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者的智慧传奇:兵法故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胜利者的智慧传奇:兵法故事-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是《孙子兵法》十三篇之首篇,具有开宗明义和提挈全书的作用。它主要论述了战争和谋划战争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分析敌我双方的条件,发挥将帅在战争中的指导作用,通过正确地战略运筹求得对战争胜负的判断和预见。
  孙子,字长卿,生卒年不详。齐国乐安(今山东省惠民县)人。主要活动时间在公元前514年至公元前473年间,他在吴国隐居时写成了中国古代最早而又保存完整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十三篇,被世界众多国家推崇为“兵书圣典”。现在苏州有许多关于他的古迹文物,如孙武宅、孙武子桥、孙武墓、孙武子祠、孙武子纪念亭等。孙武子亭,建于1955年,80年代重修时由张爱萍将军书写亭匾额,亭中立有刻着张爱萍题诗的碑:“孙子兵法,克敌制胜。娇娘习武,佳话流传”。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是军队生死搏斗的手段,国家存亡攸关的途径,不可不认真对待。对待战争要用“五事”和“七计”去研究,以求得对它的认识。所谓“五事”,即道、天、地、将和法。所谓“七计”,即从七个方面来分析研究,就是哪一方占据比较有利的天时地利条件?哪一方的国君比较贤明?哪一方的将帅比较高明?哪一方的法令能行之有效?哪一方军队赏罚严明?哪一方武器装备强利精良?哪一方兵卒训练有素?所谓“道”,是民众和君王的意愿相一致。俗话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了“道”——天时、地力、人和,士兵和民众就会在战争中出生入死而无所畏惧。
  “天”,是指天气和气候的变化。昼夜、晴雨、寒冷、炎热等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特征。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即饭食。老百姓是将士们的衣食父母,就是说战争的胜负还要取决于我们的“衣食父母”的向背、人民大众的拥护与否是很重要的因素,这是从政治意义上讲的“天”。用诸葛亮的话说就是所谓的“天时”,是包括自然条件、社会风气(民心、民意)、时代潮流等等。
  “地”,指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阻和平坦,作战区域的大小、宽窄、高低等,地形有利于进攻还是防守。这既是所谓的“地利”,是否得地利也是指挥员必须考虑的大事。
  “将”,是指挥员的智慧和才能,品德、素质和经验的多少,对士兵的态度和赏罚、军纪是否严明,对敌我情况、形势、兵力、武器、胜败及战略部署等各方面的了解、掌握水平的高低和判断能力的准确率大小。特别是他的指挥艺术是否精湛,胜仗是否居多、百战百胜还是少胜多败等等。所以,将帅的选择是决定战争胜负的至关重要因素之一。这既是所谓的“人和”,包括君臣、将相、将士、官兵、军民及各兵种之间的配合等各方面的关系是否正常、和气。
  “法”,是指军队编制组织的形式、训练、管理、教育以及武器装备的数量、优劣、先进与否等。
  这些事情,将帅和国君都必须了解,结合“七计”来分析比较,才能判断胜负。如果按照孙子所说的这一切去做、去衡量和使用,作战一定胜利,反之一定失败;将才就合适、战争就胜利。
  用兵打仗是一种高度智慧的甚至诡诈之术。有时能打装作不能打,要打装作不要打,能取胜装作要失败,向近处装作向远处,在远处装作在近处以迷惑和扰乱敌人。对于贪利的敌人,要用小利引诱;对于混乱的敌人,要乘机攻取,对于实力强大的敌人,要加倍提防,或暂时避开;对于易怒的敌人,要用挑逗的办法去激怒它;对于看不起我的敌人,要助长其骄傲轻敌思想;对于休整得很充分的敌人,要设法疲劳它;对于内部和睦的敌人,要设法离间它。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突发奇兵。这些都是将帅取胜的奥妙,是不能事先加以具体规定的。正如荀子所说:“权不可予设,变不可先图,与时迁移,随物变化。”与孙子的“势者,因利而制权也”不谋而合。“势”,于己有利的战场态势。“权”,原意是秤锤,亦为权变。也就是说因敌制胜、灵活用兵才是达到夺取有利态势的手段。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一、计篇(2)
