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谁在不高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谁在不高兴-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电视台跑到青藏高原,去呼吁什么保卫母亲河,或者到云贵高原,呼吁不能在那里建水库。回到大城市,他们开着大排量车,住着大房子,空调打到最高档。
  青藏高原的黄河、长江源头,本来就是生态脆弱区,带了摄像机开了车到那里,难道不是在破坏生态吗?当然,如果纯粹是做秀,就不用考虑这些了。而呼吁云贵高原不能建水库,说是当地村民都反对,结果媒体找了几个村民一问,却大部分表示支持,因为建了水库可以拿到拆迁费。你可以说村民都没文化,只知道眼前利益,需要你作为救世主去教导他们,但不能睁眼说瞎话,编造村民都反对建坝的谣言。
  环保要切合实际
  以前偶然在上海某报上看到一篇无病呻吟式的小散文,大意是感叹当代人已不用手帕而改用面巾纸,这将对环境造成多大的破坏,而他至今仍坚持使用手帕,虽然洗起来有点麻烦,但这样做有利于环保云云。这位作者大概压根没想过,即使不计算他洗手帕的人工成本,难道洗手帕的水不是自然资源吗?洗手帕用的肥皂、洗衣粉排放出去难道不会污染环境吗?如果作者用洗衣机洗手帕,那耗费的电能又是从哪里来的?难道不是消耗自然资源获得的吗?
  大学里年轻人多,每年都要搞拒用一次性筷子、少寄一张贺卡之类的活动。其实,这些人就不考虑一下,如果不用一次性筷子,那筷子就得每次用开水或蒸汽消毒,否则无法保证卫生。但开水或蒸汽还不是要耗费电能或燃料?如此耗费的自然资源及对环境的破坏,和用一次性筷子相比到底孰大孰小,根本就没人计算过。所谓寄贺卡也是同理,先不去说贺卡并非纸张耗费的大头,就算用电子贺卡代替,可是发电子贺卡得用电脑,电脑开着得耗电,一般人不会自制电子贺卡,就得到网站下载,那些贺卡网站维持需要更多的电脑和电能,怎么就从没有人算过这个账呢?据英国《卫报》的报道,为了满足互联网日益增长的需求,许多互联网服务供应商都通过消耗更多的能源并提高成本来提供更加丰富的互联网内容。每个服务器都比上一代服务器消耗更多的电能,并且消耗一度电的成本也越来越高。现在全球网民超过15亿人。科学家推测互联网的能源消耗正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2009年5月6日网易探索转载英国《卫报》)
  我本人是环保主义者,但我反对这些不切实际的口号。比如,若用再生迅速的材料制造一次性筷子(如竹子),就一定比用反复消毒的筷子不环保吗?这个道理不是很简单嘛。
  究其原因,我看主要是环保主义者中,不要说学生物出身,就连学理科出身的似乎都很少,多是文人出身。文人思维的特点,同样也是愤青思维的特点,一是所用论据不讲根据,不知从哪里辗转道听途说来的也敢拿来做论据;二是论证过程不讲逻辑,文章写得洋洋洒洒,但常常是论据和结论之间根本不存在什么因果关系。这些人把文人习气带到环保事业中,不知道科学不是写小说,而需要确凿的证据和自洽的逻辑。
  愤青只知道政治正确,这些问题大概从来没有进入过他们的思考范围。愤青就是这样没文化又不爱学习还自以为是,实在没办法。
  

愤青是一个大市场(1)
叶楚华:愤青是一个大市场
  愤青的情感需求已经催生出一个庞大产业。
  一开始,是个别行业眼光独到的奸商认识到愤青的愤怒隐藏着商机,从1970年代到今天的历史进程看,最初利用愤青赚钱的行业是明星娱乐业,始作俑者(比较成功的)不在中国,而在美国,是美国的好莱坞。好莱坞立足于世界华人对近现代屈辱历史的强烈耻辱感,以及对洋人的复仇心理,开发了一个影视明星,这个人就是李小龙。李小龙的电影基本上都是单枪匹马痛打洋人,其中很多是日本人,因为华人对日本人的仇恨最大。李小龙作为一个商品,从经济学角度看,他的效用在于带给人虚幻的满足,通过电影的虚拟画面,华人观众发泄了对包括日本人在内的“洋鬼子”的愤恨,得到满足。李小龙的电影,满足了大批爱国愤青,也催生了一大批新的爱国愤青,生长于七八十年代的华人,都被李小龙在心灵上打上某种烙印。
  李小龙的电影,主要是1980年代传入大陆并广泛流传的。李小龙之后,有更多的类似影视明星和影视作品,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人物就是李连杰。李连杰早期的功夫电影,比如《黄飞鸿》、《方世玉》等等基本上承袭李小龙的套路,就是在戏中痛打洋鬼子,这些电影让愤青的愤怒得到发泄,愤青们去影院或者购买影碟观看电影,为自己的愤怒埋单,娱乐公司坐收暴利。随着大陆市场化进程,娱乐产业利用愤青谋取暴利从电影蔓延到电视、流行音乐等领域,几十年来此类电视剧数不胜数,比如不断翻拍的《霍元甲》、《陈真》等,流行歌曲方面,从最初张明敏的《中国心》开始,隔几年就有红遍大江南北的类似歌曲,比如高枫的《大中国》、刘德华的《中国人》等等。通过满足爱国愤青的情感需求,娱乐公司赚钱赚到手软。我会在收入本书的《明星娱乐业是愤青身上的寄生虫》中专门介绍娱乐业对愤青的利用,这里暂且打住。
