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尊严:重述朝鲜战争的前世今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国尊严:重述朝鲜战争的前世今生-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停止追击!

    大家都不理解。

    除朝鲜金日成首相对此颇有异议之外,当时的“苏联老大哥”驻朝鲜总顾问、大使拉佐瓦耶夫将军,尤其有意见,他对彭德怀非常不客气,质问和指责起来,甚至要命令彭德怀进攻。

    大吵过后,拉佐瓦耶夫很快向斯大林打报告,告了“御状”。彭德怀也将自己与拉佐瓦耶夫的分歧,如实向毛泽东作了汇报。

    毛泽东理解自己的将军,支持自己的将军。为取得理解,毛泽东将朝鲜战场分歧情况电告了斯大林。

    斯大林毕竟不是等闲之辈,他立马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发布命令,让这个只知道追涨杀跌的拉佐瓦耶夫卷被窝回国。

    斯大林还给毛泽东回了一封非常有感晴色彩的电报。

    电报主要内容就两句话:

    一、“朝鲜战场的一切军事行动应听从彭德怀同志指挥”;

    二、“彭德怀同志是当代天才军事家”。

    彭德怀:每临大事有静气

    195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正式打响。

    一开仗,就给了美国军队一个下马威,将麦克阿瑟打晕了菜。

    还没闹清发生了什么事儿,联合国军的先头部队,在攻击到鸭绿江附近时,就一个连一个连地找不到了。

    11月5日,也就是开战第10天,志愿军各部队正打得带劲儿的当口,彭德怀突然发布命令:

    停止进攻,结束第一次战役。

    按说,如果继续攻击,是能够再消灭一些敌人的,是能够抢占些地盘的,是能够扩大些战果的。

    为什么突然停下来呢?

    为什么有菜不捡,有肉不吃呢?

    这打的是什么仗?

    这用的是哪门子战术?

    志愿军一入朝,就遇到了出人意料的情况:联合国军竟然一个连一个连的,像旅游一样的分兵冒进,这可给彭德怀出了个大难题。按照毛泽东与彭德怀的战术设想,本应扎口袋打歼灭战。

    这下,不能按设想的打了。

    怎么打?用彭德怀的说法:首先得制止联合国军一伙一伙地“四处乱窜”。

    彭德怀只好采取分兵战术,哪里遇到敌人哪里打。

    打成乱仗了。

    第一次战役,志愿军消灭了1。5万多联合国军。

    在志愿军的突然打击面前,麦克阿瑟有点摸不到后脑勺了。

    怎么啦,一个连一个连地突然失踪、找不到了?

    看来是遇到中国军队攻击了,还是先后撤,看看情况再说。

    老谋深算的麦克阿瑟在未遭到致命打击的情况下,命令部队:

    后撤。

    双方统帅开始进行战场预判。

    彭老总分析了战况和麦克阿瑟的心理特征。

    他认为,仗打到这个程度,如果志愿军继续攻击,很可能打成平推,打成面对面的交手仗。而双方摆好架势打交手仗,力量弱小的志愿军根本就不是美国人的个儿。

    如果在力量没有暴露的情况下,停止进攻,很可能让麦克阿瑟误认为志愿军没有多少战斗力,仅仅打一下而已。就凭麦克阿瑟的癫狂劲儿,很可能在稳住阵脚后作出错误判断,认为志愿军没有多大胃口和能力,准备后进,再次展开大举进攻。

    到那时,再张大口袋,狠狠包美国人的饺子!

    基于这样的判断,彭老总没有被眼前的小胜所迷惑,在还能打的时候,果断地命令停下来。

    并且,命令部队后撤了几十公里。

    将部队藏到了朝鲜北部的大山里。

    一停;

    一撤;

    一藏。

    三招下去,麦克阿瑟上当了。

    其实,麦克阿瑟也不是菜瓜,他也拿出两招应对:

    第一招:派飞机对朝鲜北部进行大规模狂轰滥炸,看你能藏到什么地儿?

    第二招:做好情报侦察工作,派大批飞机对朝鲜北部进行侦察,摸清底数。

    两招下去,司令官得出结论:中国军队顶多有六七万人,且都怯战退却了。

    于是,他放心了,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大举进攻。

    这一全面进攻的决定,让麦克阿瑟司令官悔透了,悔得肠子都绿了。

    因为,这一攻,麦克阿瑟的大军统统装进了彭德怀布下的口袋里。

    联合国军的灭顶之灾到了!

    彭老总,脾气大、性子急、做事雷厉风行,这地球人都知道;

    其实,他的性格还有另一面,那就是头脑冷静,出奇地冷静。

    他从不发热、不发烧。

    战事顺利时,不盲目乐观;

    战事不顺利时,不自我贬低。

    这种每临大事有静气、该出手时就出手、该罢手时则罢手的个性,恰恰是一个统帅、一个大军事家的重要素质,也是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我不是招财童子,我是叫花子

    如果麦克阿瑟是世界第一“牛”,彭德怀就是世界第一“倔”。

    他的倔,不是练出来的,不是装出来的。

    那是爹妈给的,是苦难熬出来的,是深入骨髓的。

    从满是沟壑的不苟言笑的方脸上、从眉眼之间、从一颤一颤的个性走路姿势上,都能看出那么一股倔天倔地的倔劲儿。倔得一点都不翻个儿,倔得可爱极了。

    10岁那年,大年初一。

    家中无米下锅,奶奶也在挨饿。彭德怀带上弟弟,出去要饭。要到一个富人家。这家人过年图吉利,凡来要饭的,只要说点好听话,就给半碗饭。

    哥俩走了过去。

    富人问弟弟:“你是不是招财童子?”

    弟弟说:“我是招财童子。”

    结果,弟弟得到了半碗饭。

    富人问彭德怀:“你是不是招财童子?”

    彭德怀:“我不是招财童子。”

    富人问:“那你是什么?”

    彭德怀:“我是叫花子。”

    结果,人家一口饭也没有给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