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者的智慧传奇:兵法故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胜利者的智慧传奇:兵法故事-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刘邦、韩信一面猛打章邯主力,一面派部分兵力逐个消灭章邯部署在各地的军队,乘胜前进攻占咸阳。周勃、灌婴部也先后攻克很多城池,盘踞在栎阳的司马欣和上郡的董翳二人见大势已去相继投降了刘邦。接着,韩信带领汉军马不停蹄横扫关中平原,秦将纷纷树起降旗,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他就平定了三秦,使汉军拥有了十分重要的战略前进的优势,实力大增。从此,刘邦和项羽展开了全面的楚、汉战争。
  韩信是楚汉相争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萧何慧眼识珠,胜过刘邦、项羽。韩信很讲究灵活用兵,“具体地实现主动性于作战中的东西,就是灵活地使用兵力。灵活地使用兵力这件事,是战争指挥的中心任务,也是最不容易做好的。”②
  注释:
  ①指西楚霸王项羽违背“先入关者为王”的约定,把汉王刘邦赶出关中,迁往巴蜀,而把秦朝的三个降将分部分封在关中地区:章邯为雍王,据咸阳以西,都废丘(今陕西省兴平县);司马欣为塞王,据咸阳以东至黄河沿岸地区,都栎阳(今陕西省高陵境内);董翳为翟王,据上郡(今陕北地区),都高奴(今延安市),史称“三秦”。
  ②详见《毛泽东选集4卷合订本‘论持久战’》第483页。1964年4月人民出版社一版。
    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西汉时期,国力逐渐强盛,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武帝继位后,北方匈奴常常侵扰边境地区代郡、雁门,战争频繁,很不安宁。为了驱逐匈奴,彻底平息近百年来的边境争端,汉武帝积极备战,选拔将才,发动消灭匈奴的大规模战争。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任命卫青(字仲卿,今山西省临汾)人,西汉时期著名大将。为车骑将军,征讨匈奴。汉军兵分四路,卫青亲率1万骑兵从上谷出发,直驱长龙,斩杀7百多匈奴兵。其他三路汉兵损兵折将,无功而还。武帝从此对卫青格外赏识。第二年,匈奴乘草肥马壮之时,大举南下,破辽西,杀太守;攻渔阳,突进雁门。卫青奉命迎击匈奴,他采取闪电战术,以快制胜,打得敌人狼狈逃窜。汉武帝要实行他反击匈奴以平天下的计划,决定首先收复河南(今黄河以南的河套地区),这里水源充足、土肥草壮,临近京都长安,是战略要地。他命卫青率4万铁骑,从云中开拔,冒着风雪,履坚冰,东转西折,绕道插入敌人后方,在高阙打败匈奴右贤王。然后,向陇西进军,击退白羊、楼烦二匈奴王,俘虏数千敌兵和1百多万头牛羊,收复了河套地区。为巩固胜利成果,武帝在河南设立朔方郡,征调数10万人到那里戍边,开荒种地,建立了军事重镇,准备作长期防御的战斗。
  公元前125年,不甘心失败的匈奴为了夺回河南,分兵三路来犯。一路烧杀抢掠,来势凶猛,代郡、定襄等地1万多汉民惨遭杀戮。卫青领命从高阙出征,率3万人马迎击敌军。随同出征的还有公孙贺、苏建、李沮、李蔡4位将军。公孙贺等率部从朔方城出发,两军共10万人马,由卫青统一指挥,并进北上围剿敌右贤王。李息、张次公等奉命从东北方的右北平(今辽宁省凌源西南)出发,切断增援右贤王的道路。右贤王以为在大漠深处扎营,汉军插翅也难以到达,所以未加戒备,仍整天沉湎狂歌豪饮之中。卫青得知此情心中大喜,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奇袭战术,一口气行军七百里,乘深夜包围了右贤王的驻地。汉兵点火烧营,火光四起,杀声震天,匈奴兵顿时大乱,右贤王带着爱妾,抛下将士,向北落荒而逃。这次俘获敌裨王10多人,活捉士兵1万多,夺得牛羊数万头。战果辉煌,天下同庆。
  公元124年秋,17岁的霍去病参军入伍。汉武帝派8百名骁勇矫健的骑兵跟随霍去病单独行动,卫青一再叮嘱说:不可深入敌后,见到大队敌军一定要迅速撤离。但,他没有照这样的安排去做。塞外的春夜依然十分寒冷,北风呼啸着,汉军的手和脸都冻得红肿,少年英雄霍去病不畏严寒和强敌,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喝几口冷水,策马急行。黎明时,他们终于发现了一大片营帐,霍去病马上把队伍分成几部分,向营帐包抄过去。在最大的营帐前,霍去病手持长剑,大喝一声,率先冲了进去,跃上一步,手起刀落,砍下了一个王爷模样的人头。8百骑兵分头冲进营帐,杀得敌人鬼哭狼嚎。战斗结束后才知道,被霍去病杀死的是匈奴单于的叔祖父,同时,还活捉了匈奴的相国和单于的叔叔罗姑比。汉军首战告捷,显露出青年指挥员机智勇敢的战斗精神和天才的指挥才能。武帝特封他为勇冠三军的冠军侯,以后在多次对匈奴的战斗中,霍去病都连战连胜,始终保持不败的记录,打的敌人叫苦不迭。为了表彰霍去病的卓越功绩,汉武帝给他修了一座豪华的官府,他却诚恳谢绝说:“匈奴还未消灭完,我怎么能享乐呢?”
