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路--新型城镇化路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新路--新型城镇化路径-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一,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主要体现在要解决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目前中国有2。6亿农民工,未来随着城镇化率进一步提升,农民工人数将为6亿左右。让这么大一个基数的群体短时间处于不公平的二元结构中,或许可以给经济带来活力,但长期的不公平,一定会引发社会动荡。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新型城镇化首先的要义其实是一个政治问题,而并非是一个经济问题。¥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但政治问题也需要通过经济来部分解决。要想实现全民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当务之急是资金的筹集。全国不同区域一个农民变成一个市民的成本不一样,但从全国摸底来看,10万元是一个最低的成本开支,这就意味着实现全民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将需要百万亿级别的资金投入。面对这个巨量资金不需要过于紧张,只要将账算清楚,压力就会小很多。其一,可以用时间换空间。因为城镇化不能一步到位,未来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将是一个20~30年的过程,这样投入的资金分解到每年就大幅减少了。其二,解决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除了政府掏钱以外,企业、个人也要掏钱,三方承担会减少政府的一些压力。其三,中国有大量的央企、国企,可以将其股份化或者通过改革分红机制来充实社保基金。陕西就通过延长大型省属国企的资金来建设保障房。当然也可以从现在财政收入每年高达10多万亿元的国有的土地、矿产和外汇储备等中多挤出一部分。其四,可以通过制度改革来筹集资金。这主要是对农民的土地进行制度创新,当前浙江搞的宅基地换社保就是积极的尝试。其五,通过金融工具融入一些资金。城镇化过程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惠及多代人,所以可以通过金融工具创新,如开发性金融方式等筹集资金。
第5页 :
    第二,以城市群做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源于对规律的遵从。尽管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一线城市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采取了非常严厉的人口限制政策,但在2000—2010年间,北京的常住人口增长了47%,上海的常住人口增长了39%,广州的常住人口增长了27%。北京2012年常住人口突破了2000万,达到了2069万,远大于规划中要实现的人口规模。出现这种局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这些特大城市在各个方面都比其他中小城市拥有明显的优势。“人往高处走”的基本规律推动人口向特大城市集中,如果这些大城市的管理水平、技术跟不上,大城市病就很容易产生。为了克服这个两难的问题,城市群这种主体形态就成为了首选。未来中国在当前三大城市群基础上,再发展几个有潜力的城市群,这个“3+N”数量的城市群将成为主要人口聚集的区域。这些城市群会更多采用轨道交通的方式,从而形成相对合理的大中小城市群的布局。最终,城市群将容纳中国50%以上的人口,GDP将占全国GDP的80%以上。。xjqi。

    第三,立足于全方面地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城市承载能力首先必须靠产业支撑,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化最终可能使得农民变不成市民,反而变成流民,甚至变成暴民。有些拉美国家城镇化率高达90%,但因为没有产业支撑最终出现了大量贫民窟。这种城镇化不是新型城镇化所需要的城镇化。目前来看,通过大力简政放权来激发服务业的发展空间是关键所在,也是新型城镇化能够优化经济结构的原因所在。其次,要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资,满足城市人口增长后的承载力硬件要求。同时要大量运用低碳城市技术、智慧城市技术等让未来城市交通更便捷,更节能。当然也必须提高城市的管理、规划、运行能力,通过提高软实力来提高城市承载力。此外,要提高城市承载力的水、电、油等资源支撑的可持续性,要根据这些资源条件合理设定城市的承载极限。还有,必须对未来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保持一定的前瞻性,从而使城市能够根据新技术对人口迁徙的影响力合理调整承载力和承载空间。这轮新型城镇化并非是单一的经济话题,也不是“投资大跃进”和“房地产化”,但因为产业、基础设施、资源、新技术等方面会带来相应的投资需求,所以城镇化对中国经济有保底作用。

    第四,一定要有整体的制度改革来作新型城镇化的保障。这轮新型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潜力,要想将潜力最终变成内需,结合改革才能获得最大的红利。新型城镇化是改革的总抓手,城镇化的制度改革牵涉到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行政级别的改革、统计信息制度改革等方方面面。这些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了这些改革既对城镇化有推动作用,也对中国整体改革有决定意义。所以只有更有力度的改革才能使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得到保障。

    总之,这轮新型城镇化不单纯是个经济问题,而是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问题。新型城镇化既是一个扩大内需的需求问题,也是一个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解决经济增长的供给问题。新型城镇化不走投资依赖的老路,但依旧对投资有保底作用,更有优化经济结构的作用。新型城镇化如果落实得好,必定会非常有利于中国更好地实现现代化。
第6页 :绪论 中国城镇化的演进过程
    绪论中国城镇化的演进过程

    一、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指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等。

    当前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学界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发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使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和谐发展。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即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在现在看来,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工业化会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加快农村地区工业化大生产,对农村区域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g米g花g书g库g ;http://www。7mihua。com

    通过这几种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对城市化的界定其内涵是大致一致的:城市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同时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主体,并不断向农村扩散。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转变的过程。①

    “城镇化”一词其实是中国学者创造的新词汇。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社会学“城市化”的概念被应用到中国城市规划中,但与西方不同的是,国土面积辽阔的中国有超过两万的中小城镇,这些地方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城市的水平。所以出于区域发展均衡性的考量,学者们选择用这个颇具中国特色的词汇——城镇化,来定位未来中国农村的发展方向。因此,“城镇化”虽然远远比“城市化”有中国特色,但两者的本质是一致的。与“城市化”的概念一样,“城镇化”的概念也是一片百家争鸣的景象,至今尚无统一的概念。但有一点是被广泛认可的,那就是“城镇化”离不开“非农化”。
第7页 :二、城镇化历史上的演进过程
    二、城镇化历史上的演进过程

    历史上的城市从遣词规律上解释便一目了然,它是“城”与“市”的组合词。早在新石器时代,城市的雏形已经初现,只不过由于生产方式的限制,几千年来建立在手工业和商业基础之上的城市与今天我们所见有所不同。

    以中国古代历史中唐朝的都城长安为例,长安当时的人口规模已经超过100万,俨然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即便是与1000多年后的城市规模做比较,长安城也算得上一个特大城市。但与如今城市形态不同的是,公元7世纪的长安城是建立在一种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社会之上,同时作为唐朝的首府国都,兼具军事意义。我们来想象一下长安是如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长安城的百姓原本过着男耕女织、日中为市的小农生活,公元618年李渊在这里建都。可以想象,当时为了保卫李家天下的安定,长安必须囤积大量的兵马;为了稳定新政权,负责管理国家的官员大量集中到长安。于是,这些军人、官员和他们家眷成为长安第一批新增人口。第二阶段,长安发生了和如今北京一样的情形,大批人才窝蜂般拥入。李白、杜甫这样的才子,或到长安城留学,或来展示自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