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可以找到好工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你也可以找到好工作-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食堂。
  机会稍纵即逝,你要随时关注。关注就业信息栏,是应届生找工作的第一步。如果校方的工作没有做到位,那么你就更要积极主动,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别坐在宿舍里傻等。
  大学里,不仅有就业信息栏,还有就业指导中心,有专职辅导老师。但很多学生对此不敢寄予太多的期望。就业指导中心真的不能发挥作用吗?其实不然,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可以为我们请来资深企业人士做讲座,这类讲座都很实用。
  如果让我们的老师自己讲,他只能泛泛地讲,因为他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但他可以拉一个很有经验的人来讲,效果更好。
  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是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一个桥梁。由他们出面,代表学校邀请企业,不仅可以为我们举行讲座,而且可能使我们与企业直接接触,提供锻炼机会。就业指导中心,虽然本身不能提供足够的指导,但它是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大学生们可以通过这个桥梁去接触社会,寻找机会。
  在大学里,就业问题非常庞杂。你想想,学生来自不同的院系、专业,个人情况千差万别;用人单位行业各异,要求也各不相同;再加上双向选择,复杂得不得了,就业指导中心怎么可能给每个人都提供具体指导?说到底,找工作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发力。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曾多次接触过大学里的就业指导中心,各位指导老师人都非常好,真的可以看做大学生与职场、大学和社会之间的桥梁。
  我读书的时候,参加过一个学生社团“电影爱好者联盟”,主要是几个电影爱好者在一起交流感想,聊聊天。一天,几个大一学生突发奇想,尝试着给姜文打了个电话,请他来做讲座,没想到,姜文立即接受了邀请,语气谦和得令人感动。这个结果完全出乎预料,我们本来已经做好了折腾一番的准备。这个事情提醒我,大学的能量是相当大的,足以为学生们提供各种机会。而能否充分利用这个桥梁,关键看大学生是否足够主动、大胆。如果你敢想敢做,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并不是看上去那么难;如果你善于借力,甚至会发现挺容易。
  小时候,我家地里有很多荀瓜。
  那年夏天,地里的荀瓜疯长,每个都长到了20斤左右。家人太忙,没工夫打理这些瓜,除了自家食用外,任由它们越长越老,烂在地里。
  我听说,离家不远的工地上,有人在收菜,荀瓜可以卖到六分钱一斤。我看着长了一地的瓜,就想运过去卖掉,换点儿钱。
  那年我六岁,一个瓜都抱不起来。
  菜地在小河边,那个工地刚好在河的下游。我找来一个大口袋,摘了六个瓜,一个一个把它们滚到水里,再用口袋归拢到一起,开始走“水运”。手握一个小树枝,赶着漂在水里的大口袋,一路来到那个工地门口。卖掉六个瓜,我觉得自己发财啦。 。 想看书来

求职前的心态(3)
父亲根本就不相信,那些“大傻瓜”还能卖钱。瓜太大,太老,家里人都不爱吃。到了这个时节,一般不是扔掉,就是顺其自然让它烂在地里当肥料。我肯动脑动手,想办法解决了困难,帮家里挣到了钱。
  六个荀瓜,六分钱一斤,那一年我刚好六岁。这件事我记得太清楚了,走到哪里都会铭记在心,因为从这个时候我开始明白,好多事情看起来很难,其实没有那么难,过程有时候还很好玩。
  前几年,红顶商人胡雪岩颇受追捧,而他最善长的,是“借船出海”。无论是他的“借船出海”,还是我的“借水漂瓜”,都是一个思路,那就是敢想敢做,而且借用外力。大学生缺少社会关系、社会经验,可以通过校方的桥梁,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大学生就业难,到底难在哪里?就外部环境而言,首先难在社会形势,人才供求不平衡;其次,难在校方的某些工作不到位。就大学生自身而言,首先难在实力不够,动手能力不足;其次,难在不够主动,或者主动而不得法,不善于借力。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必须内外兼修。向外了解社会需求,调整自己;向内改变态度和思路,更勤奋、更有目的性、更大胆地规划未来。
  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还有一个原因,是求职观念狭隘,自己把求职范围缩小了。
  2008年末,广州“××土猪”连锁店年薪8万聘15名“猪肉佬”,竟引来1500多名应届硕士研究生前往竞聘,据《广州日报》等媒体报道,其中华工、中大、华农、暨大的研究生占了八成,据称还有海归人士。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将此事作为“就业难”的又一证据,为这些重点大学毕业的研究生惋惜、担心,甚至重提“读书无用论”。也有人淡然处之,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的陈同学这样开导自己,他说:“‘××土猪’的老板还是北大本科、清华MBA呢,人家履历上也自称卖猪肉起家。都是做销售,我看不出卖猪肉和卖电脑有什么区别!”
