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采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边缘采访-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没朋友有钱,混得好,别说朋友偷偷搞你的老婆,就是明目张胆地搞,你能有什么办法?偷偷地搞,算是讲朋友情义,给你个面子了!杨建明呆立良久,然后看着巍然耸立的太白酒楼,阴阴地笑了一声。

  下班后杨建明早早回了家,咬牙切齿地烧了几个郭丽爱吃的菜,郭丽一进门,就吃惊地问:“你怎么回来这么早?”看到做好的菜,又吃惊地问:“这是你做的?难道太阳今天从西边出来了?”杨建明努力挤出满面笑容,拥抱了一下郭丽说:“宝贝,前段时间我一直在下面跑,没能好好照顾你,现在好了,我负责另一张报纸,不用再天天往下面跑了。”郭丽欢呼一声,亲了杨建明一下,脱下外套去了洗手间,看着郭丽窈窕的身影,杨建明的表情一下子变得十分恶毒。

  招聘会的效果还不错,收到了近二十份简历。招聘大厅在省人才市场的一楼,杨建明抽空到各展位转了转,发现多是公司企业招人,也有两家像他们这样的记者站在招人,杨建明正漫无目的地边走边看,忽然肩膀被人拍了一下,扭头一看,原来是尹桂生,杨建明问尹桂生来这里干什么,尹桂生说找工作,杨建明说你这么优秀的记者怎么会失业呢?尹桂生慨叹一声说一言难尽啊!

  中午,杨建明请尹桂生在顺风肥牛吃饭,几个月不见,尹桂生原本青春朝气的脸上多了些许沧桑,杨建明看着他,就像看着当年的自己,心里不禁隐隐作痛。大约一个月前,有人向尹桂生所在的报社报料,说省城颇有名气的金府酒楼的招牌菜水煮鱼存在问题,酒楼重复使用顾客吃剩下的“口水油”,报社很重视这个线索,决定派记者打入内部,搞到第一手材料,作为想干出点名堂来的一线记者,尹桂生主动请缨,去金府酒楼应聘,做了一名传菜工,经过半个月的卧底,他终于掌握了内幕,并*下了照片。

  原来顾客吃完水煮鱼走后,酒楼的工人并不把剩下的油和菜扔掉,而是在一口大缸上面放一个筛子,把油分离到缸里,下次做水煮鱼时再重复使用。这篇署名东方的报道刊登出来后,在省城引起了极大反响,一时间往日车水马龙的金府酒楼门可罗雀,不到一周就关门大吉,金府酒楼的老板放出话来,要出100万买那个卧底记者的人头,此后,报社外面时常有三五个黑社会一样的大汉出没,弄得报社人人自危,报社领导怕真的弄出什么事来,就找到尹桂生,给他多发了三个月工资,外加两万元补偿,把他给开了。

  “你们报社怎么能这么做呢?这不是卸磨杀驴吗?”杨建明很气愤。尹桂生无奈地说:“能有什么办法?我没和报社签合同,人家说用我就用我,不用就一脚踢开,给点钱也算是讲究了。”“那你怎么不躲一躲,或者到别的城市去工作呢?难道你没看过那篇有个记者被砍掉两个手指头的报道?”杨建明有些替尹桂生担心。尹桂生苦笑一声说:“我爸走得早,我妈又有病,就我一个孩子,我怎么能离开她呢?”杨建明说:“那你也得避避风头啊,挣钱不要命啦!不管是真是假,小心一点总是好的。”尹桂生说:“我都在家呆半个月了,我妈治病要花钱,眼看钱一点点减少,我怎么能呆得住呢?”杨建明叹口气说:“那你到我们那里去吧,我和领导说说,让你跑下面,这样你大半时间不在省城,危险就小些。”

  第二天,杨建明就和郑长征说了尹桂生的事,但没说尹桂生是那个揭开金府酒楼黑幕的卧底记者,只说他在原单位干得不如意,想换个环境。杨建明知道,郑长征精明得很,如果清楚尹桂生的底细,他是不会用的,以免引火烧身。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十五章:无序
第十五章:无序

  就像《焦点访谈》对外界说的那样,媒体不是法院,不是检察院,也不是政府。媒体永远代替不了政府,媒体只是媒体,只有环境监视、社会协调、传承社会遗产和娱乐的功能。

  随着出任《商品报》驻清江省记者站副站长,杨建明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彻底发生了改变,周一到周五不用再往下面跑,过那种有单位安排就住宾馆吃大酒店,没单位安排就住小旅店吃小吃部的没有规则的生活了,每天像模像样地往挂着副站长牌子的办公室一坐,研究报纸的批评报道稿件,琢磨着如何对企业下手。杨建明知道,他这个副站长,是糊弄别人的,就像他和程维一起往下跑时,一律说程维是程主任一样,就这么大点的一个记者站,四五个人,有今天没明天的,想想自己都觉得好笑,但门面既然已经支起来了,戏就得唱下去,而且还要唱好。