  对愤青的利用很快就从娱乐业蔓延到了各行各业,越来越多的奸商乐此不疲地开发相关产品,这里拣几个比较突出的谈谈:
  图书出版业
  今年4月,书商推出一本叫做《中国不高兴》的书,就属于此类。虽然此书内容不值一提,但是就其商业操作和迎合愤青市场来看,无疑是空前成功的。坦白说,今天的我已经不可能对这样的书看得下去。不过,《中国不高兴》的作者之一在1996年写的《中国可以说不》,我倒是看了的,且深受其害。
  当年我还在读高中,我怀着极大的热情去读这本书,因为书很贵买不起,我每天抽时间到书店站着把书读完,每读一次就感到血液沸腾,深感“美帝国主义忘我之心不死”,但其腐朽和贪婪已经为其挖好了坟墓,我充满幻想地憧憬21世纪就要成为中国人的世纪,“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中国可以说不》这种愤青指向型的产品,主要具备两种商品效用,一是让愤青发泄愤怒,书中会大骂或者大肆批判愤青眼中的敌人(如美帝国主义、日本鬼子),也会大骂愤青眼中的汉奸,这些都很解恨;二是为愤青提供意淫的机会,书中为愤青勾画出一幕幕强盛大国的画面,仿佛中国人做世界大佬的日子就在眼前,明天就可以有怨报怨有仇报仇,横行世界为所欲为。读罢此书,愤青像吃了*一般浮想联翩,夜不能寐。 txt小说上传分享

愤青是一个大市场(2)
《中国可以说不》让书商和几位作者收获了那时常人难以想象的暴利,这本书当时卖出了300万册,据知情者透露,这个数据可能是有所隐瞒,真正的销量恐怕在700万册以上。这本书是当年全国上下大街小巷热血愤青热议的话题,那时候还没有普及网络,否则网上也会吵翻天。300万册,每册定价是198元,天文数字的利润。这本书积极意义几乎没有,但从经济学角度看,可爱的愤青们又为中国增加了几名百万富翁,这本书的直接效果就是加大了中国的基尼系数(尽管很微小),加剧了贫富分化。今年的《中国不高兴》据说也卖了近50万册,可以理解,愤青也是经济人。从《中国可以说不》的300万到《中国不高兴》的50万,边际效用递减,发泄和意淫的满足程度肯定比不上最初的《中国可以说不》那么激烈。
  从《中国可以说不》开始,中国书商每年都会有类似的书面世,《中国可以说不》的作者也自我跟风推出过一本《中国还是可以说不》的书,相当滑稽。这些图书有大卖的,也有小卖的,无论如何,愤青都是埋单的主体。在商品经济中愤青的工具性已经一目了然,他们无时无刻不是奸商赚钱的工具。当奸商和无良作者们数钱数到手软,天天花天酒地的时候,狂热叫嚣而又贫穷的愤青们面对质问往往会说,我们心甘情愿付出。为了精神亢奋,他们已经失去了正常人的理性——他们有异化的理性,追求意淫亢奋效用最大化。
  网游业
  有一段时间打开中华网的军事首页,你可以在头版头条看到一行醒目的大字:“抗战: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抗战需要你!”下面一行则写着:“中国最好玩的军事网游,来玩就送1000元”。很显然,这是中华网为愤青量身定做的一款游戏,中华网军事频道号称中国最大的军事网站,也是中国最大的网络愤青聚集地。
  我们来看看该款游戏的介绍:
  《抗日 online 》正是以八年抗战为历史背景,游戏反映了中国人民在面临国土沦陷、家园破碎的情况下为了保卫家园、抗击侵略者而与敌人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从卢沟桥事变开始的各战场的会战、政治事件,直至抗战胜利,贯穿多个抗战重大事件,让玩家亲身参与战场战斗,感受弥漫的抗日硝烟,消灭入侵之敌。玩家扮演的是身处抗日时期的一位普通老百姓,不堪日军的暴行,寻求摸索抗日之路,可以参加正面战场抗日,也可以和其他玩家建立抗日根据地,组织抗日游击队,在敌后打击敌人。甚至可以把简单的战术行动运用到游戏中,比如说埋伏、突袭、穿插包围等等。通过游戏正确的引导青少年玩家深刻的了解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
  开发商竟然说游戏是为了“正确的引导青少年玩家深刻的了解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真是滑稽!明明是一款商业化游戏,明摆着是要赚取愤青的钱,何必那么道貌岸然呢?愤青们最痛恨的自然是日本鬼子,抗战杀鬼子的网络游戏对他们而言有强大的诱惑力。该游戏是免费供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