获取知识,还要教他们如何做人,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在学校的学业成绩和遵守纪律的好坏,更应该了解他们在课堂外的活动和在家里的表现。我对家访十分重视,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途径,一年多来,尽管我忙于复习功课准备高考,还是一有空就到学生家里去,与家长沟通,取得共识。在家访中我能了解到真实的学生, 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细微变化,然后才能“因材施教”。想让学生健康地学习、成长,教师的确要认真地花一 番功夫。我大胆地说,我做到了。国强已经不再欺侮同学,他和村生也都在“六一节”参加了少先队;珍珍的养母态度改变了,还感谢老师的帮助;钦泉当了学习股长以后,对功课更专心&;#8226;&;#8226;&;#8226;&;#8226;&;#8226;&;#8226;

  可以说,我跟学生的感情正在与日俱增,那时却眼看要被生生拆散。而更重要的,我刚刚理出头绪,对今后的工作已有一肚子的打算,却要中途交给别人,我心里真有点不放心。

  几位同事也深表同情,个个露出惋惜的样子,好象要调动的已是他们,而不是我了。 (待续)

十、人生漂泊——发配“边疆”(2)
“调”就“调”吧!无所谓了。这个暑假无牵无挂,乘此机会,我准备外出作一次小小的旅行。几年的“窗前勤苦读”,我感到自己有点“遗老”、“遗少”的味道,对外界的先进事物全然不知,如此闭塞怎能会有新的进步。我决计花掉几年的储蓄,出去走一走,呼吸外面的新鲜空气,对我下一步人生应该有所裨益。

  7月30日我从家里出发,第一站到石狮,看望一位祖叔父,过去他对我很不错的,同时想看看这久闻大名的侨乡。下了车,我就迫不及待地先到街上蹓一圈。觉得街区不大,成井字型的街道不一会就走到尽头,然而到处都有热闹。

  街道两旁排满各种小货摊,发出阵阵叫卖声,诱惑着一群群游客在那里争先选购货物,比里头挂社会主义招牌的国营商店兴旺多了。我不禁觉得这里赚钱的机会很多,许多相互依存的生意应运而生。那时正是夏天,大街小巷光是卖冰棍,售茶水的孩子,走几步便可碰见。路上行人的穿戴也显得特别,花里胡俏,在那些保守的人眼里,恐怕连他们走路的姿势也是“进口”的南洋货。要不是墙上还刷着“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标语,会以为到了另一种国度。

  我正怀疑距离不远的那一片农田是些什么样的人在耕种时,找到了祖叔父的住处。原来在繁华热闹的场所背后,竟是一些破旧的农舍,那里人与牲畜在一块乘凉。祖叔父几个孙子光着上身正在地上作游戏。很难相信,差别这么大的生活,怎么能“和平共处”。

  住了一天,我就辞别祖叔父到厦门去了。一路上没有新奇的东西引起我的注意,公路两旁稀稀疏疏错落着熟悉的村庄,跟在家乡看到的并无两样。直到汽车驶进集美镇,耳目才为之一新。迎面而来是两排高大的木麻黄,间隔着丛丛开红花的夹竹桃,象是一队男女相间的队伍在夹道欢迎。从车窗里眺望,远处高楼大厦临海耸立,那图样又跟在电影上看到的一样。而这里就要经过全国闻名的厦门海堤,我不禁站起身来,朝车窗外仔细观察,希望能再看到如同图上所画的那样壮观美丽。可是当汽车载着我的热望驶离海堤时,我忽然感到若有所失。它是这样的平常朴素,一点也不宏伟。也许是我坐在汽车里罢了,也许是我先前从图上看到的过于美好,我又回过头去看了一会。一望无际的大海,竟然被一条坦坦荡荡的长堤隔成两边。心想,人们要扼住这有千米多长,几十米深的一段海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一想,那汹涌咆哮的海浪是怎样被制服了,怎样疲惫不堪地躺在长堤下,也就不能不感叹人民移山填海的力量是多么伟大。

  进入厦门市区,我有点不自在起来,那些栉比鳞次的大楼房,纵横交错的大马路,披绿戴红的凤凰木,还有太多太杂的人群车队,处处显示一个“大”字。平生第一次看到如此繁华的场面,我极力抑制自己,不露出惊讶的神色,我不想让人知道自己是个初进城的“乡巴佬”,一走出车站,就立即叫辆三轮车直奔厦大。

