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是一棵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佛是一棵树-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代人的生命。当一个人以纯净的心接受佛法、实践真理,他就不再有所改变;他的“心”与“意”获得无比的幸福、宁静和欢愉。实践佛法,令残酷者生起慈悲心,令贪婪者变成慷慨,令嗔恚者懂得宽恕,令愚痴者获得智慧。实践佛法不仅于今世获得幸福,在证悟涅槃后,将获得更大的幸福与欢乐。
  黑格尔在《生命的哲学》里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被执行死刑的青年在赴刑场时,围观人群中有一个老太太突然冒出一句:“看,他那金色的头发多么漂亮迷人!”那个即将告别人世的青年闻听此言,朝那老太太站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一躬,含着泪大声说:“如果周围多一些像您这样的人,我也许不会有今天。”
   。 想看书来

模块二:布施,用生命来影响生命(4)
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一个年轻人,他对生活已完全丧失了信心,准备割腕自杀。临死前,他搜空所有的记忆想找一个能让自己活下来的理由,但他所能记起的都是些伤心事。绝望之时,他脑海中突然闪现出一件事:小学时的一次写生课上,他画了一棵树,绿色的枝干,绿色的树叶。老师从他身后走过,说了一句:“多么有创意啊!”正是这一句模棱两可的话让他又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
  假如一个人老是生活在别人的指责、轻视、鄙夷中,往往会自甘平庸,甚至心理变态,仇视他人和社会。而一句饱含爱心的善意的激励,则可能引导他走向人生正途。
  一句赞美的话也许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只可惜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过于吝啬,不肯轻易吐露自己的赞美之言,却容易在不经意间伤害别人。第一个年轻人之所以走到那一步,或许就在于此吧。如果大家都像那位老太太一样,多一份爱心,在别人沮丧失落之时,送一句鼓励或赞美的话,让他感到阳光的温暖,让他知道在茫茫人海中他不是孤独的,一直有人在关注着他,与他同行,悲剧可能就会避免。
  记得狄更斯曾这样描述生命的意义:如果我能弥补一个破碎的心灵,我便不是徒然活着;如果我能减轻一个生命的痛苦、抚慰一处创伤,或是令一只离巢的小鸟回到巢里,我便不是徒然活着的。减轻别人的痛苦,分担他人的忧愁,让他或是她感动,我们便不是徒然地活着,生命的内容就不会苍白无色。正如汪国真诗中所提:获得是一种满足,给予是一种快乐。给予别人,感动别人也会感动自己。
  “施比受更有福。”——《圣经》
  三、一张纸就充满宇宙中的一切
  我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与他人进行社会行为的交换。通过交换,交换不同的金钱、时间、情爱、信息、服务等,我们逐步建立起与我们周围的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些交换中,我们可以选择合作,共同工作达到共同的目标;也可选择竞争,在相互斗争中努力使自己获益,让他人受损。
  那到底是什么在决定着人们究竟是选择合作,还是选择竞争呢?尤其在团队的内部,有以下五种因素在左右这种决定:
  1。我们对于形势的看法。可能常常看到的是一种非赢即输的形势,于是我们习惯性地认为竞争是惟一存在的选择。而实际上事情不是非黑即白,只要你拉大思考的角度,你就会发现双赢的方法一样能够存在。
  2。他人的行为。我们通常并不是按照“己所不为,勿施于人”这一为人处事的黄金法则来待人接物的。相反,更常用的,更司空见惯的是,有恩报恩,有怨报怨。这一概念叫做人际交往的互易性。
  3。我们如何归因他人的行为。如果某人与我们合作,在世风的熏陶下我们更容易考虑的不是如何去合作成功,而是设法推测其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不是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如果我们将他的合作归因为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好人,很明显,我们的反应会与把他的合作归因为企图收买我们完全不同。
  4。涉及的人数。这是非常不幸的一点,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今企业机构里的团队健康度的动向是,我们在一对一的关系时比在团队关系时更可能合作。事实上,我们的合作意向完全是随着团队规模的增加而逐步下降的。不过这也不足为奇,自古就是三个和尚没水吃。
  5。我们的总体性格。有些人的天性就是比其他人更爱好竞争,当然,大部分人更愿意去合作。