  

一、势篇(4)
不久,卫青指挥老将李广、李沮、公孙贺、赵信等六位将军,率大军10万从定襄出发北伐,深入匈奴营盘决战。但此次未寻找到单于主力,杀获散兵1万多人后回师。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领5万骑兵分东西两路,远征匈奴。卫青的西路军从定襄出发,以老将军李广为前锋,公孙贺为左将,赵食其为右将,曹襄断后。卫青与公孙贺等从正面直驱单于老巢,李、赵两路从东面进攻,策应主攻部队。单于自认为汉军千里远行,必然人困马乏,而他们原地待命,以逸待劳,肯定稳操胜券,并与降将赵信密谋对抗之策。赵信说:把粮草运到北边大漠深处,只留强兵驻守漠北。果然,卫青大军来到单于驻地,只见敌阵早已布好,箭在弦上。卫青果断地下令6千骑兵向敌营发起猛攻,不给敌人以可乘之机。汉军所向披靡,刀劈剑砍,人喊马嘶,双方激战到傍晚。突然,狂风大作,沙石扑面,睁眼看不见对方是谁。卫青马上让部队分成两路夹攻匈奴,单于看汉兵士气高昂,再战下去对己十分不利,便乘着狂风夜暗,率数百名卫士狼狈逃跑。两军继续拼杀,混战到深夜,匈奴兵马全线崩溃。这时,卫青从俘虏口中得知单于早已逃命,立即下令5百精锐骑兵追赶,一直追到赵信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大破单于兵将1万9千多人,烧毁城中敌军大批缁重。
  东路军主将霍去病带领的北路军,根据沙漠作战的条件和特点,努力发挥汉军之长,进攻匈奴之短,选用许多留居匈奴时间较长的降卒作军校,所以轻车熟路,进军神速。他指挥部队沿途斩将杀卒、夺关取隘,大败敌左贤王,消灭了敌人7万余人,把敌人赶到大漠西北。从此,匈奴元气大伤,再也不敢进犯汉境。从而,彻底解除了它对汉朝的威胁,结束了近一个世纪的边境战争。
  少年将军霍去病24岁时,不幸身染重病去世。汉武帝为纪念他生前卓越的战功,在自己的陵墓旁为他修造一座形状像祁连山似的气势磅礴、挺拔宏伟的大墓,陵墓周围还雕刻了石象群,并举行隆重葬礼。至今人们在陕西兴平县境内,依然可以看见这座奇特的坟墓,前往凭吊的人们都会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激励。
    淝水之战
  公元383年冬,前秦王苻坚的弟弟阳平公苻融攻下了寿阳(今安徽省寿县),俘获晋军守将徐元喜等人。晋军将领胡彬率兵西进迎敌,走到半路得知寿阳失守,便驻扎硖石(今安徽省凤台县西南)。苻融得知后,遂下令进攻之。
  苻融部下梁成率兵5万进驻洛涧(今安徽省怀远县以南之洛水),听到晋军西进的消息,于是,在洛口设置木栅,阻断淮河交通,以御晋军。晋军大将谢石、谢玄率兵前去距洛涧25里处与梁成主力相持。这时,晋将胡彬粮尽,秘密遣使给谢石:“今敌人士气旺盛,我军粮尽,恐怕不能同你们会合了。”这封信被秦军截获,送给苻融。苻融向苻坚建议:“敌军兵少,容易打败,就怕他们逃走,应速去追击!”过于自信的苻坚,留重兵守项城,亲率8千骑兵赶到寿阳,派几年前俘虏的晋梁州刺史朱序去晋军营中劝谢石投降。可是,朱序只身来到晋军营寨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谢石等人透露了秦军内部情况,并说:“如果百万秦军全部到达,晋军难以抵挡。现在应乘秦的各路兵马尚未集中的时机,迅速发起反攻,打败他的前锋,挫伤他的锐气,其主力就不难打破了。”谢石听说苻坚在寿阳,有点害怕,打算坚守不战,使秦军疲惫后再出击。与之同来的东晋征讨大都督谢安的儿子谢琰十分赞成朱序的建议,劝谢石采纳,主动迎击秦兵。于是,谢石便确定转守为攻,争取战争的主动权。11月,东晋前锋都督谢玄派猛将刘牢之率5千“北府兵”进攻洛涧。经过一场激战,大破秦军,斩敌将梁成和前秦揚州刺史王显,缴获大批辎重、粮草。接着,刘牢之又分兵断敌退路,敌步、骑兵全部崩溃,争先渡淮水,自相践踏死伤万多人。洛涧一役的胜利,打破了秦军对淮河的封锁,挫败了前秦先锋的锐气,鼓舞了东晋军的士气。谢石指挥晋军沿着淮河水陆并进,声势浩大,直逼淝水(今安徽省寿县东北瓦埠湖至淮水的一段)。苻坚和苻融在寿阳城上观战,看到晋军兵强马壮、阵容严整,心里极度恐慌;又望见八公山上的草木也以为是晋兵,苻坚对符融说:“这明明是强敌,怎说是弱敌呢?”(后人把这段故事形象地称作“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注)。
  秦军开始在淝水西岸布阵防御,阻止晋军。为了争取速战速决,谢玄派人使用激将法对苻融说:“你率兵深入晋地,却沿水布阵,这是打持久战的方法,不是速决战的打法。如果秦军能稍稍向后撤,空出一块地方,使晋军渡过淝水,两军决一胜负,不是很好吗?”前秦军诸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