  新东方名师徐小平倾向于后一种观点,他在博客中指出,“别拿猪肉不当食品”:
  猪肉是一种商品,卖猪肉是一种商业行为。这家经营猪肉的公司,其实和经营牛肉的麦当劳、经营鸡肉的肯德基、经营糖果小吃的雀巢、经营碳酸饮料的可口可乐,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他们都是经营食品的公司!上述这些公司,都是世界500强,都雇用了无数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甚至教授级的人在那里吃肉发财。猪肉公司,和所有公司一样,都有可能做成伟大的公司,都有可能获得辉煌的前途。
  的确,如果我们能抛弃陈腐的观念,就会发现,“硕士生卖猪肉”只是一个年轻人在食品行业求职、发展、奋斗的故事,根本没必要大惊小怪。我们之所以惋惜、担心甚至重提“读书无用论”,只是因为我们脑子里有太多的偏见。
  几年前,当“眼镜肉店”老板陆步轩作为新闻人物引起社会关注时,他传递的信息是“北大学生卖肉是屈才”、“卖肉谋生是无奈”、“能教书,就不卖肉”。这些信息是有害的,他把大学生的事业限制在了相当狭小的范围内。而同样北大毕业的“××土猪”老板,以及上千名研究生,已经打破了这些成见,放眼全社会去寻找自己的事业。
  如果我们真的能解放思想,给自己松绑,你会发现,这个社会比你原先想象的更广阔,机会也更多。。 最好的txt下载网

求职前的心态(4)
就业无门,很多大学生却不肯放下架子。某知名餐饮企业的副总说的很实在:“大学生找工作还是不够难,如果真的难到没有饭吃,可以过来给我刷盘子、洗碗啊。只要刷盘子刷得好,就有可能提拔成小组长,然后可能到领班,还可能因为会写材料被提拔进办公室,干得好了,还有可能提拔到总经办……”
  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很多成功人士,都曾在不同领域、不同职业打拼过。对多数人来说,从基层岗位做起是必须的。没有一定的历练,一个人是很难成熟起来的。
  总有一天,三百六十行的各个职业都有大学生忙碌的身影。当我们对大学生的此种选择习以为常的时候,这个社会才是健康的、理性的、宽容的。
  永远的稀缺:人才
  多年人力资源工作,让我完全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对企业而言,人才市场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的程度,只要你是人才,你永远都是一种稀缺资源,时时有一份工作在等着你,甚至是一个非常好的职位。企业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或大或小都面临着压力和挑战,时时刻刻都有问题需要人来解决,需要有人站出来维护、支持和帮助。人才,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对于那些跃跃欲试谋求大发展的企业而言,显得尤其珍贵。
  每个企业都是求贤若渴的。索尼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盛田昭夫,曾这样总结日本企业在全球的胜利:“日本企业的成功之道不是理论,不是计划,也不是政府政策,而是人。只有人才能使企业获得成功。”
  我的工作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以对盛田昭夫的话印象极为深刻。企业,对作为自身生存发展的关键要素——人才——永远都是饥渴的。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曾任微软中国公司总裁和盛大总裁的唐骏,能力出众,为了得到这个人才,新华都集团急不可耐地拿出10亿的“转会费”挖走了唐骏,让他担任集团总裁兼CEO。唐骏为什么如此昂贵?是因为他能给企业带来利益。
  企业不仅需要唐骏式的大人才,也需要各种层次的小人才。今天的人才市场上并不缺“人”,缺的是能够真正为企业执行命令、开拓业务、解决问题的“才”。人才,在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看来,永远都是一种稀缺资源。
  作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我直接感受着人才资源稀缺带来的压力:人才流动滋衍出大量的具体业务需要人事部门去处理,空缺出来的职位又亟需合适的人选来填充,企业每天都在渴望生力军的加入。我总觉得找到一个合适的人才是那么难!
  每天,我都会收到海量的求职简历和信函,考虑怎样才能为公司选拔出最合适的人,并把最合适的人放到最合适的位置上去。
  现在的人才市场,可以说是买方市场,这是单独的个体无法左右的。作为求职者,要想提高成功率,必须使自己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即使你只是衣服上的一个扣子,也要考虑如何优化自己,让自己更坚实、更耐用、更美观、更独特,更具适用性。看似处于优势地位的企业,其实特别渴望找到最优质、最合适的扣子,否则他们就做不成一件完美的衣服。
  真正的人才,往往是专才。哪怕最普通的行业,只要你做深做透,都可以成为稀缺人才,但是做深做透并不容易。我有个朋友,是位著名的摄影师,圈内的“大姐大”,曾在某大导演手下做电影摄影,后来自立门户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