  然而无论是竞争还是合作,要想在人生的战役中取得完全的胜利,最终取决于我们的人脉。所以布施的终极目标就是让我们广结善缘,使人生充满幸福。西藏著名的心灵导师嘉瓦仁波切(注4)说:“我们在修道的路上所获得的一切悟解,都必须仰赖其他友情生命。”另一位智者格西(注5)朗日塘巴(注6)则说:“要施予众生利益和胜利。”在他们的论点中都认为,人一切卓越的品行与美好的幸福,都必须依靠众生而产生。嘉瓦仁波切还说:“要自己去承受所有的失败和损失。”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模块二:布施,用生命来影响生命(5)
为什么呢?因为一切苦、一切伤害,经常都起因于你对自身过度的眷顾。若想证实关怀他人的好处与自我中心的坏处,我们不须引经据典,也不须引用逻辑的推理。在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当中,就可以明显见到。一行禅师(注7)曾说:“以佛法中的空义而言,‘纸’就是充满所有的东西,充满宇宙的一切。”
  纸的纤维属于树,树属于森林,森林属于伐木工,伐木工属于它(他)的父母,这样一直追溯下去,我们会发现,一张纸是空的,它并没有自我,它是由所有非我,也就是非纸的要素组成的。所以嘉瓦仁波切感悟:“没有任何事物能处于世界之外,或宇宙轮回之外,我们都是轮回中的一个齿轮。”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这种互相依存,在佛陀的教法中称为“缘起”。
  美国心理学家埃默森认为:“今生最美的一种报偿就是:一个人如果真诚地帮助别人,就等于是帮助了自己。”我们与外在世界是息息相关的,我们越能认清这个事实,就越能真诚地帮助别人,如此则更有助于我们实践“布施”,也就更能帮助我们从中获得福德。这种万事万物相互依存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其现象更为明显。
  譬如:美国之所以能在世界上占有领导地位,那绝不是少数政治军事外交领袖人物所造成,而是要依靠经济产业的成就做为基础。有了进步的轻、重工业,才有现代化的国防;有了雄厚繁荣的商业,才有外交;有了农业矿业的大量生产,工商业才有凭借。一家美孚石油公司、一家福特汽车公司的影响,可以普及到全世界。世界上到处都有石油矿,但是行销最广的则是美国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产品,主要原因是在于它的物美价廉,而产生物美价廉的结果是由于这个公司所禀持的“服务精神”。全球第一个亿万富翁洛克菲勒,以他名字命名的基金会,秉承“在全世界造福人类”的宗旨,捐款总额高达五亿美元。这些文化与慈善的活动更加推进了它的营业。后来这些活动慢慢扩大范围,涉及到全世界。1897年,从标准石油公司退休后,洛克菲勒专注于慈善事业。中国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海外投资中独占鳌头。众所周知的是,北京协和医学院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最大、最著名的一项事业;鲜为人知的是,周口店“北京人”的挖掘和考古工作,洛克菲勒基金会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
  安得鲁·卡内基——美国的钢铁大王,他善于抓住机遇,把员工看得重于一切、同时擅长把他们编织到为自己服务的机构中的商业领袖,在十九世纪末垄断了钢铁工业。作为一位不曾挪用公司一分钱的慈善家,他致力于用金钱的力量变革社会。
  亨利·福特,现代汽车工业的创始人,他开辟了批量生产的流水线作业方式,使福特汽车公司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商,同时,使普通人拥有汽车的愿望成为可能,间接导致了中产阶级的形成,被称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企业家和管理思想者。
  不难想像这种善意的社会服务,会为这些实力雄厚的资本家在生意和事业上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各个国家、各种民族、各朝各代,都曾涌现出诸如此类的真正的成功人士。尽管他们信奉的宗教并不一定相同,或许他们的价值观也非一致,甚至,所有这些善意的动机,都带有各自的目的或色彩,但是他们都在做着同一件事,就是用生命来影响生命。
  也许你会以为,慈善事业都是这些大人物在功成名就之后为感恩社会的所为,不过正如佛教中所言:多做多得,福慧双修;少做多失,福慧双休。做好事,不在于一定做多少,在于应该做的就要做,不轻小善,点点滴滴汇聚,就可以给人最实质的帮助。轻轻的一个笑容,可以使彷徨的心稳定下来。萤火虫虽小,飞在黑暗之处也会闪闪发亮、散布光明。慈悲就是造福,喜舍就是修慧。人与人之间相互扶助,就是慈悲的表达,就是布施。“一人一善”,当从自己及身边的人做起,能去付出,就会感到自己是个有用的人。真正用心付出的人,永远活在人们的心目中。
  

模块二:布施,用生命来影响生命(6)
西藏有一位活佛,当他静坐的时候,面前总是放着两盒石子,一盒黑色的,一盒白色的。每当他心中的善念闪过时,他就取一粒白石子放进左边的盒子;每当有恶念闪过时,就取一粒黑石子放进右边的盒子。起初盒子里的黑石子总是比白石子多。但是当他苦修佛法多年以后,善念在他的心里遍地开花,盒子里的白石子终于超过了黑石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求每个人都像活佛一样,终生行善积德,但是,如果人人都能在心中开一朵善良的花,这个世界就会处处都有春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