  大学里还是大,好容易在几幢洋不洋,古不古的芙蓉楼里找到钊人的宿舍。一问,他不在,他的一位同事十分好客地把我领到他的房间,又是请烟,又是请茶,还有兴趣要同我交谈,问我一路辛苦吗?说些出门不容易的话。我无所适从,应付不了这种种礼节,显得拘谨、土气。幸亏钊人回来,我象得救一般感到轻松。到了钊人宿舍,我立即开怀大说大笑,竟又忘了顾忌。

  傍晚,钊人带我去吃饭,那大而宽畅的食堂里,熙熙攘攘,正遇“高潮”。我很警觉,小心注意周围的人是如何用餐,那姿势又有什么不同,别在这些大学生面前露出贪馋的怪相。在家里我可从来没有研究过自己的吃相。

  第二天,钊人就带我去游览鼓浪屿。从轮渡口坐船,不一会就到。上了岸,我们随游客径直朝日光岩走去。日光岩不象群山峻岭那样气势磅礴,倒象是拔地而起,人功堆砌的一座小山,小巧玲珑,秀丽文雅。我们沿着石阶拾步而上,心里充满着一股兴奋和希望,仿佛正朝着自己理想的高峰在攀登。游客们也个个心平气和,在石径绝壁间上上下下,似乎融化在风和日丽的气息中,成了山上景色的一部分。我们一鼓作气爬到岛上最高处,望着眼前浩瀚的大海,竟觉得自己的前程也有如此宽广,可以延伸到看不见的天边。

  从日光岩下来,又到了菽庄花园,那里依山傍海,光这一点就够人享受,何况还有一行行翠绿的冬青,一盆盆艳丽的鲜花,养鱼池边是一群孩子在逗鱼儿欢笑,亭上又有男女青年在拍照留影。人们个个彬彬有礼,连一沙一石,一草一木都使人感到不是随意堆放在一起的。想不到厦门地处沿海前线,人民却生活得这样平和。我饱尝了眼福,很奇怪那天碰巧有这么多人跑来游玩。但据说是天天如此,就象蜜蜂辛勤地飞到花丛采集花粉一样,尽管已经来过多次。

  我们更喜欢宁静,就匆匆穿过人群,拐到一处海湾,那里有一条跨越海面的走廊。坐在廊桥里的石凳上,面对大海,清风徐徐,倾听浪潮拍打礁石的声响,尤如世外桃源,置身梦幻仙境。一时我俩谁也不作声,贪婪地享受这美妙的音乐。不知过了多久,直到有人过来,才仿若从梦中惊醒,两人不约而同站立起来,知道该是回去的时候了。(待续)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十、人生漂泊——发配“边疆”(3)
以后的几天,我独自一人到南普陀和南洋博物馆等地去游览。

  南普陀紧挨着厦大,步行几分钟就到了。那时寺庙刚修葺一新,显得金碧辉煌,光彩夺目,不象我意识中的古刹。一尊尊佛像“穿”着浓艳的服装,浑身似珠光宝气,闪闪发亮,跟小时候在家乡看到的被香火熏黑了头脸,显得神秘莫测的神明大不一样。在我想象中,寺庙是个清幽恬静的地方,只有袅袅青烟,穿着袈裟,敲着木鱼的和尚,和跪在地上的信男信女。那时因为它太“漂亮”,失去古色古香的韵味,又被一群指手划脚的游客占据着,地上到处散落着包裹冰棒和糖果的纸片,令人感到极不舒服,跟在大街上游逛没有什么两样。

  南洋博物馆也在厦大附近,里面陈列着各个时期的文物器皿,有深厚结实的陶器,晶莹剔透的瓷器,以及光芒四射的铜器、金器和雕刻精美的玉器,琳琅满目,种类繁多,我不能说出它们的名称,我是第一次参观这样的地方,了解得不多,心里只感到惊奇,感到人民多么伟大。这些作品都没有留下制作者的名字,而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即使十分平庸,也要在发表作品的同时,署名立记。只有劳动人民永远是不动声色地为别人造福,默默地用自己一双灵巧的手,创作出一件件美化他人的艺术品,没有比这更高尚了。我走马观花地绕了一圈,觉得自己的知识太浅薄了。

  在厦大住了半个月,每天在歌声叫唤中醒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