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站住,再站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先站住,再站高-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利用信息计划支持权利和人员下放;
  ―― 逐渐收回投入成本;
  ―― 利用信息系统改进风险管理
  ―― 利用信息系统推进业务程序的简化
  ―― 促进会员国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
  “第一个阶段是投资和建立平台,下一个五年是如何在平台上跳舞。”这是姆信新计划的核心。我看着他的方案,再一次暗暗庆幸,当初真是没有选错人。【哈佛案例中,也有一张表格】。
  从2000年到现在,世行的信息化工作,一直受到广泛好评。在所有的国际组织,甚至与很多私人公司相比,世行的这一系统也是非常先进的,它让世行这只曾经的“泥足大象”变得灵敏起来,通过一个先进的信息系统,促使世行向一个学习型企业转变。有媒体评论说,“只有在世行这样的公共机构才能做到如此的信息和知识共享,私人公司几乎是不可能的。”
  2003年11月,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华伦(Wanen)教授把世行的信息化改造写成案例,编入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库,华伦教授是国际知名的公司信息管理专家,他将这个案例当成他教学中最好的五个信息案例之一。
  在这个编号为“N9…304…055”的哈佛案例中,华伦教授写道:利用信息为业务服务,促进业务工作,世行是一个样板,它远远地走在其他国际组织的前面。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9·11”当日:紧急疏散7000人(1)
就在那一刻,我的心中突然划过一个念头:这次袭击对于一家全球性发展金融机构来说,会可能意味着什么呢?我竟不敢深想。
  世行每天有三千多人在全球各个国家工作,其中包括住在100多个国家的2800多人和每天坐飞机穿梭在太平洋、大西洋、加勒比海上空的几百人。几十年来,世行形成了一套对付、处置各种应急事件的程序和做法,有的国家发生军事政变,有的出现民事###,有的涉及飞机、轮船、汽车等重大事故,也有处理日常犯罪的事务(交通、被盗、医疗急送)。在世行50多年的历史中,尽管有那么多人在上百个国家作业,每天有上千人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在各地奔波,但是几乎没有出现过大的恶性事故。
  在这些年里,尤其是冲突和灾难众多的80年代和90年代的多数时期,世界银行采用了不断加强的综合性应对体系来防护和处理这些危机。例如,每隔一定的时期,各个国家的办事处都会有应对灾难的演习。在很多局势不稳定的地区,当我们的职员进入那些没有固定的电话线路或手机不通的乡村时,都被要求带上卫星电话。
  所有这一切,都把注意力放在华盛顿总部之外,总部更多的是考虑防火防盗。因此,2001年9月11日,当本·拉登的袭击突然降临美国本土的时候,我们跟所有的美国人民和机构一样,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世界银行地处华盛顿特区市中心,离最可能的攻击目标――白宫只隔两个街道,不到一公里。
  9.11,世行经历了创建以来最惊慌的一幕。
  所有的一切都太突然,太出乎意料。
  那天上午9点,跟往常一样,执委会开碰头会,这是例行的三十分钟。突然,门被推开,沃尔芬森的秘书喊到:“世贸大楼被撞了!”我们立即打开电视,看到正在直播的画面:整幢大楼浓烟滚滚。我们都惊讶的想着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了?秘书一直在不停地絮叨说是有架飞机撞进了大楼,我们还都认为那不过是场意外而已。
  接着,又看见另一架飞机撞了进去,在方形大楼的中部冒出了个大火球。直到那时,我们还没意识到是恐怖袭击,只是觉得奇怪,一定出了什么问题。
  有人叫了起来,这会不会是有意的攻击?但是还没有人用恐怖主义的字眼。
  秘书给我送条子,保安部门来电话要汇报。我要求把电话接到会议室。
  值班保安经理的声音十分紧张――他曾是美国国务院的保安局副局长:又一架飞机撞入了五角大楼,还有另一架正飞向白宫。
  这不正是我们所在的方向吗——我们就在白宫的隔壁。
  从我们的窗口可以看得到五角大楼。当大家往窗外看时,五角大楼上空已经冒出了黑色的浓烟。
  还有一架飞机正朝白宫方向飞来!真的吗?!