作战之前“庙算”能够胜利的,是因为胜利的条件多;作战之前“庙算”不能获胜的,是因为胜利的条件少。古代兴师作战都要在庙堂里举行会议来谋划大计,所以称“庙算”。现代人则称之为计算,计算周密有时也能转败为胜。可见,孙武把对战争的谋划建筑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之上,同时又十分重视将帅的主观指导能力。孙武对将帅的要求也很高,提出“五德”,这就是“智”,足智多谋,多谋善断。“信”,赏罚有信用。“仁”,爱护士兵。“勇”,勇敢顽强。“严”,明法审令。孙子十分爱才,所以把“智”放在第一位。选将首先要看作为一个将军的人有没有才能,可不可以胜任其职,足智多谋的将帅是理想的人选。唐太宗时期,我国甘肃、青海一带有个少数民族吐谷浑,经常兴兵犯境、寻衅滋扰。开始,唐太宗派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举兵###。段志玄大败吐谷浑,但追击到一半就不追了,听任敌人赶着牲口离去。不久,敌人卷土重来侵扰凉州(今甘肃武威)。这次,唐太宗决定选派德才兼备、足智多谋的老将李靖为统帅。他认为主将是“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必须找好的,虽然李靖已65岁高龄,还是被选上了。果然,李将军不负重望,分路追歼,穷追猛打,长途奔袭,采用攻其不备和务求全歼,不留后患的战术。终于,取得了全胜。
  《孙子兵法》是齐国兵学之最,也是我国古代兵法的最高峰。
    楚、绞之战
  公元前700年,楚国和相邻的小国绞(位于今湖北省郧县西北)发生了一场战争。两国军队相持在绞国城池的南门。
  楚王认为,对付这样的小国很容易,只须投入少量的兵力参战,即可获取。大夫莫敖明白楚王的用意,献策说:“绞国虽然弱小,但很轻躁,没有什么谋略。我们先派出一些不带武器的士兵,化装成拾柴捡粪人的模样引诱绞兵上当。然后,聚而歼之!”楚王听了很满意。第二天,楚军派出30名士兵乔装打扮成捡柴拾粪的普通人,到南门外诱惑敌人。果然,绞军见楚人就抓,不分青红皂白把他们抓走了。
  次日,楚军派出40名化了装的士兵,又被绞军抓走。这样一连三天,绞兵都获胜了,绞国君洋洋得意,放松了戒备。到了第四天,楚军一面继续派出化装拾柴、赶路的士兵迷惑敌人,一面派出阻击部队埋伏在绞城北门外,并在山里集结了大股兵力,形成口袋似的伏击圈。几天后,当绞兵又来抓拾柴推车人时,这些化了装的楚兵立即丢弃柴、车等东西,拼命往北门外跑,绞兵紧追不舍。当绞兵刚刚追进了山,道路两旁突然杀出一股楚兵,与绞兵打起来,楚兵边打边往山里退,不敢恋战。绞兵越打越上瘾,穷追不舍,绞国君在城门楼上督战,还以为楚军不堪一击,下令集中全部绞兵向山里追击楚军。结果,绞兵很快进入了楚军的伏击圈,只听一声炮响,万箭齐发、火光冲天,数千楚兵从四面八方杀向敌阵,好比天兵天将勇猛无比。绞军方知中计,但为时已晚,终于抵挡不住勇猛无比的楚军,顷刻瓦解,死的死、逃的逃。
  楚国迫使绞国订立投降条约,绞国亡。
    弦高救国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接到派往郑国的内间杞子的情报:“郑文公已死,国内动荡,可趁此机会发兵攻之,定能稳操胜券、破郑称霸。”秦穆公大喜,遂召见群臣商议伐郑,两位老臣——蹇叔、百里溪反对最坚决。他们指出,像这种不向晋国借道而偷袭郑都的做法,实属不仁、不义、不智、不信之举。秦穆公好胜心强、头脑正热,不仅听不进去他们的意见,反而将两位老臣冷嘲热讽了一通。他斥责蹇叔说:“我瞧你上了年纪,前怕狼后怕虎的,没有半点胆气。要是你只活五六十岁的话,恐怕坟上的树都能合抱了!”他决定派大将孟明视为主帅,西乞术和白乙丙为副帅,统率兵车3百,偷袭郑国。临行前,秦穆公说:“用兵之道贵在神速,你们要速战速决。如果前怕狼,后怕虎,犹豫不决,还能成什么大事?”说来也巧,这三位秦军统帅是蹇叔、百里奚的儿子,他们见儿子率兵出国,深怕凶多吉少,担心、伤感、禁不住痛哭失声。孟明视等秦将年轻气盛,责怪老父太胆小。
  第二天,秦军就出发了,兵锋直指滑国(今河南省偃师县东)。这时,郑国也接到了秦兵来犯的军情,一时非常惊慌。一名叫弦高的商人忙上朝献策说:“国君不必害怕,小人愿前往阻挡秦兵!”郑国新君转忧为喜,忙问:“你有什么良策可以退兵?”弦高伏在国君耳旁低声说了几句便告辞了。这时,秦将孟明视等马不停蹄地向郑国进军,很快就来到了与郑国接壤的滑国境界。白乙丙得意洋洋地说:“主公神机妙算,我秦国大军不出三日定能取胜而归!”孟明视和西乞术听了哈哈大笑,连说:“好!好!”赞不绝口。正说着,忽然,从路边冷不防走出一群人,为首的仪表堂堂,迎上前来打躬作揖道:“郑国使臣求见秦国主帅!”孟明视勒了一下马的缰绳,厉声说:“哪个大胆使臣敢来此挡道?”那人忙上前一步,满脸堆笑说:“我是大商人弦高!”原来是个做买卖的人,他也配当大使?西乞术和白乙丙怒气冲冲,拔剑出鞘,欲刺弦高。弦高不慌不忙地上前一步,打躬说:“我郑国国君听说三位将军远道而来,因时间急迫,不及修书,特派小人在此恭候,并备有薄礼犒劳军士。”说完把礼单双手递上,接着命随从献上5张大牛皮、12头肥壮的黄牛和10坛陈年好酒。秦兵将士走得人困马乏,饥肠辘辘,一看见这么多肥牛好酒,非常高兴。一个个顾不得听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