  这次招聘来四个记者,两个女的,张殊贝和程姗姗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两个男的,*和毕彪年龄都三十多了,一看就是社会经验丰富,老奸巨滑的那种。按照郑长征的意思,张殊贝和程姗姗是重点培养对象,她们刚出大学校门,好糊弄,听话,是要长期聘用的,而那两个男的,只能短期使用,把他们身上的经验榨干了就一脚踢出去,像他们这样的老油条,肯定会利用记者的身份谋私利,令郑长征和杨建明防不胜防,万一弄出乱子来,他们拍拍屁股走人,还得自己给他们擦屁股。

  用*和毕彪,也是形式所迫。郑长征和杨建明都知道,这张报纸的杀手锏,就是能刊发批评报道,这就要找到企业的软肋,也就是产品的质量问题、虚假宣传等等,但如何着手,一时都没有具体可行的方案。虽然商品种类繁多,公司厂家成千上万,但商品的质量问题怎么找?像那种香肠里吃出指甲盖来、饮料瓶里有絮状物等非常明显的质量问题毕竟少见,要真正弄清楚一些看似没什么质量问题的商品存在哪些质量问题,必须要有专业知识。再者,即使问题找到了,怎么和厂家联系,怎么能拿到钱,郑长征和杨建明都没有实际的成功经验。农电局等政府部门有了问题,钱好拿,因为农电局是国家的农电局,农电局的钱是国家的钱,局长们不得已时拿出来保住自己的乌纱帽,也是很痛快的,但企业就不同了,企业基本上都是个人的企业,企业的钱就是个人的钱,而从个人兜里往外掏钱无异于与虎谋皮。*在私企的销售部干过,毕彪推销过药品,这两个人身上,说不定能有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对郑长征和杨建明而言,他们一方面信心十足,兴奋激动,成千上万的企业,就像成千上万件珠宝,仿佛一伸手就能拿到,据为己有;但同时,他们又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因为这些珠宝都藏在山洞里,他们还不知道开启洞门的咒语。

  被聘用的记者们上班的第一天,杨建明让郑长征给记者们讲讲话,郑长征说我能说什么啊?我总不能说我们这个记者站,就是找商品的毛病,然后让企业拿钱吧?现在时机还不成熟,要慢慢渗透,尤其对那两个女大学生,要让她们认为咱们是正经干新闻事业的,是为老百姓的利益鼓与呼的,等她们上路了,与收入挂上钩了,自然而然她们的思想就转变了,也就认可了。

  郑长征不说,杨建明总得说点什么,杨建明把四个记者招呼到他办公室,一本正经地说:“从今天起,咱们就是同事了,就是一家人了,咱们这张《商品报》,主要内容就是监督商品质量,对有质量问题的商品和生产厂家进行批评报道,你们以后写稿子,主要也是写有关批评报道的稿件,所以这两周你们重点研究一下报纸上刊登的批评报道稿件,看看人家是怎么写的,以后你们也要这么写。”“产品质量问题怎么找啊?我一点头绪都没有。”张殊贝红着脸说,程姗姗小声附和着。“你们不要着急,先研究稿件是怎么写的,到时候线索有都是,就看你们能不能写好!”杨建明底气十足地说。

  记者们回办公室研究稿件,杨建明上网搜索关于产品质量方面的内容,试图找到一些有用的东西。在百度键入“商品质量”四个字,一按回车,杨建明的脑袋就大了,五金、建材、电器、机械、针织等方面的相关信息不下百万条,杨建明看了一上午,也没找到什么有用的东西。这些信息,内容大多是某某商品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如何投诉、工商质检等部门如何处理,至于质量的具体问题,则说的含糊其辞,基本和没说没什么两样。比如某消费者在正规书店买了一本书,发现里面错字连篇,怀疑是盗版的,找有关部门鉴定后,果然是盗版的,于是该消费者找书店、消协等部门投诉,最终获得了赔偿,但如何辨别盗版书只字未提。再比如说某地发生一起车祸,交警勘查现场后认定是因轮胎质量问题导致车辆在行驶途中突然爆胎,至于轮胎有什么质量问题则没有只言片语。

  杨建明没兴趣,也没信心再看下去,就转过头来看总社报纸上刊登的批评报道,希望从中能找到一些有用的东西。有一篇是写某厂家生产的羊毛衫,在产品说明上标注含毛量95%以上,有消费者买后到相关部门化验,结果连60%都不到,结果这名消费者获得了双倍赔偿。杨建明眼前一亮,觉得这个例子可以效仿,但仔细一想又觉得不可行,比如去哪里化验?化验费是多少?生产的厂家在不在省内?省内的可以去,省外的怎么办?

  转眼一周过去了,杨建明和郑长征也没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毕彪不知是真的无从下手,还是试探杨建明和郑长征的虚实,也是按兵不动,一副无计可施的样子。周一,郑长征把杨建明叫过去说:“总这么干坐着也不是办法,你这周跑跑商务厅、工商局、中小企业局和商业联合会什么的,看看能不能从那里得到有用的信息。”杨建明为难地说:“我和这些地方也不熟啊!咱们这张报纸,在省内根本没有发行,也没什么影响,人家未必会理我们。”郑长征叹口气说:“试试吧!没准去的次数多了,就能拉上关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