  瞬时,与会的人全部紧张了起来。行长说,我们要赶紧撤离。
  我是银行危机管理领导小组的组长。行长要求我立即启动危机管理程序。
  那时,局面已经开始混乱了,尤其是在外面的大街上。从窗口看出去,人们已经在街道上四处乱跑。我们的大楼内也是如此,员工们急着涌向电梯和消防楼梯。
  我告诫自己,这时候不应该慌张。我需要履行领导的职责。
  我在和行长协商后,立即和危机管理领导小组成员通了话,指示他们三项事务:
  ―― 除非有新的进一步的通知,所有人员必须迅速撤离大楼。
  ―― 通知所有国家办事处人员,让他们在当地加紧安全措施。
  ―― 检查旅行记录,看是否有我们的工作人员在撞楼的飞机上。
  紧接着,行长冲进了大楼的广播室,通过大广播,要求大家立即离开大楼。
  由于人员集中,楼道全部挤满了慌张不堪的人们。我要求保安在每个楼层仔细检查,以确保没有员工滞留。行长在广播里一遍一遍地通知,人们离开后,不要马上回来,等待通知。
  接着,行长和我都到一层的保安调度中心,巡视周边的情况和收听电视台的报道。这时候,我们才知道这是有组织的恐怖行动,而且在短期内看来不会立即结束。
  我通知保安经理,马上启动电话联络网,并给全银行的职员发了Email,发出了立即回家,等待通知的命令。
  11点,保安报告说,所有职员已离开银行。
  我去看望行长,他和秘书在办公室里。我向他报告了已经采取的和将要采取的措施,他感叹到:“这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啊,现在真变的不认识了!”
  他点燃一根雪茄,并给了我一支——在和他相处的10年里,这可是我第二次看他在这里抽烟。
  我感到有点累了。在那个禁烟的房间里我们默默的抽着烟,相顾无言,却彼此感到了一丝慰籍。此时是上午十一点半,原来人声鼎沸的房间忽然间变得空荡荡的,一切都如梦幻般的诡异。
  就在那一刻,我的心中突然划过一个念头:这次袭击对于一个全球性发展机构来说,可能意味着什么呢?
  我竟不敢深想。
  我和行长分手了。我们约定用电话保持联络,等到形势明朗了,在决定什么时候恢复办公。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们和全世界的人一样被深深地笼罩在袭击造成的恐惧和不安之中。
  。 最好的txt下载网

“9·11”当日:紧急疏散7000人(2)
然而,让我们稍感欣慰的是,在这样的局面下,世行的安全/紧急应对体系表现出色。二十分钟之内,将7000多人从世行的四座办公大楼疏散,没有一例伤亡,没有任何员工在被劫持的飞机上,全银行都迅速的警觉并行动起来。这要感谢我们现在拥有的全球现代通讯系统,以及辐射全世界的三颗轨道卫星。在遇到这样的紧急状况时,我们的决策系统还算是敏捷的。我们做出撤退和疏散决策,比隔壁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整整早了30分钟。这可是要命的三十分钟。
  “9·11”彻底改变了人们,特别是美国人对世界安全的看法。它让世界的政治格局重陷混乱,至今混沌未解。世界银行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使命与责任。在这一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我们的研究人员写到:当意识形态的战争刚刚告一段落之后,东西方再次以宗教见解的分歧展开了对峙,这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将是――甚至是更为深远的。
  “9·11”之后,我们还重新审查了危机管理系统,作了两个决定:
  其一,我们将对整个安全保障程序作一些改进和调整,包括华盛顿总部和所有国家的办事处。
  在华盛顿:严密出入口和通道,大楼周围的安全措施;增加紧急应对设备;改进的监控和情报搜集设施;针对新员工进行安全清查程序。
  在办事处所在的国家:对安全设施进行重新审查;进行更多的安全训练和练习;改进紧急情况下的联系程序;检查和改进紧急疏散程序。
  此外,世行的危机管理团队会升格为危机管理委员会,我再次当选为该委员会的主席。
  在地区层面,也设立由副行长牵头的地区危机管理委员会。为了在紧急情况下及时传播信息和实行有效联系,我们还会引入一个“安全监控传达”体系。
  其二,我们对全行的关键系统进行了更严格的检查,检查的宗旨是要实行一个“连续性营运计划”,这在新形势下是完全必要的。
  我们的目标是在一系列可能发生的情况下能够保持机构的继续运转。为此,我们审查了是否有大范围的交通和通讯线路不连贯的情况;如果华盛顿再次受到袭击,全行需要停业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假设银行受到直接的攻击,大楼是否会因此倒塌,不能再使用,等等。
  为了防备最恶劣的情况发生,我们接受专家的建议,在离总部25英里的郊区,设立第二套备用的计算机系统,购买了一幢备用大楼,必要时计算机、财务人员可以搬入办公。并考虑利用在印度和巴黎已有的设施,建设全球范围的应急备用计算机指挥运作体系。
  “9·11”带给我的震撼是是我从未经历过的。我与行长一起组织了一场7000人的紧急疏散,看上去还做得不错。
  从那之后,世行介入国际突发事件的次数似乎越来越多。
  2001年,世行参与阿富汗重建,我亲自跑到实地参与考察;
  2002年,世行受委托对伊拉克进行经济普查,世行官员穿着防弹衣在全副武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